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总结了遵义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全面开展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两年来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思考。该专业经过本科全程导师制的推行,不仅有力地巩固和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经由师生充分互动激发了师生的更大的潜能。在开展各种形式的常规化活动的基础上,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得到切实的促进和提升,也产生了包括学术作品在内的多方面的培养成果。与此同时,导师制也反过来促进了导师的成长、为专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保证。经验提示,各专业开展导师制需要一定的条件和保障机制,例如师生比例、学校政策环境等。如何凝聚专业团队的共识、建立日常运行机制并与绩效考核合理挂钩是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本科生 全程导师制 培养模式 应用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14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wo years in developing the whole tutorial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Applied Psychology in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and further considerations are made on this basi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his major not only effectively consolidates and expands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but also stimulates the greater potential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rough full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out various forms of routine activities,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have been effectively promoted and promoted, and various training achievements including academic works have also been produced. At the same time, the tutorial system in turn promotes the growth of tutors and provides high-quality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utorial system in various majors requires certain conditions and safeguard mechanisms, such as teacher-student ratio, school policy environment and so on. How to cohere the consensus of professional teams, establish daily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link it with performance appraisal reasonably is the key problem to be solved.
  Keyword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whole-course tutorial system; training mode; applied psychology
  導师制(Tutorial System)起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是指导师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1]该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导”学模式,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精髓在于:可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3]
  导师制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国外的很多大学一直运行的一种体制。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也尝试这一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整体而言各校导师制的建设缺乏内涵,并且没有涵盖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更缺乏全程导师制的实践。[4-6]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指依托本科专业,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每名入校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在学业规划、学习过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养等方面全程、全方位辅导本科生的一种互动式培养制度。[7]中国矿业大学在此方面开展了先行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经验,但局限于工科专业。
  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自2015年申办以来,积极探索专业建设的新思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团队参考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8]等文件的精神,将学生成才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积极探索培养的新的有效方式,大胆开展了本科生的全程导师制(以下简称“导师制”)。今年6月份,教育部长陈宝生对本科教育提出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讲话以后,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导师制的信心。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专业基本情况
  遵义医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于2015获批并开始招生,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适应我国心理健康事业发展需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相关技能,且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心理学人才。
  目前专业在读本科生2015级、2016级、2017级三届共100人,2018级拟招30人,参与导师制的共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助教3人;导师中博士5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7人,本科1人。师生比为1:7.1。专业目前尚未获批硕士点。
  2 导师制开展的经验
  2.1 核心理念
  应用心理学是与人打交道的专业,一名好的专业人才既需要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更需要良好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经团队深入讨论以后,我们认为上述目标主要通过3方面来实现:(1)建立和保持长期稳定的指导关系,导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贯穿近4年培养全程;(2)以常规化活动为载体(读书报告、英语擂台、小组讨论、研究方案比赛、考研复习班等),保证师生充分互动;(3)不断凝聚教师团队价值理念和共识,将日常工作量化并与绩效适当挂钩,以保证每位导师的投入;(4)专业负责人刘志军博士总体协调,各项工作专人负责。例如,我专业考研班由毕泰勇博士具体负责,等等。
  2.2 导师确定的流程
  新生入学因师生彼此并不熟悉,先根据随机原则确定名单进行分配,建立初步指导关系。此阶段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同学们的专业思想、帮助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目标。此外,针对困难或特殊学生开展针对性帮扶,使之能够安心学业和生活。在此期间,主要通过一对多的联系得以实现,遇到问题时专业负责人负责协调解决。
  前面经过近一年的师生互动,大一下学期的5月份根据“双向选择、总体协调”的原则进行专业导师分配,以确定第二阶段的指导关系。再经过2个月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在学期末的7月份正式确定最后的指导关系。学生原则上均须加入导师制关系,入选的导师遵循自愿原则并应当具备一定的科研经验和必要的指导时间。目前,专业每名导师平均指导约2名2015级本科生、2名2016级本科生和3名2017级本科生,各导师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团队。
  2.3 导师制开展的具体方式与内容
  (1)小组读书汇报。各导师小组在固定的时间(每周或每两周)、地点由小组内大三、大二的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分为若干主题,例如课堂教学的疑难点破解、专业知识的新进展梳理、感兴趣的文献阅读、研究思路设计、科研开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等。汇报内容提前3天发至团队群文件,供大家提前学习。每个小组读书汇报的时间、地点和主题都会群共享给全部专业学生,他们根据自己兴趣自愿参加。
  以文献汇报为例,要求学生PPT制作、框架清晰、将研究背景、目的、方法、讨论讲解清晰,能够回答听众的问题。这就需要汇报者事先做好充分的问题准备、在表达上反复练习、在此过程中科研思路和沟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在汇报过程中,由导师引导、小组充分互动,常以科研问题为中心,不仅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熏陶了他们的科研精神,也掌握了科研技能。
  (2)参与导师课题。团队成员根据兴趣,可参与导师的在研课题或者申请新的课题,新课题主要来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导师自筹项目。参与部分的内容可成为学生的学术发表论文或毕业论文。这样做利于学生的研究方向的连续性、深入性,还能保證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相对应地,导师也具备了科研助手,在被试招募、数据采集等环节获得人力支持、提高了科研的效率。
  (3)个性化培养。尊重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和自我定位。例如,有的学生决心考研,有的学生打算先工作。这种差异早在分组时已经所有考虑。例如,毕泰勇博士和寇慧博士小组主要招立志考研并对认知神经科学感兴趣的同学。欧薇、何静老师偏向临床心理咨询等。
  个性化培养还体现在针对每个同学的条件采取不同的培养手段。例如,有的同学英语很差,导师对其英语会有更多投入和更高的任务要求。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有的导师会要求同学将自己每天背诵的英语单词发送到群里面,英语底子差的同学需要每天背50个单词,较好的需背30个。在研究方法上,有的同学对行为实验感兴趣、有的同学喜欢设计问卷,有的同学擅长统计分析、有的同学喜欢质性方法。这些都是培养时需要考虑的方面。
  (4)导师小组联合培养。由于学生在自身条件、发展兴趣上的差异,这使得一个导师可能无法完全胜任,因此每个同学也配备了1-2名副导师,导师间结成小组,联合指导。例如,刘志军老师小组开展的睡眠剥夺与注意功能的实验,需要用到行为实验范式,学生会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环节请教寇慧、苏艳华博士。而谢琴红老师的学生在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时,又可请刘志军老师具体指导。
  (5)管理与考核。核心的管理思路是通过各种方式凝聚导师团队的共识、交流导师指导的好经验,提升导师团队的凝聚力。这样才可很好地落实培养专业扎实、能力突出、发展个性化和综合素质全面的专业心理学应用人才的基本理念。
  管理和考核上由专业负责人总体负责。管理的措施主要有制定《遵义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本科全程导师制管理制度(试行)》、《遵义医学院应用心理学本科全程导师制考核制度(试行)》。将导师制的运行情况纳入到专业自主考核范围(我校有40分的打分权下放到学院和教研室),与老师的待遇挂钩。量化的指标主要是专业负责人打分、学生评分、导师间互评、成果评价等。
  3 导师制开展的效果
  总体而言,本科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产生多方面的教育成效,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导师制的多样化互动巩固和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大学教育的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互动,这种点对面的互动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师生关系多为单纯的知识授受关系,难以进行个别化、针对性的培养。而通过导师制,师生交流机会大增,不仅拓展了课堂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小组讨论、课题言语、读书汇报等形式使学生主动再加工专业知识,真正做到学懂、会用,进而培养了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2 导师制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力措施
  纵观各高校,目前的现状是考试/考核及格=毕业,调查发现,大学生“及格万岁”的心态占相当的比例,学校并没有把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到应有的地位,这违背了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9-10]而导师制框架下的师生互动可产生良好的团体动力、成员间相互激发、互相支持,促使大家动手查阅文献、训练研究思路,从而专业能力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小组事务安排、PPT制作、口头汇报等方式也提升了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这就使得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常态化的师生互动中去,从而保证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和必要的实践活动。
  3.3 导师制弥补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不足
  从事心理学工作需要较强的人文精神。固然,大学校园除了课堂还有很多丰富的学生活动等,这些对他们综合素养的提升无疑是重要的。但上述方式有赖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同时也难以涵盖大部分的学生,从而可能导致学生在综合素养方面涵盖不全、容易两极分化。作为老师,我们常常看到,在毕业时发展得好的学生很多方面都很优秀,而另一端则是勉强毕业的学生,前者在各方面都可以胜任后者的老师了。这种极化的培养结果是大学教育应当避免的,而导师制通过将每个同学纳入小组,充分相互影响、相互带动,有力地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整体的发展。
  自古以来,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学生人格塑造、综合素养提升方面无疑发挥着关键作用。导师制正是将老师的积极的“三观”和专业素养融于日常互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组成员。简言之,好的老师才能带出好的学生。举例来说,读书报告老师能否做到守时,老师对学术的态度是否严谨,都将被学生看到、想到、乃至做到。导师是否充满人文关怀,是否善于使用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是否在事情面前表现出积极健康的人格,很多时候都胜过课堂上的45分钟的授受过程。
  3.4 学生对导师的发展有反过来可产生促进作用
  令人欣喜的是,经由师生互动,老师在专业知识、能力,乃至综合素养方面也得到学生的促进与支持,对年轻老师甚至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职业的价值观。首先在具体事务上,学生对导师教学科研的参与减轻了导师的负担,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导师需要不断学习才能胜任带领的要求。学生的蓬勃、纯真、向上的精神也感染了老教师,一些管理能力较差的导师,要不断学习如何组织和经营自己的团队。虽然存在师生角色差异,但在团队里,大家的资源多种多样、力量也非常地巨大。最终的结果就是师生共同快速地发展。
  4 对全程导师制的反思
  4.1 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条件
  本科全程导师制在全国高校中真正施行的还十分有限,原因可能有师生比过低、专业过大难以管理、缺少必要的績效机制、导师太忙而流于形式等。[11]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导师制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专业较小、尚无硕士点、博士导师相对较多,另外学校给予专业比较自由的发展环境。故此,全程导师制可从小专业入手尝试,学校给予较大的自由,这样才可产生实际的效果。另外,导师团队的价值凝聚、导师制的绩效考核等都是重要的条件。最后,导师制需要常态化的运行保障,通过小组汇报海报、导师例会、成果奖励等方式保证导师制运作充满动力,才能产生更大的效果。
  4.2 导师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虽然导师制与课堂教学在时间上是分开的,但在内容和目标上是一致的。通过导师制的课外互动,授课教师更有机会得到授课的反馈、学生也有机会进一步弄清、深化课堂的内容。应该说,导师制大大拓展和深化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这种互补的培养模式更利于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举例来说,阈限的测量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毕泰勇博士发表的高水平论文都是利用了差别阈限的测量,原理并不复杂,本科生完全可以理解。通过对论文的研读,在具体的科研例子中更深入地掌握了阈限的概念和测量。
  4.3 导师制可产生较高水平的成果
  全程导师制的优点是可以及早对学生开展方法学、英语、专业能力和技术的训练。并及早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而有充分的时间及早开展课题。例如刘志军老师带的大二学生已经发表了论文,寇慧博士带的大二学生已经完成实验数据的收集,下学期将分析投稿,其他导师的成果也有不同阶段的显现。这不仅保证了学生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而且还未他们的深造提供的具有竞争力的基础。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进一步凸显了本科教育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工作落实要体现本科生培养措施的创新性和有效性。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先行先试,取得了开展本科全程导师制的宝贵经验,希望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Malle. t Charles E. A h 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M] . New York: Barnes& Noble, 1968:57.
  [2] 大卫·帕尔菲曼(David Palfreyman).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M].冯青来,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 陈力祥.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长效机制探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6(5):8-8.
  [4] 徐雪英.浙江大学本科导师制度思想渊源及其意义[J].高教探索,2014(6):157-161.
  [5] 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7(1).
  [6] 徐倩,姜玉琴,余童,等.“全程导师制”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药房,2017.28(15):2149-2152.
  [7] 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6(9):11-13.
  [8]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1-09-30.
  [9] 吴仰湘,全淑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的职责定位与工作方向——基于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6(5):22-27.
  [10] 仓伟.论普通本科院校导师制确立的新方向与新重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7(22):69-72.
  [11] 石荣传.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6(3):70-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76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