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民族关系制约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速度也加快。作为民族省份之一,贵州的新型城镇化给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以新型城镇化进程为背景,实地调查安顺市民族工作进展状况,探讨当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所存在制约因素,尝试探索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安顺市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有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城市民族关系 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47-03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城镇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出,同年,中央经济会议上,新型城镇化开始正式进入公众视野,这标志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目前,贵州属于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一些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贫困群众数量多,贫困程度严重,造成贵州省脱贫攻坚难度大,工作任务严峻。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贵州新型城镇化的总体部署,进行了较多大胆的实践。随着贵州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人口流动速度也加快。作为民族省份之一,贵州的新型城镇化给构建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带来了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因此,研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贵州城市民族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少数民族进入城市,一方面弥补了城市劳动力不足,为城市发展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城市民族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趋势。与此同时,由于民族间的差异产生冲突,给城市管理工作、城市秩序维持、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关系和谐和整个社会共同进步都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贵州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的制约因素
1.经济方面
只有先发展经济,各民族之间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要建立和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必须着力发展各个民族的经济建设。”[1]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但一些民族地区由于各种原因,尚未跟上改革的步伐,民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家在制定各项发展目标时主要是针对全国而言的,很难顾及各个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导致一些民族地区无法实现更好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经济基础不筑牢,民族地区要想取得其他发展则只能是空谈。一些民族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经济发展差距拉大;会在少数民族中产生相对剥夺感。所谓相对剥夺感,是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它是指人们通过参照群体的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身利益被其他群体剥夺的心理感受。[2]少数民族总体,发展水平与汉族比较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少数民族会把落后的原因归于汉族占用了大量资源,国家政策倾向于照顾汉族人口,使少数民族发展陷入困境,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些心理因素造成了民族间的隔阂,不利于敞开心扉进行交往与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
2.政治方面
民族关系是党和国家政治工作的重心,少数民族进入城市后,在生活和工作中遭遇难以避免的挫折,他们在就业、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等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虽然早在1993年就由国务院批准、经国家民委发布了《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旨在加强城市民族工作,保障城市少数民族的正当权益,促进适合城市少数民族发展需要的各种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国家民族政策具有普遍性,不能考虑到各个民族的特殊性,民族地区的城市民族关系更表现出复杂性和敏感性的特点。[3]作为多民族地区,维护社会稳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从国家民族政策的颁发到具体落实,中间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完成,包括考察民族地区实际情况、民族地区人民对国家政策的反映,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对国家民族政策的解读和贯彻等,这些会对民族地区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复杂性,使涉及民族关系的问题变得棘手,个别县区、办事处、社区对城市民族工作不夠重视;城区少数民族比当地人少,容易被管理者忽视,加上人员职业构成复杂,各行各业都有,因此摸底、服务等方面工作也存在一定难度。
3.文化方面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是各民族形成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文化可以拉近所属群体的距离,也会扩大不同群体之间的距离和差异。所属群体即个人参加其中并接受其规范的群体,也称隶属群体或基本群体,指的是内部成员身份所归属的群体,它规定着群体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群体内部具有共同的价值规范及彼此协调一致的社会行为。[4]民族文化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民族内部会形成强烈的本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具有相对稳定性,变化速度缓慢。各民族文化虽同属中华文化,但文化内部截然不同,民族地区各种文化共存,文化差异性更加明显。因此,盲目排斥外部文化,阻碍了各种民族文化的交融,也不利于丰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文化作为区分群体之间的一个标志,在城市中民族文化特色表现得更为突出,如民族语言的使用。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不同的语言在交流上首先就造成一定的障碍,使不同民族间感情沟通不能顺畅进行。各民族的文化习俗、节日忌讳各有不同,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大幅增加,不同的文化结合、相互碰撞和相互影响,难免会因为差异而产生一些摩擦和分歧,长期生活在城市里面的人由于对少数民族文化持有偏见而不注重维护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权益,伤害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自尊。
4.社会方面
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社会变革,必然会给社会关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城市民族关系要适应城镇化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堕距”现象使城市社会关系暂时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文化堕距”亦即“文化滞后”。[5]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其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各部分之间存在不均衡,这就导致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6]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一方面,民族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少数民族人口一同进入城市后,并不能立即适应城市社会文化,比如在民族地区逝者是进行土葬,而城市则倡导火化理念,倘若二者不能达成某种共识的话,必然会造成冲突,给城市社会关系增加不稳定因素,使城市社会关系处于一种紧张、混乱的状态,给城市秩序造成困扰。人的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改变,虽然少数民族在很多方面逐渐与城市人达成一致,比如在服饰、居住格局等方面与城市人没有多大区别,但是价值观念作为指导人进行活动的条件,不像改变人的外在形象那样简单,价值观念的冲突会长期存在,威胁着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安顺市构建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有效路径
安顺市自身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决定其不可能走中东部发达地区传统的城镇化发展路径。根据自身发展战略目标、社会经济基础、自然地理环境等约束条件,安顺市应科学合理地选择符合其实际特色的城镇化发展路径。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路径的发展指引,探究安顺市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有效路径选择。
1.科学制定新型绿色生态城乡规划
新型城镇化所建构的城镇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和职责,安顺市结合民族特色文化浓厚特点,重点建设特色文化示范小城镇,大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转变当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创新环境保护机制,深度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潜力,走绿色生态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安顺市要实现城镇化的绿色生态发展,就要转变城市发展路径理念,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完善生态卫生系统、生态安全格局和健全生态经济体系,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自觉树立生态价值文化理念,强化群众生态保护行为模式,使生态保护理念成为各民族群众的自觉思想、意识和行为,有效实现安顺市全面可持续生态城镇化发展。安顺市是以汉族和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底蕴浓厚,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应充分发挥东部民族文化特色资源与西部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两种资源的潜力与再生能力,不断促进两种优势资源齐头并进、融合发展。建设特色小城镇示范旅游发展中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民族文化的内容,并把它融入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开发、旅游特色文化小镇产品设计、当地民族旅游文化表演、生态民族文化城市规划建设等各个环节上,不断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提升安顺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增强旅游业对特色文化小镇经济的推动力。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收益的提升,民族群众依赖的生存环境质量提高,这对增强民族幸福感,构建安顺市和谐民族关系的作用举足轻重。
2.促进特色产业与当地产业相融合
安顺市在按照国家和省的指示执行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以特色产业发展促进精准扶贫,着力推进特色产业扶贫,促进少数民族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扶贫是指少数民族地区依托自身的条件优势,科学合理地选择扶贫特色产业,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参与能力,实现区域特色小城镇发展带动扶贫,精准扶贫开发促进安顺地区发展的整体性扶贫模式。特色产业扶贫方式不仅可以推动安顺市经济发展和实现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而且可以转换和优化当地特色文化产业机构,使原有的贫困人口能够融入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之中从而推动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特色扶贫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将有所提高,当地特色产业基础将进一步增强。当达到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的中期阶段时,安顺市民族地区应因势利导,积极引导特色民族产业向更高层面发展,实现特色文化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安顺地区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民族产业之间的联动融合,使带有区域性色彩的特色产业真正成为推动安顺市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在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方面,安顺市应通过创新制度推进招商引资、多元化入股方式,加大发展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当地龙头企业与地区的中型企业采取合资、合作及加农的方式,增强企业引导能力。依托现有的民族“节庆”、民族服饰文化品牌和手工艺加工等特色农业产业基础、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以特色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特色化和高端化发展,实现安顺市旅游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实行“套票”景区捆绑销售制度,科学合理权重进行收益分配,根据市场追踪调查,权重灵活变动,促进安顺所有旅游景区的互动协作,实现多方共赢。
3.加强交通网络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安顺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交通区位条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安顺西部具有典型的山区和地级市边界区域特征,民族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生态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积极培育和构建民族地区对外联系交通网络,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与组织,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聚集,从而加快安顺整體区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从现状看,湘黔、川黔和黔桂等三个铁路穿越安顺,特别是贵昆铁路贯穿安顺全境。贵黄高速使贵阳经安顺至黄果树仅需2个小时,“黄果树”号旅游列车每日往返于贵阳和安顺两地,安顺黄果树机场距安顺市中心仅6公里,现已经正式通航。但是目前的对外交通和通道系统对安顺市的新型城镇化和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总需求来说,远远不够,应结合民族区域特色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定位,充分利用国家多种扶贫政策、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重大交通建设项目,积极规划和利用交通主干道的重要交通轴,科学合理规划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城镇交通要点,加强安顺市城区为中心与各乡镇交通衔接,加快实现安顺市公路网络现代化。让交通成为引导和支撑安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着力点,加快建成形成适合山地民族地区、交通结构完善、有机灵活的现代化山地型综合交通系统,促成以安顺城区与周边城镇高效对接的运输服务。加强安顺市城区和乡镇之间的民族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和交往,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促进安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构建和谐城市民族关系打下牢固的基础,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愿景。
三、结语
新型城镇化促使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不断转移,促使城市空间重构,促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改变使城市中的民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各个民族的人口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以不同的方式成为城市中新的市民。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贵州新型城镇化潜力,提高贵州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贵州新型城镇化更均衡和充分发展,安顺结合本市所特有的民族特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积极采取适应本地区的措施,在民族政策宣传、少数民族干部培训、民族经费、民族产业发展、民族节庆活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服务体系、建设民族搬迁社区等方面都做出了一定成绩。
参考文献:
[1]吴仕民.民族问题概论[M].3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225.
[2]郑杭生,李路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结构:现状与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8.
[3]张劲松.经济转型期城市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及预警调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0(2):47-54.
[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72.
[5]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8.
[6]刘慧.浅析东部农村文化扶贫[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30-231.
责任编辑:张正吉
[作者简介]陆元元,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社会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80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