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园本教研新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罗虹 陈洁

  【摘 要】传统的幼儿园教研活动以教为中心,这种做法在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全面提升幼儿园质量方面遇到挑战。重庆市巴蜀幼儿园洞察到了问题所在,将教研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儿童发展为中心,重建了新的教研模式。该模式以在真实的情境当中深入观察了解儿童为基础来思考和发展课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建构微观的儿童发展知识,建构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巴蜀幼儿园园本教研的新模式重塑了教研的实践形态,在改进教育过程质量等方面已经发挥出积极作用。
  【关键词】儿童发展 园本教研 新实践
  教研是幼儿园里定期组织教师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的培训活动,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经过多年的积淀,教研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做法和模式。站在儿童视角、建构主义和成人学习的立场来审视,我们发现传统的教研中所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传统教研重在研究教师“如何教”,忽略研究儿童“怎么学”;教研过程重在教师经验层面的交流,忽略真正的“研”;教研的方式则重在自上而下,忽略对教师学习与发展需求的关注。
  基于对传统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审视,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重新架构教研的系统,提出“巴蜀新教研”的实践模式,开始走上自我革新和转型的道路。巴蜀新教研中的“新”是相对于过去具有了新的成分、新的思想以及新的做法,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新。
  一、新焦点:以儿童发展为中心
  儿童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核心,幼儿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都要与儿童发展相关联才会有意义。忽视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教研是无法契合幼儿的发展需求的,教研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巴蜀新教研将焦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向儿童如何“学”转型,并将儿童如何学作为教研中的头等大事。教研过程更多聚焦个体幼儿在具体发展领域中的学习与发展,梳理幼儿的学习轨迹和个体差异,并将其作为起点。教研是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教师即研究者,新教研的焦点转向之后,教师研究的内容需要围绕儿童发展重新选择和架构。
  1.观察研究儿童
  研究儿童是巴蜀新教研的核心主张。目前来看,研究者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儿童发展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往往是零散的、比较宏观的,教师在理解这些知识概念并转化为教育教学、进行师幼互动的过程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情境深入观察研究儿童,建构属于自己的微观的儿童发展知识。巴蜀新教研中教师需要结合教育的目的,在情境中观察研究儿童的兴趣、特点,如何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尝试梳理儿童在这一情境中学习发展的轨迹,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等,并将儿童不同发展领域的表现联系起来,合理规划课程、创设环境和材料。
  例如,在儿童平衡经验发展的观察中,我们准备了纸板、矿泉水瓶、一定数量的单元积木,让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运用这些材料进行搭建游戏。教师观察幼儿整个游戏操作的过程,发现幼儿会运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搭建,最常见的是将纸板放在瓶子上,绝大多数儿童会进行细微的调整以求得平衡,也有部分幼儿会探索积木在纸板上摆放的数量、位置与平衡之间的关系。当遇到困难时,他们会采用增加支点和增加支点的接触面两种方式来解决问题。通过观察教师发现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平衡经验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研究儿童的思维与学习,不仅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条件”,更是其“根本”。
  2.促进教师自我完善
  与幼儿一样,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和思考者。教师从幼儿身上学习,从自己身上学习,从同伴身上学习,最终有可能成为一个自我导向的学习者。但是,教师的学习是怎么发生的?哪种学习方式对教师最适合、最有效?针对具体的内容,如何支持教师学习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创设能让教师参与体验的学习情境,让教师经历幼儿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使教师产生认知冲突,进一步理解幼儿的学习。我们还通过提供幼儿真实的活动情景或让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在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了解儿童学习发展的特点。我们相信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学习、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不断自我完善提高,获得对问题更为深入、系统、全面的认识。巴蜀新教研促使教师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成为自身实践的研究者,充分发挥其在研究过程中的主体性。
  3.研究“教”与“学”的过程
  研究“教”与“学”,是基于具体的教学问题进行思考与研究,是让教师在观察研究儿童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进行实践的行动改进。我们对儿童、教师、环境材料三个主体进行研究,引导教师思考三者的關系。以材料为起点和切入口,引发幼儿与材料互动,让幼儿在操作体验中主动探究,建构经验。教师观察幼儿的学习,发现幼儿的学习路径以及在某一学习点上的困难,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介入或选择不介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鹰架支持,三个主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教”与“学”的研究过程,让教师更关心活动中幼儿怎样在学习,怎样在理解教学的内容,怎样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概念,这让教师的“教”显得更有目的和意义(如图1)。
  研究“教”与“学”的巴蜀新教研是动态的、更新的参与式、过程式教研,教师跟随幼儿的发展脚步,一步一步与幼儿共同前行,逐步生发出最适宜、适时的活动,甚至让教研活动成为常态性、动态性的活动,提升成效[1]。
  二、新方法: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探究
  巴蜀新教研在教研的方法上放弃了以往基于现场观摩教学的集体讨论,代之以儿童发展为核心的教学探究。具体来说,就是运用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聚焦特定的儿童学习与发展领域,在真实教育情境中观察儿童的行为,研究和分析儿童的发展轨迹,反思教师的行为,思考和重建教师对儿童的支持,为教师的决策提供坚实的证据(如图2)。
  1.确定儿童发展的主题
  儿童发展涉及很多发展领域和方面,范围极其广泛,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教研不可能将这些主题和内容一一涉猎,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从中选择具有重要发展价值的主题进行研究。巴蜀新教研中的儿童发展主题选择来自教师的需求和困惑、教学观察与实践、儿童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社会领域包括“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儿童社会认知及其发展”“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等;健康领域指向幼儿运动学习与发展,包括“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发展”“身体移动能力发展”“器械操控能力发展”;数学领域包括“数概念与运算”“量的比较”;科学领域则有“平衡经验”“假设检验思维能力发展”,以及建构能力、游戏发展水平等指向儿童发展最重要的主题。   2.引入专业研究中的儿童发展知识
  要支持教研中的教师展开对幼儿具体发展主题的观察和研究,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了解这个发展主题的内涵以及当前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进展等,才有可能展开有深度的研究和思考,否则只能停留在表面。因此,在確定了儿童发展主题后,教研策划组织者便会查阅相关理论书籍、收集研究文献、归纳梳理形成阅读资料,提供给教师们进行预知学习,为教师的相关专业学习提供智力支持,让教师形成自己的思考与想法并付诸实践。
  3.准备与儿童发展相关的活动材料
  游戏材料是儿童学习的载体,幼儿需要与经过精心设计的材料深入、反复互动才有可能不断建构自己的认知,在没有成人介入的情况下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建构。确定儿童发展主题和学习相关儿童发展知识之后,教研人员会组织和带领教师一起来设计能体现该主题儿童的发展且能有效观察到幼儿学习过程的材料。为了引发孩子的持续探究,材料需要具备既简单又复杂的特性。简单是指教师设计和提供的材料都是幼儿熟悉和认识的,复杂则是指材料中蕴含着丰富的问题、多个变量及其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属性的材料才能保证儿童深入、持续地探究。
  4.观察与建构
  巴蜀新教研关注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观察能力,强调教师围绕已经确定的儿童发展的主题,有重点地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教师将设计好的材料投放在儿童的游戏中,观察儿童与材料之间的互动过程,基于观察记录梳理儿童在特定领域的学习发展轨迹、个体差异、影响因素等,建构教师个人微观层面的儿童发展知识。例如,在观察研究儿童图形组合能力的学习中,我们设计提供了多个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让幼儿自由选择图形材料,组合成指定的不规则图形。过程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拼合图形的方法,选择了哪些图形进行组合,拼合的速度、困难等,在观察的基础上,梳理出不同年龄段幼儿图形拼合的发展路径。
  5.建立支持儿童发展的系统
  在观察了解儿童学习的基础上,教师依据儿童发展的轨迹选择适宜的时机,给予最低限度的介入或者选择不介入。选择介入时教师支持幼儿不断观察、思考、调整,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幼儿最终完成自己的游戏。教师也在“教”与“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转换运用新理念,尝试将儿童不同发展领域的表现联系起来,建立更加系统和情景化的儿童发展知识。
  三、新组织:多元化、小组化的动态教研组织
  相关的教育研究证明,一个有着不同背景、经验、才能和观点的成员所构成的研究共同体,对教学问题进行共同探讨和决策,是可以为教师专业素养的持续提升提供一个较之单个教师的努力更为可靠、更为有效的基础[2]。幼儿园教研活动应面向全体教师,但教师之间的经验水平有差异,需求有差异,兴趣有差异,这需要用多元化、小组化的动态教研组织形式来满足和解决教师们的这些差异,让这些差异转化为全体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间存在差异性的特点,建立了满足不同教师学习与发展需求的教研组织形式,支持教师按照个人兴趣与专长结成多元学习共同体,并以儿童发展为焦点,持续开展研讨,研究儿童、研究教师自己的学习。
  多元化、小组化的教研形式实现了构建学习共同体(如图3)。每一个教师、儿童、教研人员都是“学习者”,我们构建形成了不同层级和特质的学习共同体。包括教研组织者学习共同体,共同协商策划教研活动;年级组学习共同体,基于年级组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研讨;跨区域学习共同体,打破园所及区域界限,通过园所间的合作研究、经验共享、以点带面地开展研讨。实践证明,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可以实现平等对话、多元分享、大胆质疑,教师个体能从同伴的对话交流中产生新的观点与启示,激发自己不断地思考、质疑,让自己的认知螺旋上升。
  巴蜀新教研诞生已两年有余,初步显示了新教研在教师发展层面的重大意义。教研让教师真正成为学习者,经历着作为“学习者”“反思性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角色重塑与角色转型。教师更加关注儿童的思维与学习过程,教师们变得更能读懂儿童、支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巴蜀幼儿园通过构建以研究儿童发展为本的新教研来提升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从而带来幼儿园整体质量的不断提高。巴蜀新教研也需要不断在研究中完善并保持持续更新,真正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菲燕,苏静.研“教”到研“学”的幼儿园教研活动转型—以两次教研活动为例[J].幼儿教育研究,2019(2):5-8.
  [2]刘永艳.团队式园本教研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以西安西缆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6):44-50.
  (作者单位:巴蜀幼儿园)
  责任编辑:高珊
  1040756279@qq.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014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