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分析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探讨临床治疗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8月-2018年6月收治腹泻患儿200例,按照是否感染分为两组。甲组非感染腹泻患儿110例接受促消化药和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乙组感染性腹泻患儿90例接受维生素和肠道微生态制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甲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18%,乙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泻致病因素主要是感染和非感染因素,所以在临床治疗当中要结合患儿致病因素实施对症治疗,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关键词 小儿;腹泻;致病因素;感染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大便次数多且性状异常,同时还伴有呕吐、发热、腹痛、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小儿腹泻容易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1]。小儿腹泻致病因素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而致病因素不同,选用的治疗方法也不同。为提高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临床上要尽早确定致病因素,并实施对症治疗。现将此次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6月收治腹泻患儿20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每日大便次数超过5次,粪便性状主要有脓血便、软稀便、水样便、蛋花便、黏液便等。通过粪常规和病毒抗原检测判断患儿是否发生感染。按照是否感染把全部患儿分为两组,甲组男60例,女50例,年龄0.5~6.5岁,平均(3.5±0.8)岁,平均体重(12.3±2.l)kg,病程1-4d,平均(2.6±0.6)d;乙组男47例,女43例,年龄0.5~6岁,平均(3.4±0.7)岁,平均体重(12.1±2.3)kg,病程l~5d,平均(2.8±0.9)d。两组患儿在基础资料力‘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在全部患者人院之后均实施基础治疗,对非感染性的甲组患儿实施促消化药物和肠道微牛态制剂治疗,对感染性的乙组患儿实施抗牛素和肠道微牛物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持续用药3d后患儿大便次数、性状均恢复正常状态,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基本消失。②有效:持续用药3d后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性状有所好转,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得到改善。③无效:持续用药3d后患儿的大便次数和性状均处于异常状态,同时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没有缓解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n×100%。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当中获得的所有数据都录入到统计学软件当中。在数据处理分析时,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对比实施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甲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18%,乙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讨论
  为提高临床治疗针对性,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必须要加强对小儿腹泻致病因素的分析,找到疾病治疗的突破口,为改善患儿预后打下基础。通过对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包括感染和非感染两类因素。
  非感染因素:婴幼儿时期正值小儿快速发育的时期,他们的身体器官在结构以及功能等方面都没有到达成熟状态,缺少消化液和消化酶的分泌,一旦摄人大量营养物质之后,会导致小儿消化系统功能出现紊乱问题,从而发生腹泻。非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大便性状常常为稀水便,同时有酸味,但是患儿往往无发热的症状表现。针对非感染性腹泻患儿,需结合腹泻致病因素实施对症支持治疗,坚持的治疗原则是调整饮食结构和摄入量,预防纠正脱水问题,同时给予患儿辅助消化的药物,利用肠道微生态制剂改善患儿肠道功能,不必选用抗生素药物[2]。
  感染性因素:小儿的身体免疫力和抵抗力水平较低时,受病毒和细菌侵扰的可能性较大,而导致感染性腹泻的主要有病毒、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空肠弯曲菌等。针对这一类患儿,要确定其感染病原和途径,通常会采用实验室检查、结合询问喂养和接触史等来确定,为治疗方案的提出提供依据。感染性腹泻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腹泻,常常伴随里急后重的症状表现,而粪便性状往往是黏液便、脓血便等,同时有酸臭味。在对患者实施治疗时,除了要运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患儿肠道功能进行改善之外,还要选用抗菌药物。但是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必须要经过微生物检查、常规检查,结合药敏试验以及细菌培养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上要进行合理控制,按疗程用药。
  在对小儿腹泻患儿进行治疗时必须掌控好抗生素应用的指征,在明确患儿有感染问题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本次200例小儿腹泻患儿中,非感染性腹泻患儿IIO例(55%),该结果表明非感染性因素略高于感染性因素,而要获得更加确切的结论还需进一步研究。此次研究根据腹泻致病因素对患儿实施治疗,除了在是否使用抗牛素方面有所差异之外,其他治疗方案相同。结果显示,对症治疗方案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病情,获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黄敦燕回顾性分析了腹泻患儿325例的临床资料[3],结果显示:①0-3岁的腹泻患儿中,非感染性因素占据绝大多数(67.4%);3-6岁的腹泻患儿中,感染性因素占绝大多数(68.4%)。针对非感染性患儿,主要选用微生态制剂和促消化药物;对于感染性患儿,则需要运用到抗菌药物。②82例患儿存在菌群失调问题。可能与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有关,因此,医务人员以及家长都要对此提起高度重视。假如患儿出现菌群失调问题,要注重选用微生物制剂药物,亦可利用灌肠方法。但在应用灌肠法时,必须要有医牛的科学指导,控制好用量,保证各项操作规范合理,避免伤害到患儿的肠黏膜,降低感染问题的发牛率。其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致病因素主要是感染和非感染因素,所以在临床治疗中要根据患儿致病因素实施对症治疗,以提高治疗总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曲慧.260例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56
  [2] 迟文秋.小儿腹泻病80例治疗体会[J].现代医药卫,2010,(7):1076-1077
  [3] 黃敦燕,孔艳兰胨绍辉.325例小儿腹泻致病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意义[J].当代医学2014,(9):94-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900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