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青少年道德发展阶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备受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并且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访谈的方式以两位青少年为对象,收集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两难事件,并着重分析了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科尔伯格的哪个阶段,从中也发现他们道德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帮助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水平。
  关键词: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 阶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142-02
  国家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国家的发展依靠青年一代。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发展情况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从来都不缺少关注。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政策都是专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保护他们的权益而制定的。从社会层面看,青少年所享有的社会福利也是其他群体所不能及的。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是他们三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他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等都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其中道德发展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但也是青少年儿童发展过程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环。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事件频发,青少年偷盗、抢劫、性侵等案件屡屡登上社会头条,引發全民关注,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建设刻不容缓。
  探寻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清楚他们的道德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助于我们更了解他们的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提升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水平。因此,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的道德发展状况,希望对道德教育的实施有所帮助。
  一、理论依据
  20世纪伊始,中西方的心理学家就开始聚焦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并在此领域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低层次认知到高层次认知的转换过程,也就是道德发展阶段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这一研究为探究儿童和青少年道德发展状况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最被广泛认可。
  三水平六阶段是科尔伯格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阶段划分。三水平包括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的儿童往往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这一阶段他们往往为避免惩罚从而服从于权威。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处于第二阶段的儿童更看重自我的需求和利益,认为满足自己目的的行为就是正当的。道德发展处于习俗水平的儿童已经将视野扩展到了自我以外的集体、家庭、社会等所提出的规范上,并能够认识到其重要性,愿意遵循执行外界的要求。这一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阶段一,“好孩子”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愿意为成为父母老师等他人眼中的好孩子而作出善意、使他人愉悦的行为。阶段二,“法律与秩序”的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遵守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能积极主动地遵守维护社会规范,履行法则条款。后习俗水平也分为两个阶段:道德发展处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与个人一般权利有关,带有功利色彩。阶段二,普遍的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公正被看作与自我选择的伦理原则,而不是统一、具体的道德标准。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文使用采访法收集了两位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了解他们当时的做法和真实想法。收集的数据将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类,从这两类数据具体分析这两位同学的道德发展水平。
  1.生活中的道德两难分析
  就读于扶风职业教育中心高二五班的赵同学分享了他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两难问题:他曾在胃病发作的时候纠结要不要给同车的老人。在访问中,他说他最终给老人让了座,问其原因时,他说是因为发现车内其他乘客向他投来不友善的眼神,他被迫这样做的。可见,他最终的行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是夸赞,同时不希望自己被看作不礼貌、没素质的群体,仍然属于营造良好形象的范围,而非主动去维护社会美德。因此,从最终行为可以推断他属于习俗水平中的好孩子定向阶段,即这一行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而对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是否必要的问题,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在他看来,自己有不让座的权力,而且在特殊情况下,如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不存在必须给老人让座的说法。可见,他并不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践行尊老爱幼的良好美德,他注重自己享有的权利,并对尊老爱幼这一美德提出质疑。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17岁的赵同学的道德发展应该大体处于习俗水平,即已经认识到社会规范要遵守,社会美德要维护的阶段。但了解他的想法后,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超越了习俗水平的发展阶段,在认为美德应该遵守的基础上,他坚持有特殊情况可以特殊分析和对待,而不是完全相信和遵守这种美德。而对于车内向他投来不友善眼神的人,赵同学认为他们的做法也是不道德的,甚至属于道德绑架。从他的回答我们可以推断,他认为这是在侵犯他让不让座的权利,而任何人都没有这种权利。可见,他认为法律规定的个人所享有的权利是不容任何人挑战的,这与科尔伯格道德阶段论中的习俗水平下的维护权威阶段有着共通点。从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此事的想法和他最终的做法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单纯从他最终让座的行为来看,我推断赵同学的道德发展仍然处于习俗水平中的第一阶段,即“好孩子”定向阶段。
  2.学习中的道德两难分析
  17岁的齐同学分享了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道德两难故事。齐同学遇到的道德两难是亲眼目睹班长要给那些贿赂他的人“走后门”,让他们参加校内篮球赛,这让他陷入两难:指出班长的错误行为,可能影响私人关系,保持沉默,班长的做法又违反了班级规章制度,最终思想斗争下,他联合体育委员一起找班长协商队员的选拔,要求他公正处事,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当问及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可能会导致班长与自己关系不好时,他说比起私交,他更看重班级荣誉。可见,在维护朋友、维持两人友谊面前,他认为集体荣誉感更重要。此外,他还认为帮助班长正确处理这件事才是真正帮他,而非将一切看在眼里却选择沉默。可见,他的道德发展已经超越了“好孩子”定向阶段,即不再将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使他人愉悦作为自己行事的依据。在他看来,在班级荣誉面前哪怕伤害私交也绝不能妥协。另外,关于班长的做法,他认为这不仅违反了班级规章制度,更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可见他看重外部制约,如我们设立的规则、制度等。他认为这些都应该坚定地维护,违反就可能触碰道德边界,本来应该公正选拔的篮球赛若通过收取贿赂而为他人开绿灯,本身就是道德感缺失的表现。而问及假若自己当班长也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做才是道德行为时,他认为首先贿赂是绝对不能收的,作为班长,代表班级形象,应该为大家树立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如我们所知,班长作为班级形象代言人,其行为对其他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一位品德高尚的班级带头人能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而道德有瑕疵的班级带头人,则像舵手指挥错了方向而偏离了航道。榜样是凝魂人物,具有导向性,发掘培养榜样人物能为班级道德建设夯实基础,深刻影响每个人。另外,他一再提到班级形象和公平这一社会核心价值观,可见在他心里,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是非常强烈的,他对社会准则的认可度和遵守度也是极高的。因此,可以推断齐同学的道德发展处于“维护权威”阶段。因为在他看来,学校或班级规定不能做的事坚决不能做,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
  三、建议与总结
  由于采访人数有限,笔者能力不足,所得数据代表性不强,研究也不够深入。但从有限的数据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受访者们对道德问题的认识与他们最终的道德行为存在偏差,道德发展水平低于科尔伯格推断的道德发展水平等,但这也说明他们的道德发展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那如何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呢?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首先,学校应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利用广播、影视、板报等形式让学生感受道德的滋养,同时通过选出道德楷模、聆听道德事例等形式使学生在榜样的感人事例下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其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道德品德教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发展影响至深,因此,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给孩子正面的影响。第三,父母必须明确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同等重要,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层面,要在实际发生的道德问题中给青少年以积极引导。最后,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全员关心青少年的氛围。形成以班主任为纽带,家庭、社区、学校紧密配合的网络,为青少年的道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祖超,向菲菲.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2]李正云,李伯黍.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132-135.
  [3]宋敏.充分发挥道德榜样的精神示范和引领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33-34.
  [4]曹红战.试析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28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