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54例甲状腺肿物围术期护理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肿物围术期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甲状腺肿物患者的术前,术后和并发症护理等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均治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围手术期精心护理提高甲状腺手术的疗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甲状腺肿物;甲状腺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甲状腺肿物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切除是治疗甲状腺肿物的主要方法。甲状腺是重要内分泌腺体,其血液丰富,周围有重要的神经,术后极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影响病人的康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医院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通过对手术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思想顾虑,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之一[2]。我院自2007年6月―2009年12月共收治了54例甲状腺肿物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中,男13例,女41例,年龄18~73岁,平均42.5岁。肿物分类:甲状腺腺瘤3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1例,甲状腺功能亢进3例,桥本病8例,胸骨后甲状腺肿2例。
  2 结果
   全部病例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均顺利康复出院。
  3 围手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手术对患者不仅是一种躯体刺激,而且还是一种心理刺激,可以引起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对手术产生恐惧[3]。因此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与患者沟通,耐心疏导,消除其紧张顾虑。同时,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各种不良刺激,使患者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手术。
  3.1.2 体位训练
   患者取颈过伸仰卧位,垫高肩背部,头后仰,尽量能使下颌、气管、胸骨处于同一水平线,以充分暴露术野。通过这样训练,能使患者适应手术所需要的体位。
  3.1.3 术前准备
   详细询问病史,做好必要的化验检查,配合医生向患者解释术中、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患者理解,做好心理准备。如系甲亢患者,术前要进行基础代谢率的监测,口服卢戈液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前日皮试,晚上服用安定,必要时加用心得安。术日备皮,禁食和水及静脉用抗生素。并将气管切开包、手套、吸痰器、氧气等急救物品放于床旁处于备用状态。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常规护理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15 min~30 min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情况1次,并客观准确地记录,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3.2.2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严密观察有无高热(体温>39℃),脉快(脉搏>120/min),烦躁、谵妄、大汗等甲状腺危象的症状,观察有无声嘶(喉返神经损伤)、吞咽呛咳(喉上神经损伤)、手足抽搐(手术误伤甲状旁腺)等并发症的发生[4]。呼吸困难和窒息是最危险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48 h内,如病人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颈部肿胀、切口渗出鲜血时,立即协助医生进行床旁抢救,剪开缝线,敞开切口,迅速清除血肿,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5]。
  3.2.3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6h后可饮少量温开水,1~2d后若无呛咳或误咽可进温凉流质饮食,以缓解吞咽引起的疼痛,饮食不宜过热,以免使手术部位血管扩张,加重伤口渗血。如术中有喉上神经损伤,不宜进流食,可给半流食或静脉输液。
  3.2.4 出院指导
   嘱咐患者出院以后保护伤口,避免外伤、摩擦,应劳逸结合,适当休息和活动。患者要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声嘶者练习发音训练,要定期门诊复查,以了解甲状腺功能,出现心悸、手足震颤、抽搐等情况要及时就诊。
  4 小结
   手术是治疗甲状腺肿瘤的基本方法,但甲状腺手术是一项风险较大、有潜在危险的手术。因此只要熟练掌握手术要领,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轻柔,止血彻底可靠,合理切除腺体组织,注意保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是预防并发症的最根本方法。术后认真、细致观察,精心护理和积极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做出及时处理,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熊云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48.
  [2]高玲.术前实施心理干预对乳腺肿瘤患者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08, 7(2): 2-3.
  [3]陈俐,杨敏,王丽英,等.手术应激反应应对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5): 40-42.
  [4]阎俊英.甲状腺手术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C):240-241.
  [5]李叶梅.8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2010,8(7)∶1736-17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