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安全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153例甲亢患者,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76例)和对照组(77例)。研究组患者实施甲硫咪唑治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丙硫氧嘧啶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以及肝功能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12/76), 低于对照组的42.86%(33/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98, P=0.000<0.05)。研究组患者用药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2.63%(2/76), 低于对照组的11.69%(9/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2, P=0.030<0.05)。结论 采用甲硫咪唑治疗甲亢患者的用药安全性高于丙硫氧嘧啶, 不良反应以及肝脏损伤发生情况少,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硫咪唑;丙硫氧嘧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2.066
甲亢即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属于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 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药物为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 两种药物均能够对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情况进行缓解[1]。但是用药后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临床中针对甲亢用药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临床用药需要在确保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提高用药安全性 [2]。本研究对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治疗的153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探究甲亢患者临床治疗中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治疗的153例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76例)和对照组(77例)。研究组患者中男43例, 女33例;年龄21~68岁, 平均年龄(43.6±8.5)岁;病程2个月~5年, 平均病程(2.1±1.0)年;体质量59~76 kg, 平均体质量(63.3±4.3)kg。对照组患者中男42例, 女35例;年龄23~69岁, 平均年龄(43.5±8.4)岁;病程3个月~5年, 平均病程(2.3±0.9)年;体质量57~77 kg, 平均体质量(63.5±4.4)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体重降低、食量增长、容易饥饿、多汗怕热、大便增加、体虚颤抖、甲状腺肿以及精神紧张等临床表现;经临床诊断及实验室指标检测均符合甲亢的诊断标准;患者无其他系统功能疾病;患者意识清醒;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研究参与知情书。
排除标准;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存在甲状腺肿大情况;患者有药物过敏史;患者血液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存在异常情况;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研究。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丙硫氧嘧啶(Lomapharm Rudolf Lohmann GmbH KG Germany, 注册证号H20130868)进行治疗, 100 mg/次, 3次/d, 连续服药1周为1个疗程, 随着临床症状的缓解, 适当减少用药量, 连续用药30 d。
研究组患者口服甲硫咪唑(德国Merck KGaA, 注册证号H20171155)进行治疗, 10 mg/次, 1次/d, 连续服药1周为1个疗程, 根据临床症状的缓解, 适当减少用药量, 连续用药30 d。
1. 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皮疹、肝功能异常、瘙痒以及白细胞减少;②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受损发生情况, 包括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以及总胆红素异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應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用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3例, 瘙痒4例, 皮疹2例, 肝功能异常2例, 白细胞减少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12/76);对照组患者用药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减退7例, 瘙痒9例, 皮疹5例, 肝功能异常9例, 白细胞减少3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86%(33/77)。研究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98, P=0.000<0.05)。
2. 2 两组患者用药后肝功能损伤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用药后谷草转氨酶异常1例, 直接胆红素异常1例, 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2.63%(2/76);对照组患者用药后谷草转氨酶异常2例, 谷丙转氨酶异常2例, 直接胆红素异常3例, 总胆红素异常2例, 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11.69%(9/77)。研究组患者用药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2, P=0.030<0.05)。
3 讨论
甲亢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自身存在免疫功能障碍, 女性患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自身产生甲状腺抗体, 该抗体与患者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结合后会增加甲状腺细胞的大量增生[3, 4]。甲亢患者患病后会有明显的食量增加但是体重下降情况, 需要长时间进行服药治疗。甲亢在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方式主要有放射性碘治疗、手术治疗以及药物治疗, 三种治疗方式相比药物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 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且不会对患者甲状腺组织造成伤害。甲硫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均是甲亢治疗中常用的药物[5-8]。丙硫氧嘧啶属于新型硫脲类抗甲状腺功能亢进药物, 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功能进行调整, 提升甲状腺球蛋白的结合, 进而降低患者体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的水平, 达到治疗效果。甲硫咪唑在甲亢治疗中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的反应, 达到抑制B淋巴细胞抗体的合成, 降低T3、T4的合成量, 对患者体内甲状腺水平进行调整[9]。以上两种药物在甲亢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均能够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但是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甲硫咪唑与丙硫氧嘧啶相比甲硫咪唑的药物起效更快, 且对患者造成的刺激更小, 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10-13]。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12/76), 低于对照组的42.86%(33/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98, P=0.000<0.05);研究组患者用药后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为2.63%(2/76), 低于对照组的11.69%(9/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2, P=0.030<0.05)。可见, 甲亢患者临床治疗中甲硫咪唑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丙硫氧嘧啶, 对于患者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功能以及皮肤系统的刺激均比较小, 用药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 甲亢患者临床治疗中不仅要确保治疗效果, 还需尽可能减少药物使用对患者自身机体造成的刺激。采用甲硫咪唑治疗甲亢患者的用药安全性高于丙硫氧嘧啶, 不良反应以及肝脏损伤发生情况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安华, 周道年, 李娟.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安全性的回顾性分析.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5, 35(15):1417-1419.
[2] 潘春雷. 对比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安全性.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74):100-101.
[3] 陈敏, 谢乃强, 伍华.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北方药学, 2016, 13(11):6-7.
[4] 张玉英.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不良反应临床对比. 中国医学创新, 2013(16):138-139.
[5] 沈芸, 薛海波.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9):83-87.
[6] 罗洁, 蒋慧荣.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的回顾性分析. 慢性病学杂志, 2017(2):229-231.
[7] 孙泽艳. 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对甲亢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7):118-119.
[8] 崔利娜. 甲亢治疗中丙硫氧嘧啶和甲巯咪唑的临床应用效果对比研究.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18):187-188.
[9] 周俊贤, 张志平, 何江江, 等.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安全性分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 12(20):124-125.
[10] 黄宏佳, 罗海清, 林伟泉, 等. 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24):4-5.
[11] 郭昌贵.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安全性的回顾性分析.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7(3):340-341.
[12] 李建华, 彭国文. 甲巯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治疗甲亢不良反应对比及临床安全性研究. 医学信息, 2017, 30(5):91-92.
[13] 刘宇, 李展翼, 邱万寿.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中华临床医師杂志(电子版), 2014(7):135-138.
[收稿日期:2019-03-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69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