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突破难点的数学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数学的学习就是在经历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困难的过程,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获得清晰的认知。笔者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为例,分别用“迁移”“变序”“类比”“变式”等方法突破度量角教学中的难点。
  一、巧用迁移,突破度量方法的难点
  【片段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测量角的大小。想想我们以前测量过什么?
  生:长度、面积。
  师:长度是怎么测量的?
  生:用尺子。0刻度线对准线段的一端,另一端指向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若尺子上没有0刻度线,你还能测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
  生:可以对准任何一个刻度,数一数经过了几厘米就是几厘米。(见图1)
  师:原来不从0刻度线开始也能测出长度。
  设计意图:借助二年级“认识厘米”时断尺测量的方法,复习长度的测量不一定都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还能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得到。打破学生固化思维,勾起学生的回忆,巧用断尺测量长度方法,迁移至非0刻度线开始也能测量角的大小,为后续学习“角的度量”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二、变序教学,改变度量认知的顺序
  【片段2】
  师:经过刚刚的复习,发现测量长度可以不从0刻度线开始,还能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得知一共有多长。那么在量角器上,如果不从0刻度线开始,你能找到相应度数的角吗? 比如,1度角有哪些?
  生:1~2度中间,2~3度中间,5~6度中间……
  师:你能总结一下哪些角都是1度角吗?
  生:两个刻度之间隔了1度就是1度角。
  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找找10度、15度或者其他度数的角吗?
  生: 这些都是10度(见图2)。
  设计意图:改变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再认读刻度的教学顺序,引导学生们先学会在量角器上找相同度数的不同角。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顺序,通过找角,帮助学生熟悉和回顾角的度量实际上是单位量的累积这一本质属性。
  【片段3】
  师:有一个角,明明没有任何一条角的边指向10度,为什么也是10度?
  生:中间相隔10度,这个角就是10度。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中间相隔30度就是30度。
  生:中间相隔115度,就是115度这样大的角。
  生:只要看中間间隔几度就是几度。
  师:同学们,经过找角度的过程,你发现角的大小是指什么?
  生:就是角张口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角的大小是指角张口的大小,使学生明白度量角的大小就是指度量角的张口有多大,而并非指角的其中一条边指向哪个刻度。使原来角的一条边必须对准0刻度线,变成了角的一条边对准任何一条刻度线都能测量出角的大小。变序教学,打破学生固有的认知顺序。
  三、类比沟通,比较度量本质的异同
  【片段4】
  师:同学们,从非0刻度线开始找角与断尺测量长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不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
  师:不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怎么得到有多长,是多少度呢?
  生:可以1度1度、1厘米1厘米地数出来。
  生:还可以大刻度减去小刻度。
  师:那为什么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时,就不用数或者不用减了呢?
  生:因为0刻度线开始测量,数到几就刚好是终点的那个刻度。
  生:任何一个数减去0还是它自己本身,所以从0刻度开始测量,直接读出另一个刻度就可以了。
  师:现在能否说说测量角度和测量长度的过程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数一共有多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一个个单位量累积起来一共有多少就是多少的测量,你们还在哪里学到过?
  生:面积。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铺多少个就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是的,这个过程在数学上就是一个个单位量累积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长度测量和角度测量之间的相同点,引导学生总结出测量实际上就是单位量累积的过程,一共有几个单位量就是线段有多长、角度有多大。因为测量就是为了实际应用的方便,才统一了单位,并在基于统一单位的基础上,累积多少单位量就是多大,长度是如此,面积如此,角度也是如此,以后学习的体积、容积也是一样。通过类比,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属性内容测量之间的联系,将测量的知识串成一个知识链,帮助学生理解测量的本质。
  四、变式练习,提升实践应用的能力
  【片段5】
  师:下面的角其中一条边被量角器遮住了(见图3),你认为这个角可能是几度?
  生:可能是110度,也可能是40度。
  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也可能是20度。
  师:如果是20度,另一条边在哪里?
  生:可能在30度的那条刻度线上。也可能在50度的那条刻度线上。
  师:还有可能是几度呢?
  生:应该有很多种可能。
  师:那这个角的大小范围是多少?
  生:应该在0~110之间。
  设计意图:根据一条边来判断角的大小,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再次回顾度量角的大小的本质。并根据寻找角的范围,突破内外圈的难点。
  测量使物体的属性具有了量化的特征,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体可测量的属性。纵观整堂课的设计,教师从学生的难点—不清楚读“内圈”还是“外圈”出发,以解决“几个单位量”为主干问题,抛开固有思维“读刻度”,从找不同的1度角、10度角帮助学生理解“找到张口的大小就找到了角的大小”,突破学习难点。
  首先,让学生回顾断尺的测量方法,迁移至非0刻度线开始也能测量出角的大小。其次,变序教学,让学生先找角,再量角,能找到指定大小的角,那么测量角肯定也没有问题了。再次,利用类比,寻找长度、面积和角度之间测量方法的相同点,理解度量的本质就是量的累积。最后,再进行变式练习,通过一条边,确定角的大小范围,真正突破学习难点。
  四大板块,层层递进,每个板块的学习都围绕突破难点依次展开,螺旋上升,既学习新知,又联系旧知,不断完善。整个过程,教师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为主要目的,使之真正理解知识的本质。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艺术学校)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26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