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尘肺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短期营养支持治疗疗效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尘肺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经过短期营养支持治疗后的营养状态。方法通过人体测量和内脏蛋白等测定对50例老年尘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营养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营养指标明显低于正常,经常规治疗及静脉营养治疗,各项营养参数均明显升高。结论老年尘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短期营养支持治疗具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老年尘肺肺部感染短期营养支持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41-02
老年煤工尘肺患者大多伴有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直接损害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和免疫功能,因而是影响煤工尘肺反复合并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营养不良,尤在并发感染时分解代谢,增加周围组织利用脂肪酸的速度加快,使脂肪酸储备显著减少,导致必需脂肪酸明显下降。由于机体不能自行合成,依赖外源性食物供应,给予长链脂肪乳及支链氨基酸短期营养支持治疗,有利于康复及预后。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系2011年1~9月住院治疗的老年煤工尘肺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0例。煤工尘肺的诊断均符合诊治规范,并排除合并有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4.5岁。
1.2 营养状态评价
1.2.1 体格测定。入院当天及出院前1天测定空腹体重并计算理想体重百分比(IBW),低于90%作为判断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同时测定肱三头肌皮肤皱褶厚度并计算出臂肌围。
1.2.2 实验室检查。①肌酐身高指数(CHI)。②内脏蛋白测定:血清白蛋白(AIb)、血清前白蛋白(PAIb)、视黄醇结合白蛋白(RBP)、免疫球蛋白。③脂类测定:甘油三酯(TG)。④营养必需脂肪酸(EFA)。⑤淋巴细胞总数。⑥PPD试验。
1.3 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等处理。给予正常饮食外,均给予18种支链氨基酸250ml/d+10%脂肪乳剂250ml/d,连续静滴10~14d。入院次日晨抽空腹静脉血送检,治疗约1周及出院前1天抽血复查。
2结果
50例患者各项营养参数均明显低于正常,经常规治疗及静脉营养治疗后,淋巴细胞总数、PAIb、RBP明显上升(P<0.01),AIb上升(P<0.05),达正常值偏低范围或接近正常,其中PAIb、RBP于治疗后5~7d即开始升高,疗效差者升高不明显,以后随症状好转而上升。24 h尿肌酐有升高但仍低于正常,甘油三酯及必需脂肪酸轻度升高,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无变化。PPD实验阳性率23.3%,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治疗后无变化,体重及体脂无明显改善,与治疗观察时间短有关。
3讨论
老年煤工尘肺患者由于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使呼吸系统的防御机能受到损害,病人抵抗力明显降低,肺功能差,经常反复合并呼吸道感染,病程呈进行性加重,造成慢性缺氧后消化道淤血,严重影响食欲及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加重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这类患者进行早期评价及相应的营养治疗,打断恶性循环,可望改善其呼吸功能和肺功能。但临床上严重肺部感染患者,大量使用高碳水化合物能增加二氧化碳产量和呼吸商,导致通气功增加。恰当合理使用脂肪乳剂可改善肺的血管张力,影响炎症过程且热量丰富,能补充人体必需氨基酸。而支链氨基酸是肌细胞的重要能源,提供外源性氨基酸,可补充肌细胞所丢失的氨基酸。营养支持治疗增加患者内脏蛋白合成,有利于机体度过应激期。营养必需脂肪酸参与人体免疫和炎症反应,缺乏时可影响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使细胞线粒体肿胀,细胞膜通透性及其他生物学特征异常,影响细胞膜表面受体应答能力,导致细菌、病毒的敏感性增高,可能成为煤工尘肺患者反复发生肺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我们对50例患者给予10~14d的营养支持治疗,并于5~7d及治疗后复查。结果显示淋巴细胞总数、Alb、PAlb、RBP均有明显升高,其中Alb、PALb、RBP均由肝脏分泌。Alb可反映肝脏蛋白合成情况,是目前临床上观察营养状况的最常用的指标,但其半衰期偏长,为20d,易受其他非营养因素影响,若初测值<25g/L,提示预后不良。而PAlb、RBP临床上用于营养评价的研究和报告较少,二者的半衰期短,为2d和12h,这类蛋白更新时间短,可快速反映营养的急性变化。我们的观察结果显示,对煤工尘肺患者给予营养治疗后5~7d,随症状改善,其PAlb和RBP已显示出有意义的上升,但Alb出现晚,而症状无改善或病情恶化者无升高,甚至继续下降,经继续治疗随病情好转而渐上升。从另一方面提示PAlb和RBP也是预测疗效和预后的指标,不但可用于判断煤工尘肺患者的营养不良程度,同时也是评价短期营养干预治疗反映的较理想指标。建议在煤工尘肺患者治疗中,重视营养剂的供应,以改善其营养状态和延缓病情恶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2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