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一中离异家庭学生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鹿寨县第一初级中学实习期间,发现班里的学生有比较多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校中还发现有些学生存有自残等一过激行为,调查发现,自残学生的家庭也都是离异的。而且观察发现,离异家庭的学生很多在性格上存在一偏激的情况。以鹿寨一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离异家庭的学生开展调查,希望为他们提供帮助,使其快乐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离异家庭 问题学生 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7—020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越来越高。而我所在的鹿寨县离婚率相对来说特别高。一个班的同学起码有十几个是来自离异家庭,往往离婚之时家长都没有考虑到孩子,这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由此形成了所谓的“问题学生”。
一、离异家庭学生群体的形成
鹿寨县风土人情不同于别处,人们的观念也异于他处。而学生父母离异的原因主要是感情不合、父母其中一方或者双方因赌博、吸毒造成家庭破碎等。
当父母离异后,孩子的监护人就出现了不稳定甚至缺失的状态,离异家庭的孩子最终会或多或少的缺少父母的关爱。一些孩子的监护人甚至不是直系亲属,他们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甚至表现冷漠。在这些孩子努力想获得身边亲人或者朋友的关注及鼓励,但却徒劳无功时,他们往往会通过特殊的方式来博得教师或家长的关注,比如吸烟、喝酒、打架。又或者自暴自弃,或者自身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希望得到同学还有教师的认同。
由于一个班级人数众多,教师的精力有限,不能事事都能关注到每个人,对于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够。学校也未配备心理教师及时疏导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学生有苦闷和困惑时,只能求助于同龄人,同龄人所给的帮助也不是很大。一些学生求助于家人,得到的却是冷漠或者暴力。
二、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沉默,不合群且易愤怒
这类学生的表现是有原因的。由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监护人素质比较低,这些孩子小时候遭受过家庭暴力,或者是曾经见识到过家庭暴力。他们不相信任何人,不喜欢受到别人过多的关注。说粗口骂人,威胁别人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方式,而一旦这么做达不到效果,他们就会像发怒的狮子攻击别人,以拳头解决问题。暴力已经使他们认不清与别人的相处方式。
2.爱说话、暴躁,喜欢别人的关注
这一类学生女生居多,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往往表现得活泼、开朗。但是一旦有人不顺从他们的意思或者无意间开玩笑勾起了他们不开心的回忆,抑或触及家庭问题,他们就会开始暴躁不安。首先是命令他人不许忤逆自己,之后开始对他人大声怒骂,扔东西。当这些行为无法发泄心中的怒火时,就会采取极端手段。在我所调查的学生中,有多人作出割腕自残的行为,手腕上伤痕累累。他们的家庭存在严重缺陷,或者是父母在外务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怀,或者是父母其中一方因为事故意外死亡。监护人一般是爷爷、奶奶或者伯父、伯母非直系亲属,对于他们要么溺爱要么冷漠,最终导致他们作出以上行为。
3.早恋,课堂纪律散漫
这些学生往往喜欢跟其他学生称兄道弟,喜欢以坏学生自居,但是又期待得到别人的关注。喜欢在学校制造出各种问题,而他们最终的目的只是想得到关爱,想让父母多关注自己。这种情况多出现于不被父母关怀的学生,当他们制造出各种问题而父母对他们却还是不闻不问时,他们便会自暴自弃、厌学、逃学,觉得自己是被丢弃的孩子。于是他们用其他方式想要从他人之处得到关怀。早恋是最常见的问题。但是由于初中生情绪不稳定经常发生矛盾,因此“失恋”在所难免。而当他们心中的恋人朋友离开自己或对自己造成伤害时,他们采取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别人的在乎,当然也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挽留他人,想得到关爱。在调查中有一个学生曾经说“那样身体的伤痛能缓解心里的伤痛”。一个花样的年纪的少年,却有着病态的心理,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对周遭的不满,确实让人痛心。
三、对策及建议
1.学校方面
学校可以建立“阳光家园”社团,通过开展活动关爱学生,让社团中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还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开设心理辅导课,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有效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
2.密切家校合作
加强家校合作,及时沟通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开展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健康教育讲座。发放相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和家长合作,跟踪疏导。而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要建立档案跟踪关怀,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怀。
四、结语
在鹿寨一中的教育实习让我在知识方面以及能力方面收获了很多。对于这些可爱的孩子,希望社会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阻止问题扩大。由于未成年的他们无法排解心中的烦恼,往往作出过激的行为。需要学校、家长、社会作出更大的努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及关爱。
参考文献:
[1]王兆先.家庭教育词典[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利群.中学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与推进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赵忠心.中国家教之道[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15.
[4]周大平.求索中的家长委员会[J].教育,2012(22):40—41.
[5]谢群锋.浅析家庭教育在“三结合”教育现实中的一些困惑[J].教师,2013(7):10—11.
[6]关鸿羽.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1995(2):20—21.
[7]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67.
[8]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4.
[9]周德祥.家校合作:现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家庭教育,2013(1):30—32.
[10]刘晓.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苏]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M].林志英,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
[12]马忠虎.如何使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J].比较教育研究,1994(5):52—53.
[13]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54.
[14]陈忠,盛毅华.现代系统科学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45—48.
[15]崔文尖.基于期望价值理论的动机相关性因素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32—33.
[16]何非.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43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