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比喻,发展学生言语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自清的散文《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水,描写潭水又主要写其绿色。作者在抒情语句之中,两次运用“惊诧”“醉人”“奇异”“可爱”四个词语,强调了惊异的审美印象和强烈的审美感受。作者要将这种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就要让读者通过他的语言,能够真切地想象出他的审美印象,感受到他的审美感受。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一是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二是令读者恰恰领会我的原意”[1]。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语言具有概括性,“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面对那一潭之“绿”, 作者获得的印象和感受可以说是精微的、独特的,要将之清楚明白地传达给读者,需要借助相似的联想和想象,从多个不同角度寻找一系列相似的物象,并依靠思维提取适当词语,将其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生成一系列比喻句,“意以象尽,象以言著”(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这才得以实现表达目的。
比喻句的生成,是在相似的联想和想象中,依靠言语思维传递出的一种表达事物特征的特殊语言形式,它是作者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情感,而找到的那个最能表达此情此感的语词。这个语词可以是词、短语或句子。笔者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品析比喻句的语言表达,还原作者相似性联想和想象的内容,还原作者对“绿”的印象,想象出梅雨潭“绿”的景象,体会到作者“惊诧”“醉人”“奇异”“可爱”的感受,从中学习相似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法,接下来将原文中的比喻删去,压缩成几段概括性文字,与原文比较,理解比喻运用的原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最后进行迁移运用,促进学生内化比喻运用的思维方法、思维规律,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
一、自读交流
课前,笔者要求学生完成自读任务:阅读课文,理解生字、生词,理清课文移步换景的思路,概括课文内容;画出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画出描写梅雨潭“绿”的比喻句,联想和想象梅雨潭“绿”的景象。
1.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略)
2.朗读文中的直接抒情语句,摘出关键词语。
(1)主要语句:①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②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④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⑤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⑥那醉人的绿呀! ⑦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关键词语:“惊诧”“醉人”“奇异”“可爱”。
(3)作者如何把这样的印象和感受传达给没有到过梅雨潭的读者呢?主要是运用比喻句。
3.朗读文中描写梅雨潭“绿”的比喻句。(具体语句略)
二、品析比喻
1.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1)引导学生结合写作思维图示,以描写梅雨潭“绿”的第一个比喻句为例,说明作者写出比喻句的思维过程。
①觀察写作思维图示:
相似
潭水(本体)————————→荷叶(喻体)
联想、想象
②阅读例句: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③例句说明:作者为了把梅雨潭 “绿”的印象和感受传达给读者,展开相似联想和想象,寻找到了“荷叶”这一喻体,并用“一张极大的”“铺着”进行描写,完成了这一比喻句。
(2)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思维图示,进行由喻体到本体的反向相似联想和想象,多角度发现其中的相似点,想象出梅雨潭“绿”的景象(而不把想象停留在喻体上),说出“绿”的特点。
①观察阅读思维图示:
相似
荷叶(喻体)————————→潭水(本体)
联想、想象
②阅读例句: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③品析例句:按照与作者相反的思维方向,联想和想象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想象“绿”的景象,说出“绿”的特点。
喻体和本体相似点:这一句描写梅雨潭的总体印象,荷叶的颜色表现潭水的绿色;荷叶的圆形表现潭面的形状;铺着的荷叶表现潭水的平面;荷叶的盎然生机表现“绿”的生命活力。
“绿”的特点:绿色的、圆形的、开阔的、平铺的、充满活力的。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引导学生以此类推,品析其它比喻句,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描写“绿”(潭水)的角度、找出喻体和本体的相似点,想象出“绿”的景象,说出“绿”的特点。学生先独立品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1)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为了便于学生参与,教学中,笔者将这个博喻分为五个比喻句,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句和同伴交流。
①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波纹形态,实际即是“她像少妇拖着的松松皱缬着的裙幅”,原句意在突出“松松皱缬着”的特点。“裙幅”表现其圆;“皱缬”表现其波纹;“松松”表现其波纹稀疏;“拖”表现其水波荡漾;“少妇”表现其优雅而富有活力。
“绿”的特点:波纹稀疏的、水波荡漾的、优雅的、富有活力的。
②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水波。“心”表现其圆形;“跳动”表现其“轻轻地摆弄”,即水波轻轻荡漾;“初恋的处女”表现其“摆弄”时娇羞的情态。
“绿”的特点:轻轻荡漾的、娇羞的。
③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光亮。“明油”之“明”表现其明亮,“油”表现其质地细腻、滑溜,这就表达出“滑滑”的感受;“明亮着”,表现其不断闪着光泽。 “绿”的特点:明亮的、滑溜的、闪着光泽的。
④(潭水)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质感。“鸡蛋清”表现其软、其嫩、其纯净,也表现其明亮。两个“那样”复指鸡蛋清,强调了这种相似点。
“绿”的特点:柔嫩的、纯净的。
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一句主要描写“绿”的纯净、温润与含蓄。“碧玉”之“碧”表现其绿;“温润”表现其色彩温和、润泽;“清清一色”表现其纯净。“只”强调潭水一尘不染的纯净。“看不透她”,表现其含蓄的韵致,“但……却”表转折,强调了其含蓄的特点。
“绿”的特点:纯净的、温和的、润泽的、含蓄的。
(2)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这一句主要写“绿”的鲜润,由实写到虚写。以“蔚蓝的天”表现其纯净、新鲜、润泽。因为“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所以酝酿出了奇异的“绿”,形容“绿”是天工造化的鲜润。
“绿”的特点:纯净的、新鲜的、润泽的、天工造化的、奇异的。
(3)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这一句通过幻想来“绿”的神奇。轻盈的舞女,本来姿态已够优美,有了裁“绿”而成的带,就能“临风飘举”,有如飞天了,以此表现“绿”的轻盈、飘逸、优美。善歌的盲妹,美中不足;有了挹“绿”而成的眼,就能“明眸善睐”,脉脉含情了,以此表现“绿”的明亮、闪烁、传神。两个“必”强化了“绿”的奇异。
“绿”的特点:轻盈的、飘逸的、明亮的、闪烁的、传神的。
(4)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这一句主要写“绿”的活泼可爱。用“小姑娘”比喻“绿”,用 “十二三岁”加以修饰,意在表现其清纯、美丽、温柔、活泼等特点。
“绿”的特点:清纯的、美丽的、温柔的、活泼的、有活力的。
(5)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链接资料(一):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成分,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表意更强烈,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链接资料(二):祖母绿图片。
链接资料(三):祖母绿是一种很古老的宝石,它总是发出柔和而浓艳的绿色光芒,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如象征春天、爱情、仁慈、信心、永恒、幸运等。
①这一句主要写“绿”的色彩。作者先经过相似联想,想到祖母绿;仿“祖母绿”为“女儿绿”,妙在阻断了词中“祖母”给人形容衰老的联想,而保留了其“绿”的色彩特点,又增加了“女儿”这个修饰语的内涵,以此表现“绿”的色彩柔和、清纯、温柔、妩媚、朝气等特点。
②引导学生整合“女儿绿”的内涵:作者说“我从此就叫你女儿绿”,可见“女儿绿”这个名字涵盖了“绿”所有特点。学生结合以上所有比喻句的品析填空。
“女儿绿”是 的, 的,……;又是 的, 的,……;也是 的, 的,……;还是 的, 的,……。
如“女儿绿”(即梅雨潭的水)是绿色的、圆形的、平铺的、波纹稀疏的、轻轻荡漾的;又是明亮的、新鲜的、清纯的、温和的、细腻的、润泽的;也是轻盈的、飘逸的、妩媚的、朝气的、活泼的;还是娇羞的、含蓄的、含情的、传神的。
三、删改比较
假如作者只写了如下3段文字,对想了解梅雨潭的读者来说,有什么不好呢?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那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那醉人的绿呀!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这样的几段文字是概括的、抽象的、陌生的,无法想象到梅雨潭的生动景象,也无法体会到作者的丰富感受。
运用若干比喻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作者选取读者熟悉的喻体,荷叶、裙幅、明油、处女的心、鸡蛋清、碧玉、蓝天、轻盈舞女的带、明眸善睐的眼、小姑娘、女儿绿,描写读者没见过的“绿”,这样可以化陌生为熟悉,化概括为具体,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想象到作者头脑中“绿”的“奇异”“可爱”,感受到作者心中的“醉人”“惊诧”。
四、迁移练习
课后习作:你一定欣赏过很多地方的风景,请选择其中你喜爱的、印象深刻的某种景物,从多种角度展开联想和想象,寻找不同的喻体加以描写,努力让读者想象到你的印象,感受到你的感受。要求:自拟题目,400字左右。
学生习作:
雪白夹竹桃
那是一棵奇异的树,她雪白的花容可爱得让我惊诧,让我陶醉。
去年夏天,我和这棵树邂逅在一个绿意荡漾的荷塘边。那日有凉风,有晚霞。远看,那树分明是高高的一大堆雪,仿佛几天几夜纷飞的大雪刚刚停歇。走近些,那一树灿烂的花朵,就是一树璀璨的繁星。对!就是满天的繁星。来到树下,满树粉白的星星啊,一簇簇、一簇簇,挤挤挨挨,几乎遮蔽青枝绿叶。那密密的花儿,又似一树明眸忽闪忽闪的呢。来到树下,我禁不住伸出双手,将一团粉白的花儿捧在手上,借着晚霞的余晖仔细端详。花朵通体一色,粉中带白,白中有粉,就像幼儿白嫩嫩的脸庞,咯咯地笑着。每一朵都是五瓣花型,像一群孩童手里的风车,全都在迎风转动似的。每个花瓣都薄如蝴蝶的翅翼,细腻如酥,柔嫩如水,似有晶莹的仙露滋润其表,浸透内里;又如雪山冰晶,仿佛就要融化在我的手心里。离开她的时候,我回望又回望,她又像夕阳中的新娘,披上了一身圣洁的婚纱。 此花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见。这一定就是天女散下的花吧。对了,这雪白的夹竹桃一定就是花仙子啊!
教师点评:
此文是为了向读者传达对夹竹桃的印象和感受,运用相似的联想和想象,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喻体,择取恰当的语词,生成了比喻句。先用“高高的一大堆雪”写出远看夹竹桃树的整体印象,因在夏天,所以蕴含奇异之感;再用“璀璨的繁星”“明眸忽閃忽闪”写出了花儿繁密、闪烁、传神;接着用“幼儿白嫩嫩的脸庞”“孩童手里的风车”描绘出了花朵洁白、娇嫩、活泼;又接着用“蝴蝶翅翼”“酥”“水”“仙露”“冰晶”,仔细描写花朵、花瓣,表现出其质地娇嫩、细腻、温柔、纯洁;最后又回到整体,用“夕阳中的新娘”形容夹竹桃娇羞的美。结尾由实到虚,用“花仙子”形容夹竹桃神奇、灵异,传达了天工造化的美感,照应开头的“奇异”“可爱”的印象和“惊诧”“醉人”的感受。
在比喻生成过程中,言语思维的功能主要是传达出难以直接言说的印象和感受,其途径主要是凭借相似的联想和想象,寻找契合内在印象和感受的物象,并同时择取恰当的语词将其描述出来,结果是生成比喻这种特殊的言语形式,这是言语思维在比喻运用中的基本规律。将表达对象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引导读者凭借相似的联想和想象,透过形象化的语言,还原出作者审美印象,体会到作者的审美感受,则是言语思维在比喻运用中的基本原理。
比拟、通感、类比、仿词、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也要在相似的联想和想象中,依靠言语思维,择取契合事物特征和内心思想感情的语词。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作者在凭借相似的联想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的过程中,思维之所以提取词语“偷偷”,就因为小草悄然破土而出,与孩童“偷偷”的行为相似,契合了作者对小草潜滋暗长、活泼而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再如,“那种正直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阿累《一面》)在作者运用通感手法的相似的联想、想象的过程中,思维所以能择取心理主语“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生成通感语句,就是因为从这个语词中,寻求到了与鲁迅先生“那种正直的眼光”相似、相通、相契合的感受。
乔母斯基学派认为,儿童具有先天的言语习得机制。因此,语文教学要努力以言语学得促进言语习得。而引导学生言语学得的重点则是言语形式,因为“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与一定的言语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可以认为,与言语内容相比,言语形式是更本质、更关键、更重要的内容。”[2]学生正是不断通过学得丰富多样的言语形式,不断促进内在言语思维图式的同化和顺应,从而不断获得言语思维能力发展的。那么,如何以简驭繁,引导学生以言语的学得促进习得呢?这就要研究和运用言语思维生成言语形式的规律和原理,从中寻求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实现语言建构和思维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6.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46.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31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