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助力诊治疾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微生物是我们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微生物无处不在,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寄生在人的体内和体表。比如,我们的皮肤每平方厘米上生活着10亿个细菌,口腔的细菌种类超过500种,寄生在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种类更是多达2000种。
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也有些微生物的存在可引起多种应变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识别这些微生物对疾病的诊断自然就能起到有益的帮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检验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诊断学科之一,并逐渐成为指导临床感染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其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各种疾病,还能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通常有4个步骤:
1.采集、运送标本,并对其实施微生物培养;
2.从标本中将微生物分离出来,进行后续的培养及处理;
3.进行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通常适用于抗生素治疗前,可为相关医疗人员提供抗生素治疗理论依据;
4.对药物敏感性实验进行阶段性的分析,并客观预测耐药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科学的指导。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的原则是,在有效的时间段内采集标本,即应在患者使用抗生素药物之前与感染急性期内完成标本的采集。标本采集时要针对性的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部位,如针对感染者,要采集其感染部位的标本。正确选择收集器材与相应的培养基,能有效提升微生物被发现的可能性率。标本采集操作的规范,可减少人为因素对标本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影响。在采集标本时,既要确保采集标本不被污染,也要保证标本采集人员自身的安全,避免出现传播与自身感染的情况发生。
常见的临床标本类型诸多,有血液标本、尿液标本、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等。其中,以血液、尿液标本最为常见,采集血液、尿液标本也有很多的注意事项。
血液标本 血液标本通常在临床医生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前或停药24小时后进行采集,采集方法分为毛细血管采集法与静脉采集法。血培养试验通常要在24小时内做2~3次,每次血液标本采集的部位要适当的变化,合理选择不同位置的血管实施穿刺,但切记不可选择静脉插管这种方式来进行抽血。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采血量也有所不同:成年人的采血量为8~10毫升,婴幼儿的采血量为1~5毫升。
注意事项: (1)禁止用碘酒对瓶盖进行消毒,应用浓度为70%的酒精对瓶盖实施消毒。(2)在抽血期间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同时进行需氧与厌氧培养时,要先在厌氧瓶内接种标本注入其所需氧瓶,防止空气渗入厌氧瓶内。(4)对于部分无法立馬送检的血液标本,要合理存放于室温的培养瓶,不能将其存放在冰箱内,且存放时间不能超过12小时。
尿液标本 尿液采集工作要在抗菌治疗前进行,若患者已经用药,就要在其停药后一周再次采集尿液,并送检。尿液标本应取晨尿的中段尿10~20毫升,储存在无菌容器中,并即刻送检。为保证标本不受污染,应保证尿道洁净,可用水冲洗尿道周围。
注意事项:(1)尿液标本采集与培养环节中集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污染杂菌,因此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2)采集工作结束后,尽可能在1~2小时内送检,以免影响到细菌检查的准确性。(3)据临床数据研究显示,大部分药物在人体内都是通过尿液新陈代谢掉的,因此不管选择什么方式对尿液进行采集,均应在患者用药前完成尿液标本的采集工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268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