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及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美术;美术兴趣;创新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但是在农村,由于家庭误导和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的原因,使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局限了思维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
  1.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学生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和教师水平的差异,使农村的美术教育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个人意识也有差异。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学生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性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3.1改革教学方法
  过去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兴趣;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任课教师应该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例如在八年级的《面具》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贴眼睛”、“贴眉毛”游戏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比如九年级的雕塑课,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的条件,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让他们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的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了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死板的传授知识,应该是以兴趣为引导,利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创设兴趣的课堂氛围,达到美育的目的。学生兴趣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美术教育要靠得当的教学方法去完成。要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培养学生兴趣。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要思路活跃、方法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丰富的素材资料,将学生从课堂枯燥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只有通过大量作品欣赏,教学示范,才能使学生增加感性的认识,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不断的艺术熏陶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八年级《虚心有节―竹》这一节美术国画的课程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下转第75页)
  (上接第68页)
  VCD通过电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欣赏到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我们还可以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3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如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不能从难度大的要求学生,那样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只有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教师围绕学生这一基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创新的机会。在美术课上,我们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思维活跃,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子婷,浅谈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M].山西科技.2007.09.
  [2]毛沛定,试谈儿童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M].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
  [3]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6.
  [4]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和成长.[M].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03.
  [5]施良方.学习认知与优化教学.[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7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