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阶段性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康复情况、自尊感与社会功能的影响

阶段性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康复情况、自尊感与社会功能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阶段性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康复情况、自尊感与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8例。观察组采用阶段性康复训练,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预后效果、社会功能、自尊感及康复效果。结果 训练前, 两组预后效果、社会功能与自尊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 观察组预后效果评分(20.57±4.26)分与社会功能评分(6.47±1.6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76±4.69)、(8.17±4.26)分, 自尊感评分(28.16±5.37)分高于对照组的(21.34±4.7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6.13±3.75)分、卫生能力评分(3.54±2.07)分、社交能力评分(5.18±3.03)分与兴趣爱好评分(5.52±3.1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42±2.25)、(2.51±1.48)、(3.62±2.57)、(3.18±2.0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阶段性康复训练能提高社会功能与自尊感, 改善预后效果, 值得借鉴。
  【关键词】 阶段性康复训练;精神分裂症;预后康復;自尊感;社会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8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很常见的精神病, 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可能与生物、心理与社会等因素有直接联系, 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与复发率高等特点, 患者表现出孤僻少语、兴奋吵闹、反应迟钝与生活懒散等不适症状, 病情加重可能造成机体社会功能受损, 直接影响生活质量。研究显示, 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能改善不适症状, 但不能有效改善其社会功能与自尊水平, 使得疗效欠佳, 因此早期配合针对性康复训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确保患者能早期回归家庭并融入社会, 具时效性[1]。本文为分析阶段性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康复情况、自尊感与社会功能的影响, 特选取7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7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8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8例;年龄33~62岁, 平均年龄(43.38±12.17)岁;病程3~18年, 平均病程(11.87±6.43)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1例, 高中17例, 大专及以上10例。对照组男21例, 女17例;年龄33~65岁, 平均年龄(43.47±
  13.28)岁;病程4~19年, 平均病程(11.92±8.36)年;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有12例, 高中15例, 大专及以上有1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与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临床确诊符合《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2]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文化程度小学以上;视听觉无障碍。排除标准:智力缺陷;存在严重自残自杀倾向;造血功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存在酒精或者药物依赖史;依从性较差。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 给予患者用药指导, 每周组织开展1次精神卫生知识宣教, 向其与家属阐述服药的重要性, 定期开展歌舞比赛或者手工制作等。观察组实施阶段性康复训练, 具体如下。①认知阶段:实时监测患者各生命体征, 每周给予疾病宣教, 主要包括病因、不适症状、所用药物、康复必要性与注意事项, 纠正其对疾病知识的错误理解, 强化自我防护措施, 同时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 采用阅读、音乐疗法或观看视频等形式转移疾病注意力, 鼓励其阐述内心的想法, 以实际心理情况为基点给予对症心理疏导, 改善心理应激反应, 确保后续的治疗流程能顺利进行。②评估阶段:采用精神病量表整体测评患者的病情与社会功能, 回顾分析其人际交往困难与生活技能缺损程度, 确保患者能早期回归社会。③目标阶段:与家属主动交流沟通,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明确康复目标, 合理选择较适宜的训练流程与具体项目, 避免对其承受能力造成直接影响, 最好控制训练项目在2个以内。④训练阶段:教学资料主要是以视频录像为主, 护士站立至患者身旁发挥辅导作用, 直到其逐渐掌握训练流程, 同时康复期间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 规定时间内测评其训练成效, 若效果欠佳则对训练计划作出调整, 主要内容包括生活技能训练(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定期开展梳洗、叠被子与进食等, 做好个人卫生, 逐渐过渡至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社交技能训练(患者兴趣爱好为基点合理开展活动项目, 如书画或者下棋, 强化自身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技能训练(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定期开展手工技巧训练, 主要包含折纸、十字绣或编织等)与学习技能训练, 提高康复效果, 便于达到远期疗效的目的。⑤技能维持阶段:若患者对某项技能详细掌握后鼓励其设定目标, 根据康复治疗规定合理开展训练项目, 便于提高康复效果。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 3. 1 训练前后预后效果、社会功能与自尊感 ①参考简明精神病量表[3]评价患者预后效果, 主要包含焦虑抑郁、迟滞、思维障碍、激活性与敌意猜疑的评分, 用7级评分法表示, 总分>35分表示患者存在很明显的精神症状, 得分越高说明预后效果越差。②参考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价社会功能, 包括活动能力、职业功能、适应能力、家庭职能与适应能力等评分, 各指标分值为0~2分, 0分表示患者存在轻微缺陷, 1分表示患者存在明显的功能缺陷, 2分表示患者存在较严重功能缺陷, 得分越高说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越重。
  ③参考自尊量表评价患者自尊感, 采用1~4分表示, 1分代表很不符合, 2分代表不符合, 3分代表基本符合, 4分代表很符合, 得分越高说明自尊程度越高。   1. 3. 2 康复效果 随访患者病情1年, 统计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参考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生活能力、卫生能力、社交能力与兴趣爱好, 采用10分制表示, 得分越高代表康复效果越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训练前后预后效果、社会功能与自尊感比较 训练前, 两组预后效果、社会功能与自尊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 观察组预后效果评分(20.57±4.26)分与社会功能评分(6.47±1.6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76±4.69)、(8.17±4.26)分, 自尊感评分(28.16±5.37)分高于对照组的(21.34±4.7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兩组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6.13±3.75)分、卫生能力评分(3.54±2.07)分、社交能力评分(5.18±3.03)分与兴趣爱好评分(5.52±3.1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42±2.25)、(2.51±1.48)、(3.62±2.57)、(3.18±2.0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 患者存在思维、情感与行为等方面明显障碍, 具有环境或精神活动不协调等特点, 发病初期表现为孤僻少语、生活懒散、反应迟钝与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症状, 临床尚无根治性药物, 病情加重可能直接威胁生命健康, 因此早期配合对症康复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研究[4]报道, 阶段性康复训练能改善该病症患者预后效果, 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基点制定针对性康复计划, 定期开展生活技能训练能培养其生活能力, 开展社交技能训练能优化人际交往能力, 训练时充分体现自身价值提高自信心, 确保患者能真正的融入社会活动, 适度增加与周围环境的接触, 对其病性精神活动调控, 有效改善孤独感。其次, 每周开展1次疾病宣教详细阐述康复治疗的必要性, 纠正患者与家属对疾病知识的错误理解, 主动交流沟通改善心理应激反应, 鼓励其阐述内心的想法, 给予对症心理疏导提高依从性, 嘱咐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在主治医师不允许的前提下不能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停止用药, 同时教学资料以视频录像为主讲解训练方法, 确保其能掌握具体训练流程, 规定时间内评价患者的训练效果, 若效果欠佳则对训练方案作出调整, 待掌握某项技能后鼓励设定训练目标, 确保整体训练流程能顺利进行[5], 因此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训练能提高康复效果, 改善不适症状且提高社会功能与自尊感,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逐渐加深训练的强度, 改善预后效果, 具有时效性与可靠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训练前, 两组预后效果、社会功能与自尊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 观察组预后效果评分(20.57±4.26)分与社会功能评分(6.47±1.67)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9.76±4.69)、(8.17±4.26)分, 自尊感评分(28.16±5.37)分高于对照组的(21.34±4.7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6.13±3.75)分、卫生能力评分(3.54±2.07)分、社交能力评分(5.18±3.03)分与兴趣爱好评分(5.52±3.1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42±2.25)、(2.51±1.48)、(3.62±2.57)、(3.18±2.04)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阶段性康复训练能提高社会功能与自尊感, 改善预后效果,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骥, 王静, 钱娟. 医院-社区无缝式康复对老年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影响. 全科护理, 2019, 17(13):
  1647-1649.
  [2] 王云仙, 银华, 沈勤, 等. 精神康复群组管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行为规范及始动性缺乏状态的影响. 护理与康复, 2019, 18(5):57-59.
  [3] 刘会国, 刘灵江, 杜香菊. 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病性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 28(20):86-89.
  [4] 谢平. 规范性团体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自尊水平的影响.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1(2):196-199.
  [5] 周树群. 阶段性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康复情况、自尊感与社会功能的影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 16(5):138-140.
  [收稿日期:2020-0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554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