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检验方法在菌性感染判断上的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0)-05-0078-03
【摘 要】目的 为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探讨迅速、确切判定菌性感染的更好方法。方法 对血沉(ESR)、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细菌培养等五种方法的临床意义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比较,发现降钙素原(PCT)的检测,对菌性感染迅速、确切判断更有临床意义。结论 降钙素原(PCT)必将成为临床菌性感染判断的最佳指标。
【关键词】降钙素原(PCT);菌性感染;最佳指标
当前,抗菌药物的过度使用已是一个相当普遍而又严重的社会医疗问题,由此而引起的细菌耐药菌株的增多,耐药速度的加快,不良反应的增多现象日益突出,造成的人身损害和经济损失日趋严重。因此,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是燃眉之急!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有的放矢",这里的"的"就是菌性感染指征,即,只有菌性感染才能使用抗菌药物。如此看来,准确、快速、有效地判定菌性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准确、快速、有效地判定菌性感染,就离不开检验。目前,与菌性感染有关的检验方法主要有:血沉(ESR)检测、血常规检测、C-反应蛋白(CRP)检测、降钙素原(PCT)检测及细菌培养等。
1 血沉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沉是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简称,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1]。
1.1 血沉的原理 在机体正常情况下,血流中的红细胞,因胞膜表面的唾液所具有的负电荷等因素的相互排斥作用,使细胞间距离保持在25nm左右,故红细胞间彼此分散悬浮而下沉缓慢。当机体出现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时,致使血浆或红细胞本身发生了改变,则可使血沉发生变化,此时,若进行血沉检测,血沉的变化会提示机体出现的某些生理或病理改变,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2 引起血沉变化的生理或病理症状
1.2.1 血沉变化的生理性增快症状 生理性血沉增快一般包括:妇女月经期血沉略增快,可能与子宫内膜破伤及出血有关;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直至分娩后3周逐渐恢复正常,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纤维蛋白原量逐渐增高、胎盘剥离、产伤等有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血浆纤维蛋白原量逐渐增高,也常见血沉增快。
1.2.2 血沉变化的病理性增快症状 病理性血沉增快一般包括:细菌性感染,此时,血中急性反应相物质迅速增多,2~3天后即可见血沉增快;此外风湿热、黑热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组织损伤及坏死、贫血、高胆固醇积压症,均可导致血沉增快。
1.3 血沉检测与菌性感染的判断 从上述症状可看出,菌性感染可导致血沉加快,但使血沉加快的因素很多,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即使是细菌感染,最快也需要2~3d后才可见血沉加快,所以只通过血沉检测,难以快速、确切判断是否菌性感染,难以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快速、确切的依据。
2 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检测是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数量及其比值的检测[2]。
2.1 血常规检测的原理 在正常机体情况下,血液中的各种细胞数量或其比值在一相对固定范围内,当机体出现某些生理或病理变化时,细胞数量或其比值会发生变化;这样,使用仪器,经几分钟的时间,就能对各种细胞数量或其比值进行检测,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在血常规检测数据中,对菌性感染判断提供依据的主要是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情况,一般来说,白细胞正常(或稍低)、中性粒细胞比升高,多为阴性菌感染;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同时升高,多为阳性菌感染。
2.2 引起血液中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生理或病理症状。
2.2.1 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生理症状 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生理症状包括:新生儿、婴幼儿、妊娠、经期、运动、饱餐、寒冷、情绪激动等,很多。
2.2.2 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病理症状 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病理症状包括:出血、渗血、白血病、手术创伤、烧伤、中毒、各种感染等,也很多。
2.3 血常规检测与菌性感染的判断 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对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的检测非常快速,只要几分钟的时间,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的升高对菌性感染判断也意义非常,这是该项检测的优点;但因引起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数量及其比值升高的症状很多,特别是在出血、烧伤、手术创伤等情况发生时,很需要确切判断有无细菌感染,却由于疾病本身引起的干扰,使得菌性感染难以确切判断。
3 C-反应蛋白(CRP)检测的临床意义[3]
CRP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醣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3.1 CRP检测的原理 CRP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10mg/L),生理情况下,不发生变化;但当肌体遭受某些生理病变时,血中CRP会极敏感地大幅度快速上升,超过正常水平的十倍、百倍、甚至千倍,24h~72h达到高峰,CRP上升速度、幅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情及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且不受病毒感染、性别年龄、贫血、妊娠、体温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受放疗、化疗、皮质激素等治疗手段的影响;病变消退后,CRP可迅速下降至正常。化验室通过分析仪,采用免疫化学检测法,对机体血液进行CRP检测,根据CRP变化,即可判断机体症状。
3.2 引起CRP急剧上升的病理症状 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血浆中CRP在急性心梗、创伤、感染、炎症、组织坏死、外科手术、肿瘤、糖尿病、白血病、肥胖等症时,都会各自急剧上升。
3.3 CRP检测与菌性感染的判断 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CRP会急剧上升,为机体不存在其他病症时的细菌感染判断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但当机体在遭受上述其他引起CRP急剧上升的症状时,是否还受细菌感染,则难以确切判断。
4 降钙素原(PCT)检测的临床意义[4]
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由116个氨基酸组成,是分子量为13×103的糖蛋白,它的半衰期为25h左右,在体外稳定性极好。
4.1 降钙素原(PCT)检测的原理 在机体正常生理条件下,PCT在甲状腺C细胞中生成并裂解成降钙素,人血清中PCT含量极低,<0.2ng/ml;在一些非甲状腺损伤,如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败血症、急慢性肺炎、急性胰腺炎、创伤等各种相关因素作用下,靶细胞应急分泌PCT,这种应急分泌超过细胞后转换过程,血清PCT会急剧增长,仅2h后的PCT即可提示系统性感染的存在,PCT增长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这是PCT的增高结果,采用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可测,若使用先进的全自动快速定量法,20分钟可出结果,且所有结果均准确可靠,重复性极好,根据检测结果,可判断肌体症状及治疗效果。
4.2 引起PCT增高的病理症状 系统性细菌感染和败血症是引起PCT急剧增高的重要原因。而局部感染、病毒感染、创伤、手术、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疾病、癌症、临床用药(因杀菌而引起PCT下降抗菌药除外)都与机体PCT变化无关。
4.3 降钙素原(PCT)检测与菌性感染的判断 降钙素原(PCT)选择性地对系统性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寄生虫感染有反应,感染后2h即可检测到,对临床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12~24h达到高峰,体内外稳定性好,并且PCT增长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而对无菌性炎症和病毒感染无反应或仅有轻度反应,与前者有明显区别。所以,PCT对菌性感染的确切、快速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5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是在特定部位,按照科学的方法采集细菌标本,然后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中,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的一种方法[5]。
5.1 细菌培养的原理 为了诊断清楚病态下的机体是否被细菌感染,被何种细菌感染,常对机体特定的血、尿、便、脓、分泌物等进行科学采集,然后根据细菌特性接种到特定培养基中,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培养,一定的时间后(最快12h),即可判定有无细菌感染;若有,则对所得单个菌落进行形态、生化及血清学反应鉴定,即可确定细菌类型,随后可作药敏试验。
5.2 细菌培养与菌性感染 细菌培养阳性即可判定细菌感染。但在实际操作中,易造成假阳性,这与标本采集不科学、操作过程中染菌有关;但本方法可以确定细菌类型,为药敏试验提供铺垫。
6 结论
通过对上述五种检测方法的叙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诊断指标血沉、血常规、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等指标在菌性感染判断上受干扰因素太多,有的时间太长,不能为菌性感染提供及时而又确切的判断依据。而PCT检测则不同,它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PCT在菌性感染判断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染菌机体反应迅速,一般发病2h可测,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急、重患者经验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时间依据;PCT不受其他生理或非染菌病症的干扰,特异性高达100%,确保了医师对抗菌药物的"有的放矢" ; PCT与病情发展呈正相关,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PCT浓度明显升高,而随着治疗效果的提高,血浆PCT又逐步降低,为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正确性提供了信息支持,这一点正在被有关专家所证明。
随着临床对PCT研究的增多及进一步深入,必将充分证明PCT在菌性感染方面,是一个既具有创新意义,而又迅速确切的检测判断指标,为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时民.血沉快慢说明什么?[J].解放军健康,2006,(3):40.
[2] 中国执业药师协会.全国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2.
[3] 陈志顺,林建荣.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07,4(9Z):7-8.
[4] 何惠梅.临床细菌培养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7):109-109.
[5] 宋秀琴,时兢,谢卫星,等.降钙素原测定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3,14(5):278-28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0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