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与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特殊儿童是指有听障、智障、脑瘫、自闭症、多重残疾等的儿童。由于这些儿童存在这样那样的身体精神缺陷,因此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生活化,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生活自理及生存技能,便是每一位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为了适应特殊儿童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近十几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和介绍了在特殊儿童生活化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希望能为特殊教育尽一份力。
关键词:特殊儿童 教学生活化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2-0152-02
教育生活化不仅适用于普通儿童,也适用于特殊儿童。因此,在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中,培智课程生活化的教学,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只有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使课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一、特殊儿童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在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生里,有大量的轻度、中度、重度智障儿童;这些儿童由于生理缺陷或精神障碍,智力通常比普通儿童低,大部分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适应性问题。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可把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特殊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因此,要将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融入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周边生活环境,建立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教学生活化。
(二)培智学校新课程标准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制定了包含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劳动技能等课程的标准。以生活语文为例,生活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构建以生活为核心的开放而适性的语文课程,倡导感知、体验、参与的学习方式,注重潜能开发与功能改善相结合。
(三)教育理论依据
1.教育为生活做准备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他们生存,适应社会生活,教会生活的技能。
2.教育即生活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他看来,儿童的成长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没有教育就不能生活”,可以说“教育即生活”。按照杜威的观点,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活不仅应该与特殊儿童的生活一致,还要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一致,不能偏离实际生活,做华而不实的教育。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特殊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应该是与社会生活相一致的。
3.生活即教育
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认为,“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生活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为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儿童教学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育与生活相适应,改造教学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方向应该贴近生活,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扩大教学空间,提倡生活化教学。
二、特殊儿童教学生活化的实践
特殊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校教育,使特殊儿童能够在符合自己生理能力的情况下,达到生活自理以及适应社会。因此,培养特殊儿童的生活能力,正是特殊教育的意义所在。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中,我们觉得轻而易举的事情,特殊儿童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他们在饮食、衣着、大小便、睡眠、个人卫生和安全方面有着不同程度的能力欠缺,因此,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培養特殊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但能减轻家庭的负担,还能减轻社会的负担。为此,德惠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了生活适应课,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穿衣裤、系鞋带、刷牙洗脸、铺床叠被,等等。在教授铺床叠被这一课时,生活课教师将上课地点从教室改到学生寝室,每位学生在接受语言授课的同时,还有机会亲自动手,练习铺床叠被的动作要领。教师利用实际生活环境做到了教学生活化。
(二)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即训练内容、训练形式以及训练要求必须与实际能力相吻合,使特殊儿童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会适应生活,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热爱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1.开发和利用学校生活化课堂资源
教师把课堂转移到生活化的环境中去,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学校生活化课堂资源,有利于特殊儿童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技能的培养。例如劳动技能课,为了学习简单的烹饪技能,把课堂转移到学校特设的烘焙室去,在那里有实际的烹饪环境、所有烘焙及烹饪设备、烹饪工具以及所需的食材。教师引导学生熟悉烹饪环境,认识烹饪工具,每节课教会学生一道美食。学生兴趣浓厚,在动手制作美食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积极的生活方式,体会到了自尊、自立、自强的自豪感。教师在劳动技能课堂上用生活化的语言以及工具进行教学,将生活资源引入课堂,通过情景教学法和动手实践法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
2.模拟社会场景,创建社会生活化校园
社会生活环境的布置能够使智障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有所收益。例如开设“小小快递员”的活动,让有“听、说、读、写”中度和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两人一组去当小快递员。每天在固定时间去收发室取快递,然后做好登记,再准确无误地将快递一一发到收件老师手中,最后让老师签收。通过这一日常活动,不仅锻炼了培智学生的社交沟通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组内分工合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收发快递这一技能。“小小快递员”通过日常生活以及教师的配合,为智障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技能学习的氛围。 (三)根据学段设定内容,做到“学以致用”
特殊儿童,尤其是智障学生多数学习能力较低,书本上的基本技能通常只能学会一小部分,大部分智障学生甚至到毕业都难以掌握文化知识。因此,为了做到“学以致用”,学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并强调所有学科都要侧重于日常生活。例如,低年级主要侧重于生活自理方面的训练,比如穿衣裤,文明用厕,洗脸洗手,等等;中年级侧重于生活礼仪的培训,如排队等候,师生问好,升国旗唱国歌,等等;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为主,教学生体验快递员的工作,认识、使用、爱护公共场所的设施,引导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等。
(四)重视校园及班级生活环境的创设
培智学生多数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精心恰当地布置学校及班级环境,可以使智障学生在学习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受益。如在烘焙教室的墙壁挂上面包、甜点等诱人的美食,在操作台及桌子上铺上精美的桌布,每人穿戴甜品师的服装,让培智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感觉自己变身为小小甜品师,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烘焙技能;在律动教室的墙壁、地板粘贴各种乐器图片,使学生如同徜徉在音乐的世界,欣赏美,感受美,收获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在美术教室各个角落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进入画室便有一种自豪感。
环境对于智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重视环境的创设,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做到每面墙壁都能“说话”。如在教学楼一楼大厅墙壁上设置“三风一训”,教学楼一楼的走廊布置一些益智小玩具,让孩子每天都无意识地看到并接触,在二楼布置东北风俗文化文字及图片介绍,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每天耳濡目染,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在教室里,课程表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粘贴在墙上,方便学生更直接了解每日的课程。在厕所、门口、窗户、开关等处贴上“请不忘记冲厕所”“请随手关门”“不要忘记关窗户”“请关灯”“多喝水有益健康”等图文结合的宣传标语。
(五)课堂形式丰富多样
教师应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如在生活适应课上,通过播放视频故事,讲绘本故事,创造情境让学生演繹,使学生不仅在理论上学会了生活知识,还在愉快的活动中体验了生活的乐趣。
(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特殊儿童的学校教育不只是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应该是活动,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如开辟出来一块农田,命名为“快乐农场”,每个班级划分出一块区域,插上自己班的名字,到了春季师生一起播种,夏秋季节一起收获果实,体验播种与收获的喜悦。
三、结语
总之,只有挣脱了培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羁绊,通过生活化教育,使培智学生成为一个和普通人更融合、更接近的人,教育才会更有效,才是真正的特殊教育。
参考文献:
[1]毛连坤.特殊儿童教学法[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7.
[2]许家成,等.弱智儿童教育[M]. 贵阳:贵阳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2016.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0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