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肌内效贴结合运动治疗脑瘫儿童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结合运动治疗脑瘫儿童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60例脑瘫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运动治疗, 观察组患儿采用肌内效贴结合运动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Ⅱ区)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肌张力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儿GMFM(Ⅱ区)及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儿GMFM(Ⅱ区)及BBS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GMFM(Ⅱ区)(56.67±6.28)分、BBS评分(43.81±9.85)分高于对照组的(51.82±5.45)、(37.51±8.3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儿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儿肌张力情况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 且观察组跟耳试验、足背屈角 、股角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肌内效贴结合运动应用到脑瘫患儿的治疗中, 可以有效改善患儿肌张力低下情况, 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瘫;儿童;肌内效贴;运动治疗;肌张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1.092
  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方法有很多, 通过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症状, 但对于肌内效贴结合运动治疗脑瘫患儿的研究较少[1]。因此, 本文采取随机对照法进行研究, 探讨肌内效贴结合运动治疗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3例, 女17例;年龄25~48个月, 平均年龄(33.92±5.83)个月;痉挛型19例, 肌张力低下型6例, 混合型5例。观察组患儿中男16例, 女14例;年龄24~50个月, 平均年龄(35.11±5.02)个月;痉挛型17例, 肌张力低下型8例, 混合型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确诊为脑瘫的患儿;②父母或其监护人同意运用肌内效贴结合运动进行治疗。
  1. 2. 2 排除标准 ①近1个月给予其他药物治疗或对本研究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者;②无严重的皮肤疾病和存在康复训练禁忌证的患儿。
  1. 3 方法 两组患儿均采用运动治疗, 具体如下。①俯卧抬头。在空腹、觉醒状态下进行, 俯卧的床面要平坦、舒适, 但是不要太软, 引导患儿抬头, 促进伸肌的收缩直至头上抬。训练10 min/次, 3~6次/d。②抗重力直力模式。患儿保持仰卧位, 握住患儿的前臂拉起, 使双肩胛带内收, 躯干上抬45~90°, 慢慢前后活动。③翻身。用玩具诱导患儿翻身, 帮助患儿完成由头、颈、躯干、骨盆的翻身过程。练习7~8次/d。④平衡训练[2]。将患儿仰卧位放置床上, 家长分别抓住被单两头进行左右摇荡, 这样有助于缓解患儿的肌紧张, 2~4次/d。⑤抓握训练。训练时将玩具放在中线的位置, 使患儿头保持中立, 引诱患儿上肢向前伸出、手指分开进行抓握, 6~8次/d。
  观察组同时采用肌内效贴(苏州美迪斯医疗运动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苏苏械备20150292号)进行治疗。使患儿保持仰卧位, 量出需要的长度, 在关节位置剪开呈Y字, 对贴布施加张力, 往两侧拉开贴上, 粘贴时使皮肤保持延展状态。1次/d, 5次/周[3]。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Ⅱ区)及BBS评分、肌张力情况。①采用GMFM(Ⅱ区)(坐)及BBS评分对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进行评定, GMFM(Ⅱ区)评分越高, 说明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越好;BBS评分0~56分, 分数越高, 平衡能力越好。②肌张力情况。采用跟耳试验、足背屈角、股角判定患儿的肌张力情况。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Ⅱ区)及BBS评分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患儿GMFM(Ⅱ区)评分为(44.67±2.85)分, BBS评分为(10.34±1.59)分;观察组患儿GMFM(Ⅱ区)评分为(45.84±5.39)分, BBS评分为(11.28±2.07)分。治疗1个月后, 对照组患儿GMFM(Ⅱ区)评分为(51.82±5.45)分, BBS评分为(37.51±8.32)分;观察组患儿GMFM(Ⅱ区)评分为(56.67±6.28)分, BBS評分为(43.81±9.85)分。治疗前, 两组患儿GMFM(Ⅱ区)及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儿GMFM(Ⅱ区)及BBS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肌张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 对照组患儿跟耳试验左侧角度(48.48±6.53)°、右侧角度(47.21±5.31)°, 左足背屈角(84.38±5.64)°、右足背屈角(84.75±4.35)°, 股角(154.62±6.58)°;观察组患儿跟耳试验左侧角度(49.59±5.93)°、右侧角度(48.23±5.34)°, 左足背屈角(86.68±8.54)°、右足背屈角(82.65±4.95)°, 股角(152.79±5.93)°。治疗1个月后, 对照组患儿跟耳试验左侧角度(55.62±6.74)°、右侧角度(54.51±5.35)°, 左足背屈角(60.38±6.84)°、右足背屈角(59.50±7.35)°, 股角(148.95±6.63)°;观察组患儿跟耳试验左侧角度(62.59±5.74)°、右侧角度(61.23±8.75)°, 左足背屈角(49.64±5.74)°、右足背屈角(48.72±4.75)°、股角(143.79±4.47)°。   治疗前, 两组患儿跟耳试验、足背屈角 、股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儿肌张力情况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 且观察组跟耳试验、足背屈角 、股角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瘫是指儿童脑性瘫痪, 由于出生前到出生后儿童因感染、外伤、出血等多种原因导致的脑实质损伤。脑瘫是危害儿童健康生活的重大疾病, 脑瘫的发病率较高, 对于脑瘫患儿一定要早期进行治疗[4]。由于脑瘫患儿的表现不同, 所以每个患病儿童的表现症状也不同, 这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患有脑瘫的儿童早期主要表现有反应迟钝、自发运动减少、身体发软等肌张力下降的表现[5]。目前治疗并不能永远根治脑瘫, 但有许多改善病情的措施, 运动疗法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患儿进行某一功能障碍的治疗, 以神经学和运动学为基础, 使患儿学会利用自身的力量进行运动[6-7]。对脑瘫患儿进行运动疗法主要是训练患儿的肌力和纠正患儿的动作, 诱导患儿进行正确的运动发育。运动治疗可以松弛患儿的肌肉痉挛, 使肢体进行正常的屈伸反射, 促进和恢复患儿的肌力与耐力, 增加关节的稳定性, 为恢复脑瘫患儿的主动运动打好基础[8]。肌内效贴主要用来治疗肌肉和关节疼痛, 目前也广泛用于医学界, 研究表明肌内效贴用于脑瘫患儿可以使患儿不随意运动, 改正患儿的异常姿势, 保持躯干的稳定性, 肌内效贴与传统的药布相比其透气效果较好, 可以减少皮肤不适的情况。
  目前在许多的研究中, 都采用肌内效贴结合运动的方法对脑瘫患儿进行治疗。本研究中, 治疗前, 两组患儿GMFM(Ⅱ区)及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儿GMFM(Ⅱ区)及BBS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GMFM(Ⅱ区)(56.67±6.28)分、BBS评分(43.81±9.85)分高于对照组的(51.82±5.45)、(37.51±8.32)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肌内效贴结合运动在治疗脑瘫患儿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肌张力, 控制患儿的坐位姿势, 提高患儿的平衡能力,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儿童脑瘫的方法。治疗前, 两组患儿跟耳试验、足背屈角 、股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 两组患儿肌张力情况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 且观察组跟耳试验、足背屈角 、股角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肌内效贴结合运动治疗脑瘫患儿可以提高儿童肌张力情况。在脑瘫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充分注意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 尽可能抑制患儿的不正常用力;注意保护患儿, 避免患儿遭受二次伤害;注意患儿营养, 劳逸结合, 不逼迫孩子进行锻炼, 避免患儿做高难度的动作, 避免肌张力增高;要掌握好训练时间, 训练方法不应该过多。
  综上所述, 将肌内效贴结合运动的治疗方法应用到脑瘫患儿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改善患儿的姿势控制能力, 有效提高患儿运动功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美欢, 曹建国, 贠国俊, 等. 肌内效贴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 31(1):102-105.
  [2] 何小辉, 刘毅梅, 熊友红, 等. 作业疗法结合肌内效贴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前臂旋前运动的疗效观察. 中国康复, 2018, 33(2):111-113.
  [3] 王静. 蜡疗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肌张力高的临床体会. 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 2017, 6(3):102-104.
  [4] 王景刚, 郭云龙, 高艺文, 等. 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影响的研究. 中国康复, 2017, 32(5):362-364.
  [5] 冯茹, 闫冬梅, 李专. 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针灸临床杂志, 2017, 33(5):22-25.
  [6] 吕仁华, 李晓捷, 范艳萍, 等.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3):310-313.
  [7] 于冬丽. 循经针灸推拿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治疗效果及肌肉痉挛评分、运动发育评分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22):128-130.
  [8] 李玲, 陳丹. 中西医结合疗法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的效果评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3):83-87.
  [收稿日期:2019-06-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7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