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踝关节的背伸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速度、能力与耐力、功能和左右步长差。结果:干预组的AROM角度和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6MWT、10 m MWS和FAC评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左右步长差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踝关节的背伸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功能,提升患者的步行能力和耐力,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肌电生物反馈 肌内效贴 脑卒中后足下垂
   Effect of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Intramuscular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Foot Drop after Stroke/OU Ruiqi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0, 17(13): 0-04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intramuscular patch on the treatment of foot drop after stroke. Method: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and foot drop from January 2016 to June 2019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intramuscular patch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 the ankle joint’s back extension ability, balance ability and walking speed, ability and endurance, function and left and right step length differe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 AROM angle and BBS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6MWT, 10 m MWS and FAC rating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difference in left and right step length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mall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Electromyography biofeedback combined with intramuscular affection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foot drop after stroke. It can improve the back extension, balance and walking function of patients’ ankle joints, and improve their walking ability and endurance.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Myoelectric biofeedback Intramuscular effect Posterior leg sag
   First-author’s address: Jiangmen People’s Hospital, Jiangmen 529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13.009
   腦卒中属于脑血管急性疾病,是因为脑血管发生阻塞或者突然破裂导致大脑缺血而造成脑组织损伤的疾病[1-2]。该病的发病率较高,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而且幸存的患者多为步行模式异常,行走较为困难,出现偏瘫步态[3]。脑卒中患者由于踝背伸困难,出现足下垂,加大了患者摔倒的可能性,不利于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4]。本文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其中30例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现将具体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6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1)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年)》[5],且经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确诊;②年龄50~70岁;③经检查确诊为足下垂者;④首次发病,并且是单侧偏瘫;⑤可辅助步行者;⑥对低频电流进行刺激的敏感度较高者,且能产生预期动作;⑦签署过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①意识模糊者;②其他因素不能配合训练者;③因外周神经受过损伤所导致的足下垂者;④伴有畸形挛缩关节者;⑤过敏或不耐受低频电流的刺激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常规的康复治疗主要以被/主动运动训练为主,康复手法主要包括了胫前肌力量训练、缓解腓肠肌痉挛训练、坐位和站立位平衡训练以及步行的常规训练,比如患腿负重、重心转移、髋膝关节屈伸等,共治疗30 d。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结合肌内效贴治疗,治疗方法如下。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使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仪器,选择胫前肌和胫外侧肌群为治疗部位[6]。治疗前先对皮肤进行消毒,然后选取患者的胫前肌与腓骨的长短肌,在这两处肌肉的两端贴上主电极片,再在主电极附近贴上防干扰的电极;最后设置肌电刺激标准,设置2~100 Hz的脉冲频率,20~100 mA的刺激强度,将脉冲的持续时间设置为10 s,设置间歇时间为5 s,每次肌电刺激20 min,每天进行2次肌电刺激,共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为15 d[7]。在治疗期间保持治疗室安静,患者放松全身,集中注意力,充分地接收听觉反馈与视觉反馈。贴扎肌内效贴的方法分为以下三种。(1)对患者的腓肠肌起放松作用选择Y型贴法。首先协助患者取俯卧位,保持患者的足部放床沿外呈自然下垂,并且踝关节呈稍微背伸,选用拥有自然拉力的贴布,锚端为患者后足跟骨的底部,从该部位开始,将后踝包住,在跟腱位置分開,然后沿着腓肠肌的走向往上贴,分别贴至股骨的外侧踝与股骨的内侧踝后面[8]。此贴法的目的是提高踝关节输入的本体感觉,同时防止患者小腿三头肌运动过度,加强关节的稳定性。(2)为加强胫前肌的收缩功能选择I型贴法。患者采取仰卧位,足踝取中立位,选择中度拉力的贴布,取胫骨上外侧面的上端为锚端,照着胫骨前肌的方向往下贴,绕行踝关节,贴至足背处,以此加强踝背伸肌输入的正确感觉,提高患者的肌肉收缩。(3)为提高腓骨长短肌的力量选择I型贴法。患者同样取仰卧位,足踝取中立位,取腓骨小头的下方作为锚端,选择自然拉力的贴布,一直贴至外踝前,贴至第五跖骨的外侧边缘,加强肌肉输入的正确感觉,提高患者肌肉的收缩能力。因为贴布的弹力经使用后会发生变化,所以应当1 d换1次,确保治疗效果[9]。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踝关节的背伸能力和平衡能力 测量患者踝关节背伸的AROM,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并屈曲膝关节,保持足踝位中立,以腓骨小头连接外踝的连线设为腓骨纵轴,将第五跖骨的延长线与腓骨纵轴的相交处设为轴心,固定臂为腓骨纵轴,移动臂为第五跖骨的纵轴,测量两者之间的夹角度数,AROM值越大,表明踝关节的背伸能力越好。患者的平衡能力使用BBS(Berg平衡量表)进行评分,评分内容包含无支撑地坐与站立、闭眼站立、转移、弯腰拾物、上臂前伸等14项平衡能力有关的活动,每一个项目设为4分,4分表示能够正常完成相关动作,0分表示无法完成相关的动作,总分越高平衡能力越好。
  1.3.2 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步行速度、能力与耐力、功能 其中步行速度选择10 m MWS(测试10 m步行的最大速度)。在16 m的直线地面上用醒目的胶布标明起点、终点、3 m点和13 m点,指导患者从起点用最快速度走到终点,使用秒表将患者从3 m点走到13 m点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精确至小数点后一位,再重复测试2次,每次测试中间给予患者适当的休息,患者的步行最大速度取
  3次测试中最快的一次,用单位m/s计算测评值。患者步行的能力与耐力选择6MWT(步行6 min的距离测试)进行评定。让患者在100 m的直线地面以最快速度往返行走,每隔1分钟,报时1次,中间若患者的体力不支,可暂停休息或者中止活动,步行完6 min之后将患者的步行距离统计记录好。步行距离越长,表示患者步行的耐力与能力越强。患者的步行功能选择FAC(Holden步行功能的分级评定表)进行评级。步行功能分为0~5级,0级表示无法步行;1级表示在1人的全程帮助下才能步行;2级表示在1人间断的帮助才可步行;3级表示在1人指导下即可步行;4级表示可在平地步行,但在斜坡或上楼梯时需要别人帮助;5级表示可随意独自步行。越高的等级表明患者的步行功能越强。
  1.3.3 对比两组患者的左右步长差 左右步长差越小,表示步行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2~70岁,平均(61.89±6.37)岁;病变为出血者17例,梗死者13例;左侧偏瘫者14例,右侧偏瘫者16例;病程2~8周,平均(4.67±1.49)周。干预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3~70岁,平均(62.35±6.74)岁;病变为出血者19例,梗死者11例;左侧偏瘫者有18例,右侧偏瘫者有12例;病程1~8周,平均(4.32±1.53)周。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的背伸能力和平衡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ROM角度和BB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ROM角度和BB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干预组的AROM角度和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步行速度、能力与耐力、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6MWT、10 m MWS和FAC评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6MWT、10 m MWS和FAC评级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并且干预组的6MWT、10 m MWS和FAC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右步长差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左右步长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右步长差均明显小于治疗前,并且干预组左右步长差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足下垂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影响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10]。足下垂由于小腿前侧及外侧肌群肌力减弱,小腿三头肌痉挛,从而造成足背伸肌(胫前肌)及背屈肌(腓肠肌)间肌力的不平衡。目前,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常规的康复训练主要以被/主动运动为主,但运动疗法具有不可监测性,不能针对性地改善患者精神、心理、生理的功能障碍。近年来,肌电生物反馈和肌内效贴已逐步被应用到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治疗中[11-12]。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通过检测且调节骨骼肌的肌电活动,将骨骼肌发生的兴奋收缩通过扬声器与示波器反馈给患者,训练患者对不同肌肉的放电活动进行控制,训练肌肉的放松与收缩,加强运动和感觉信息的输入,对患者的皮质感觉造成良性刺激和保留兴奋痕迹,从而唤醒相关突触和神经通路,帮助患者重建肌肉的神经功能[13]。肌电生物反馈通过主动的触发模式,感受患者胫前肌的主动收缩引发的肌电信号,触发刺激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提高踝背伸能力[14]。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证明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恢复有较好的疗效[15]。高磊等[16]在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后相比对照组取得更大的踝关节背伸角度和更好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Jonsdottir等[17]研究了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步态的作用,结果证实肌电生物反馈可以相当大程度改善踝关节力量、关节活动度及步行速度等,有显著提升患者步行能力的作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通过听觉、视觉的反馈刺激,激活大脑皮层对运动的控制,有利于运动控制能力的重建。相对于被动的治疗模式,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有利于激发患者主动训练的欲望,图像及声音的反馈及训练中能力的逐渐增强可强化患者主动训练的动力,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反馈机制,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并最终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18]。
   肌内效贴是一种操作方便、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的新型贴布,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到神经康复领域[19]。肌内效贴治疗是将贴布贴于肢体表面,以达到增进或保护肌肉骨骼系统、稳定关节、促进运动功能的非侵入性治疗技术。肌内效贴中使用的貼布具有黏弹性,根据其力学方向,配合生物力学、肌动力学和神经促通原理,对特殊的感觉受体和肌肉进行放松或者强化,通过良性的刺激,加强输入感觉和受损肌肉的收缩能力,减少肌肉痉挛和疲劳,避免肌肉发生过度伸展的情况,在对肢体的正常活动没有影响的情况下,提升关节和肌肉的功能[20]。干预组利用肌内效贴布不同的贴法,能有效缓解小腿三头肌的痉挛,提高踝关节输入的本体感觉,加强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除此之外,肌内效贴还可以加强胫前肌的收缩功能,提高腓骨长短肌的力量,增加踝关节的背伸能力,改善足下垂,纠正步态,有效提高患者的步行功能。
   从文中结果数据可以看出,干预组的AROM角度和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干预组患者踝关节的背伸能力更强,平衡能力更好;干预组的6MWT、10 m MWS和FAC评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干预组患者步行速度更快,耐力更强,步行功能更好;干预组左右步长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干预组偏瘫步态改善更显良好。
   总而言之,肌电生物反馈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不仅能提高患者踝关节的背伸能力和平衡能力,减小步长差,还能提升患者的步行速度、能力与耐力,改善步行功能,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孟春.恶性肿瘤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6,21(1):89-90.
  [2]李莉,贺翠芳,霍庆玲.脑卒中患者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10):1861-1863.
  [3]李道明,孙鸣.运动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4,29(4):260-261.
  [4]郭旭,任惠明,傅建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步态训练矫正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治疗效果对比[J].健康研究,2016,36(6):641-643,646.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6]陈建,李硕,闫成龙,等.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8):899-902.
  [7]张朝兵,王秀元,吴伟,等.肌电生物反馈结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临床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3):56-59.
  [8]陆佳敏,高天昊,贾杰,等.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65-1167.
  [9]肖勇,李顺铭,李远征,等.肌内效贴对脑卒中足下垂恢复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12):85-86.   [10]金玉华,肖小鸿,明志萍,等.可调式防足下垂支具联合温水足浴预防脑卒中后足下垂的效果观察[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6,35(2):207-209.
  [11]潘婕,熊英琼,周超,等.肌电触发生物反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偏瘫早期康复的治疗作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6):68-71.
  [12]盛逸澜,瞿强,冉军,等.功能矫正贴扎技术改善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的即刻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2019,34(4):199-202.
  [13]谢羽婕,张驰,胥方元,等.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4):7275-7277.
  [14]李林,廖琳,梁莉莉,等.肌电生物反馈配合电刺激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6):594-596.
  [15]王艳雪,曹海杰,孙乐鹏,等.重复经颅磁刺激与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9,34(3):119-122.
  [16]高磊,佟方,李京平.肌电生物反馈诱发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踝背屈的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6(3):209-212.
  [17] Jonsdottir J,Cattaneo D,Regola A,et al.Concepts of motor learning applied to a rehabilitation protocol using biofeedback to improve gait in a chronic stroke patient: an A-B system study with multiple gait analyses[J].Neurorehabil Neural Repair,2007,21(2):190-194.
  [18]周爍.脑卒中足下垂患者功能训练中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5,21(6):46-47.
  [19]徐浪,李骁,宋保忠,等.肌内效贴在恢复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中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4):1698-1699.
  [20]宋玮,王德强.肌内效贴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4):14-16.
  (收稿日期:2019-10-25) (本文编辑:周亚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36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