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汪江一
经教育部批准,湖北省已于2009年秋季在高一年级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从而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高中生物新课标的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并提高多种技能、养成探究性及科学性思维习惯的主要途径。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由此可见,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目标,使学生在课堂教学后能够在生物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获得进一步发展。
1 准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
1.1 透彻理解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对生物课堂教学具有绝对的导向性和调控性,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和合理把握,则会使课堂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生物课堂教学最基础、核心的目标,也是其他二维目标实现的主要依托。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生物知识和能力,假如把生物科学素养比做一座由三维目标构成的大厦,知识与能力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地基稳固了,上层建筑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是精神层面的升华,而过程与方法则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具体落实。
在生物教学中,这三维目标不是各个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融会贯通的,最终构成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把三维教学目标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的核心目标,沿着这个核心主线,协调发展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教学目标具体化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1996,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内容标准部分,定义了一般科学素养:作为探究活动的结果,学生应该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力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能力。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不仅包括了对生物基础知识的要求,更强调了学生在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并特别强调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养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三维教学目标是基础,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行为和学生行为的达成方式。
例如“基因的结构”一节中,确定其三维目标如下。①知识目标:概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有关概念,并说出两者的区别;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内容。②能力目标:利用科学史资料探究基因的结构,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主要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分析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等的能力);通过构建基因知识网络,画出概念图。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基因研究的发展历程,提升生物科学素养;关注和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认同三者存在辩证关系。
其中知识目标主要阐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后应获得的行为;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描述了学生的行为(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分析解决问题、自我评价等的能力,画出概念图,提升生物科学素养,认同三者存在辩证关系)和其行为的达成方式(利用科学史资料探究基因的结构,通过构建基因知识网络,体验基因研究的发展历程,关注和探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这样具体化后的三维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明确课堂学习内容,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1灵活运用教材
新教材内容的编写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上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虽然如此,新教材的内容所呈现的学科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仍然不尽一致。例如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这属于学科的内在逻辑,学生也能够接受,但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从功能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学生的兴趣就会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增。
新教材中还安排了众多的选学和选做的实验、活动等,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生物教师认真了解新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新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深刻分析新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新教材中所蕴含的教学理念,但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作为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教材,以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为指导,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对教材充分利用,重新整合成为最适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
例如在“生命活动的体现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化学键、氨基、羧基等概念中学生尚未接触,对于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较为难以理解,此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初中学习的简单有机物“甲烷”的结构,这样教学便容易多了。此外,教材中丰富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等插图中包含着文字知识的全部信息,但比文字形象、明了,易于理解和识记,教师应学会处理这些图片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2.2联系实际,开发教学资源
新教材体现了课程改革理念,但教材内容不是全部教学内容,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是唯一资源。教学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资源。教学资源是决定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挖掘潜在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积极从学校、社区、家庭、媒体、网络及生活中开发对生物课堂有用的教学资源,同时调动学生和家长积极发掘生活中的素材,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用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时,武汉市学校就可以选择武汉天河机场的相关材料作为教学资源,由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因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这样学生感到内容亲切、感受深刻,对于这些内容就能深入理解,而不需死记硬背,同时也增强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有效知识,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改革教学方式,整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和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有力保障。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学生大多被动接受知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能力得不到锻炼,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展现。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倡导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要有新的教学方式来引导,新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为生物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生物教师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充分发挥创造性,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
例如在讲授“人体免疫调节”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下载大面积烧伤病人、伤口化脓和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人的图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比较在这三者体内启动的免疫调节有什么不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免疫调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以上仅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但是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因此,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7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