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比较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析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 84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采用奇偶分组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各42例。参照组患者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 研究组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情况以及低位缓解率、高位缓解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1周后, 两组的ALT、TBIL、DBIL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治疗1周后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高位缓解率为93.55%高于参照组的43.75%, 低位缓解率54.55%低于参照组的90.00%, 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参照组的19.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 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对于高位梗阻患者适合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 低位梗阻患者适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
  【关键词】 恶性梗阻性黄疸;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18
  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此病多是由于恶性病变引起肝胆道系统发生梗阻所导致[1]。临床上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尤其是晚期病变, 以快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 常见的手术方式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2, 3], 本研究主要对两种手术方式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奇偶分组法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 各42例。参照组男26例, 女16例;年龄52~79岁, 平均年龄(65.53±6.38)岁;低位梗阻患者10例、高位梗阻患者32例。研究组男27例, 女15例;年龄53~80岁, 平均年龄(66.48±6.42)岁;低位梗阻患者11例、高位梗阻患者3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磁共振胰胆管造影、B超检查确诊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和研究, 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病者;多器官衰竭者;胆结石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 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 治疗方法为:做好胆管造影准备;切开导丝经乳头插入胆总管, 注入造影剂, 然后对患者实施胆管造影检查, 检查时对患者胆道的狭窄位置、狭窄长度和狭窄程度进行观察并确定, 选取患者引流最广泛、胆管扩张最明显的胆管位置,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是否实施胆管扩张,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塑料或金属支架, 金属支架下端的位置为超出狭窄处20~30 mm;对于低位梗阻患者, 最适合的金属支架下端位置为稍微超出乳头;对于高位梗阻患者, 若累及到二级胆管, 则需要在左右肝内胆管内置入塑料双支架, 然后再对患者实施造影检查, 对支架的引流位置、金属支架扩张状态进行确定。
  研究组患者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 治疗方法为:以患者右侧腋中线下第8~9肋之间的肋骨上缘为穿刺部位, 使用5 ml 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处理, 根据超声对定位状态进行测量, 确定进针的深度, 以及横断面、冠状面的穿刺角度;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 将穿刺针进入扩张的肝内胆管, 然后将胆汁抽出, 并将0.89 mm的导丝置入胆管内, 对导丝实施外固定后将穿刺针退出, 顺着导丝将2.95 mm的扩张管置入到扩张胆管内, 并对导丝实施外固定, 將扩张管退出, 顺着导丝将8 Fr的外引流导管置入胆管内, 拔除导丝, 固定引流管, 连接引流袋。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ALT、TBIL、DBIL情况以及低位缓解率、高位缓解率、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ALT、TBIL、DBIL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ALT、TBIL、DBIL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 两组的ALT、TBIL、DBIL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治疗1周后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低位缓解率和高位缓解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高位缓解率为93.55%高于参照组的43.75%, 低位缓解率54.55%低于参照组的9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参照组的19.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3 讨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功能有较大的损伤, 患者会出现胆汁淤积和肝功能损害的症状, 并且患者会出现全身皮肤黄染、皮肤瘙痒、陶土样大便等症状[4, 5]。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此病能够使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衰竭等,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严重的威胁[6, 7]。   临床上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实施术前减黄或晚期病变的姑息治疗主要采取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对患者胆汁的正常代谢影响较小, 且不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功能, 患者术后可以得到良好的康复[8, 9];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可以对胆管进行安全准确的定位和扩张, 具有较高的顺胆汁流动成功率, 治疗效果较佳[10]。
  研究结果得出, 治疗1周后参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的ALT、TBIL、DBIL指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高位缓解率高于参照组, 低位缓解率低于参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 均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对于高位梗阻患者适合接受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 低位梗阻患者适合接受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正金.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胆道支架植入与经皮经肝胆道穿刺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综合临床, 2017, 33(11):1030-1034.
  [2] 毛建生, 刘华, 陈永明. 急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梗阻化脓性胆管炎合并肝硬化的临床分析研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7, 26(6):703-705.
  [3] 赖亚栋, 陈俊杰, 林淑惠, 等.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的诊疗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7, 34(12):905-907.
  [4] 熊慧芳, 雷宇鵬, 李国华, 等.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预防胆总管结石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和高淀粉酶血症的疗效. 中华消化杂志, 2017, 37(5):342-344.
  [5] 陈娟, 陈超伍, 陈炜炜, 等. 胆管射频消融联合金属支架置入治疗胆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7, 34(4):262-264.
  [6] 丁斌, 卫星, 杜瑜, 等. 内脏转位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12):929-931.
  [7] 吴文广, 张文杰, 顾钧, 等.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远期并发症的结果分析. 中华外科杂志, 2018, 56(11):833-836.
  [8] 叶俊松, 吴炼, 陈道荣. 围手术期利用乳酸林格氏液积极补液预防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胰腺炎的Meta分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9, 36(2):124-130.
  [9] 朱奕锦, 梁树辉, 姚少维, 等. 器械辅助式小肠镜在消化道重建术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进展.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10):769.
  [10] 冯春, 张旭, 张群超, 等.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十二指肠乳头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8, 35(9):665-667.
  [收稿日期:2020-05-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10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