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再生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资源再生类课程涉及广泛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在资源循环专业培养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但目前资源再生利用教材体系仍属于知识本位型,偏重陈述性知识,强调理论推导与逻辑演绎而很少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很难满足学生自身和资源再生行业发展的需求。该文将探讨如何构建“动态图形”和“项目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资源再生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1(a)-0-02
资源再生类课程是高等学校资源循环专业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它涉及广泛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在资源循环专业培养中承担着桥梁的作用。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固体废物、电子废弃物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及各种材料的生态设计方法,为从事环境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环境管理等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但在现行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还是按一般理论课教学的思维进行,老师主动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达不到提升学生思考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目的。目前资源再生利用教材体系仍属于知识本位型,偏重陈述性知识,强调理论推导与逻辑演绎而很少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无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毕业生只能达到懂得基本的循环利用方案,会画工艺流程图,会写毕业论文,但就是不能驾驭工程,不能在课本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资源循环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课程,但是由于受“知识传授型”固有教育观念的束缚,使得教学在实践环节、实践内容等方面与工程实际脱节,或者缺少启发性和创新性。目前教学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的参与度不高,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仅仅是掌握了课程的知识点,既没有主动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和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更不要说对创新性的培养。针对上述问题,该文将探讨如何在资源再生类课程中构建“动态图形”和“项目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1 资源再生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难以统一
为了全面应对资源危机,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技术、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于2010年首次批准全国部分高校设立资源循环科学于工程这个新专业,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28所高校設立这个专业,每个高校根据自己学科的优势分别设立这个专业,大都以冶金、轻工、材料、环境、化学化工等为主,所以开设的资源再生专业核心课程难以统一,就我校而言,由于在电子废弃物和有色金属方面具有优势,所以《电子废弃物处理与贵金属深加工》《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再生利用工程》等为专业核心课程。
1.2 资源再生类课程内容复杂,学科交叉性强
资源再生类课程一般涉及:(1)工业原材料和部品循环利用技术,包括贵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废旧轮胎、塑料等内容;(2)工矿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包括矿山废渣、冶金废弃物、化工废弃物、燃料废弃物、废旧电子产品等;(3)生物质循环利用技术,包括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海产和渔业废弃物、有机生活垃圾等;(4)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包括污水、雨水、地下水、海水等。上述资源再生利用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四大基础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工程于技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金属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循环经济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学生和老师都有更高的要求。
1.3 资源再生类课程不好教、不好学
资源再生类课程已不仅限于学生简单掌握笼统的废弃资源处理原理、工艺流程、技术方案,更追求针对不同的工厂、园区、生活社区等特定场合的废旧资源提出适合处置方案等,因此熟练掌握处理技术方案和创新工艺流程非常重要。传统的板书模式与PPT在讲解处置原理、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等方面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对于老师来说很难将抽象的表述以更加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又难以将工厂实际生产的复杂工艺流程和技术方案展现给学生,因此对于没有工程经验的老师来说很难教得好。在座谈会中学生提出这类课程技术方案、工艺流程太多,内容太难同时也复杂,更难接受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慢慢地出现了厌学、不想学、反正学不好的行为和思想,最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
2 资源再生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
2.1 推动以“动态图形”和“项目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推动动态图形和案例式教学,设定课程导学内容,教学前先按章节制作成相应的动态图形进行教学,章节完成后设计对应的工程案例进行研讨,建立一种动态图形和项目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2.2 实施教—学—练—研的教学模式
以往理论教学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全面性,但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学生感到枯燥。拟对教学模式如下改革:以老师课堂教和学生课外学相辅相成,形成教学一体化,接着在学完每章节后设计一个资源循环利用的实验课程,让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一个练习巩固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参与科研,从科研入手进行创新性的科研活动,做自己结合教—学—练过程中的发现的科研问题,做自己感兴趣的科研,并在老师的辅助下进行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练—研的教学模式。
2.3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充分利用笔者学校江苏省电子废弃物工程中心这个平台,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江苏省及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竞赛,例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化工设计大赛”“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等,通过参加各类竞赛,加深学生对资源循环原理的理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提高学生科研素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对资源再生类课程实际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总结,将资源再生类课程中的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以动态图形和项目案例的形式展示出来,一方面促进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由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从而全方位多层次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和科研岗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廷杰.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强化生产者责任制促进资源再生利用[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3(4):36-39.
[2] 李慧涛.资源再生技术在我国生态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2):61-63.
[3] 王方全,伍迎曦.名校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再生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16(6):35-37.
[4] 李寒梅.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观察与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3(6):72-74.
[5] 吴振东,过伟敏,艾小群.问题导向下的动态图形设计教学模式探究[J].装饰,2016(10):109-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6857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