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城郊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开展了多种形式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示范与推广。阐述了江都区稻鸭共作、稻虾共作及稻蟹共作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应用现状及推广经验和做法,分析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示范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4-0020-05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front, Yangzhou Jiangdu district has made full use of the location advantage of the suburb and carried out various forms of demonst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grated farming model in rice field. The application status, promotion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of rice-duck farming, rice-shrimp co-production and rice-crab cooperative cropping system in Jiangdu were expounde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monstration promotion of the integrated farming model in rice field were analy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ed farming model in rice field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ice paddy; integrated planting; application status;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扬州市江都区地处扬城东郊,耕地面积达6.8万hm2;自然风景优美,乡村旅游较为发达,拥有邵伯湖风景旅游区、渌洋湖湿地生态旅游度假村、江都现代花木产业园生态旅游区等乡村旅游景点。为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放大邵伯龙虾、邵伯湖大闸蟹等地方知名品牌效应,近年来江都区以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契机,与振兴稻米品牌和水产品品牌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城郊型多种形式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种养复合效益。
  1  应用现状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水稻种植与水产、水禽养殖互利共生的稻田生态新型复合模式,它规避了单一种养造成的空间与资源的浪费[1],改为田上种稻、田面养鸭、水中养鱼的多种生物种群立体组合。稻田综合种养实施单位一般为企业或种植大户,以提高种稻效益为核心,以提供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为目的、以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为目标。
  1.1  主要模式
  扬州市江都区应用面积较大的稻田综合种养应用模式主要包括稻鸭共作、稻虾共作、稻蟹共作3种模式。2017年江都区应用稻鸭共作、稻虾共作、稻蟹共作面积787 hm2,其中,江苏鼎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市伊绿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市阿贵农机专业合作社、扬州市三五斗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江都区梦园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应用稻鸭共作模式,实施面积达453 hm2;江苏龙禾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稻虾共作模式,实施面积达213 hm2;扬州市丰振特种水产家庭养殖农场实施稻蟹共作模式,面积达120 hm2。
  1.1.1  稻鸭共作模式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种稻为中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是实现稻田可持续种养,节约种养成本,生产无公害优质稻米和肉鸡的全新生态农业新技术。2002年稻鸭共作模式在江都区原高徐镇双富村示范应用,但由于当时产业化开发模式不成熟,发展速度较慢。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品牌意识的提高,应用面积不断扩大。稻鸭共作[2]模式又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稻鸭共作、稻麦轮作,一年两季;另一种类型是番薯-稻-鸭,主要是种植有机稻,一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冬季休耕种植绿肥,第二年四月进行翻耕、沤田,作为有机肥料替代化肥。栽插前每公顷施1 125 kg菜子饼入田以增加肥力,待水稻移栽活棵后,每公顷放入300只雏鸭,利用鸭子的生物学特性在稻田内活动,起到浑水、吃虫、除草的效果,水稻抽穗前鸭子离田育肥。
  1.1.2  稻虾共作模式  稻虾共作属于一种稻田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即在稻田中养殖小龙虾并种植水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互利共生。2016年稻虾共作模式在江都区刚刚起步,主要由江苏龙禾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吴桥镇和宜陵镇实施。公司主要采用稻虾连作模式,也称一稻两虾[3](一期成虾和一期虾苗),即实现稻田收获一季稻、两期虾的稻作方式,在水稻栽插前投放虾苗于稻田环沟内,待水稻栽插活棵后提高水位,让虾苗从环沟进入稻田开展稻虾共作,从7月开始陆续捕捞成虾上市。水稻收割后,留取部分亲虾在休耕稻田越冬繁殖虾苗,第二年4月开始捕捞成蝦上市,繁殖的虾苗用于新一轮稻虾共作,多余的对外出售。公司未来将辐射周边区域参与稻虾混养生态循环农业建设,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打造集生态稻米种植、加工、销售,生态龙虾养殖、销售、深加工以及品虾、钓虾为一体的生态稻虾主题农业示范园,增加农业经济效益,打造现代生态新农村。   1.1.3  稻蟹共作模式  稻蟹共作是根据稻养蟹、蟹养稻、稻蟹共生的理论,在稻蟹混养的环境内,蟹能清除田中的杂草,吃掉害虫,排泄物可以肥田,促进水稻生长;而水稻又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和良好的栖息条件,互惠互利,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2017年稻蟹共作模式在江都区开展,主要实施地点为武坚镇花庄村丰振家庭农场,同时开展稻蟹共作中混养鱼(鳜鱼、鲫鱼、鲢鱼)和青虾模式探索。稻田里既养螃蟹又养鱼虾,杂草、害虫是螃蟹和鱼虾的粮食,螃蟹蜕的壳、鱼的粪便又成了稻田的肥料。与单一养殖相比,稻蟹混养可以实现无污染、无公害、废物再利用,所用成本更低,种养产品更加绿色、健康,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的双赢。
  1.2  效益分析
  1.2.1  经济效益  从经济效益(表1)上看,稻田综合种养具有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4]、带动强的特点。
  1)稻鸭共作模式。稻鸭共作模式一般水稻单产6 000~6 750 kg/hm2,稻谷平均售价10元/kg,高于普通稻谷市场收购价,水稻产值63 750元/667 hm2。另外,按每公顷出成品鸭240只,每只2 kg,平均售价30元/kg(市场价一般为24元/kg)计算,肉鸭的产值14 400元/hm2,总产值78 150元/hm2。据统计,稻鸭共作模式总生产成本为37 800元/hm2,其中,水稻种植成本26 400元/hm2,鸭肉养殖成本11 400元/hm2。稻鸭共作纯效益为40 350元/hm2。
  2)稻虾共作模式。稻虾共作按照是否留种虾分为一稻一虾和一稻两虾两种方式,一稻两虾方式效益较高,但种养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一稻一虾一般水稻单产5 250~6 000 kg/hm2,稻谷平均售价6元/kg,水稻产值33 750元/hm2。按每公顷产出克氏原螯虾1 200 kg,平均售价32元/kg计算,克氏原螯虾产值38 400元/hm2,总产值72 150元/hm2。稻虾共作总生产成本40 125元/hm2,其中,水稻种植成本24 075元/hm2,克氏原螯虾养殖成本16 050元/hm2。一稻一虾纯效益32 025元/hm2。
  一稻两虾一般水稻单产5 250~6 000 kg/hm2,稻谷平均售价6元/kg,水稻产值33 750元/hm2。按每公顷产出虾苗1 200 kg,平均售价30元/kg计算,虾苗产值36 000元/hm2;每公顷产出克氏原螯虾  1 050 kg,平均售价32元/kg计算,克氏原螯虾产值33 600元/hm2。稻虾合计总产值103 350元/hm2。总生产成本45 525元/hm2,其中,水稻种植成本  24 225元/667 m2,克氏原螯虾养殖成本21 300  元/hm2。一稻两虾纯效益可达57 825元/hm2。
  3)稻蟹共作模式。稻蟹共作模式一般水稻单产7 500~8 250 kg/hm2,稻谷平均售价5元/kg,水稻产值39 375元/hm2。按每公顷产出中华绒螯蟹900 kg,平均售价35元/kg,中华绒螯蟹产值31 500元/hm2,总产值73 125元/hm2(其中包括鱼和青虾产值2 250元/hm2)。稻蟹共作总生产成本38 775元/hm2,其中,水稻種植成本16 650元/hm2,中华绒螯蟹养殖成本22 125元/hm2。稻蟹共作合计纯效益34 350元/hm2。
  1.2.2  生态效益  一是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同时辅以秸秆还田、绿色防控等农业技术措施,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5],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有益生物,维护了生态平衡,有效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二是节约了水资源。稻田综合种养促进了生态种养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确保了水资源不受污染[5],改变了传统单一种养方式对水资源过量使用的状况,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改善了村容村貌。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出现了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高消耗等急功近利的现象,导致农村生活环境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发展稻田高效种养循环农业,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使效益达到最大化、生态环境达到最优化。
  1.2.3  社会效益  一是提供了高品质、多样化农产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不仅提供了高品质的、适口性佳的稻米,而且还提供了味道鲜美的家禽和水产品,保证了稻米、肉鸭、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均无农药残留,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二是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随着稻田综合种养等高效生态农业的不断推广,病虫防控手段得到提高,推进了水稻、肉鸭、克氏原螯虾、中华绒螯蟹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同时“一地两用,一地双收”,大幅提高了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能有效带动土地流转。三是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通过对广大农民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拓展了对新生事物的认知,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生力军。四是提高了农村人口就业率。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大量新型经营主体参与进来,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纷纷走进与之相关的涉农企业、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成长为有一技之长的农业工人,从而提高了农民就业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2  存在问题
  2.1  投入成本大,基础设施滞后
  据调查,稻田养殖围网、挖沟等田间工程作业量大,每公顷成本需要3 000~6 000元,且每年需要维护,鸭苗、虾苗、蟹苗等苗种购置一次性投入较大,仅靠农户自身投入存在较大困难。目前,江都区稻田综合种养处于起步阶段,尚未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6],新建综合种养田块都需要进行重新整地、开沟,完善水利灌溉系统。   2.2  技术支撑少,专业人才缺乏
  江都区稻鸭、稻虾、稻蟹等综合种养模式尚处于探索完善中,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品种选择与培育、抗倒伏优质水稻品种选择、合理种植方式、病虫草害的防控措施等方面都暂无标准和借鉴案例。稻田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既需要作物栽培技术,又需要畜禽和水产品养殖技术。但目前绝大部分的农业科技人员及农户都是单一的专业人员,缺少既懂得农作物种植,又懂得水产养殖的复合型人才。
  2.3  产业单一化,集聚效应不高
  稻田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种稻效益、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但模式应用的同质化、单一化现象比较突出,产业缺乏集聚效应,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绝大多数种养大户未能与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相结合,仅能做到“种稻卖稻、养虾卖虾”,缺少种养模式全程参与式、体验式探索与开发,导致稻田高效种养产业走不出“只谈种养”的怪圈,自身造血功能不足,难以乘上乡村振兴的快车,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
  2.4  宣传不到位,营销意识薄弱
  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操作规程实施标准低,部分农户认为在稻田里放养鸭、饲养虾、蟹,既要增加投入,管理又很麻烦,鸭还会踩踏秧苗、采食稻穗,从而引起减产减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模式的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生产出来的大米不仅安全性高,而且适口性佳。但由于生产者对绿色或有机大米相关知识匮乏,未主动申请品牌认证,有些即使申请获得认证资质,因缺少稳定销售渠道,出售价格仅比普通稻谷增加1元/kg左右,或直接按普通大米销售,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2.5  政策欠配套,产业规范困难
  各地对稻田综合种养的扶持政策主要针对示范地区,覆盖面有限,缺乏统一的政策扶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需投入大量的自筹资金与装备设施,而且见效比较慢,影响了社会资金投入到稻田综合种养经济中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速度与规模。同时稻田综合种养涉及国土、水利、农业、财政等多个部门,种植和养殖产业联结机制不健全,缺少统一的规划和布局,农田规划、水利建设、种养技术推广等难以有效整合,产业整体效益不明显。
  3  发展对策
  稻田综合种养发展潜力巨大,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种植效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与增加农民收入矛盾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政策、技术、服务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稻田综合种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方向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3.1  强化政策扶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3.1.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稻田综合种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土、水利、农业、财政等部门,需要协调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得到了政府的肯定与支持,应合理制定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积极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与标准良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农田改造相结合,并通过扶持政策导向,带动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
  3.1.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稻田综合种养面临的区域特色明显,环境更复杂,技术性更强,需加大资金投入。政府职能部门应组织科研院所、农技部门围绕各类生态种养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制定适合本地特色的生产技术规程,加快绿色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模式与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同时,从土地流转、农田水利、田间工程、种养品种、农技推广等环节制定扶持措施,重点对参与建设的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在基础设施、种苗供应和技术培训等关键环节给予扶持,扩大和整合扶持资金来源[7],对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农户给予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支持。
  3.1.3  加大工作宣传力度  通过媒体广泛宣传稻田综合种养在稳粮、增效、提质、生态方面的作用,让社会各界全面了解稻田综合种养的良好发展前景。积极向部、省财政,农委、科技、水利等部门汇报稻田综合种养新进展、新成效,积极营造多方支持的良好氛围。
  3.2  创新技术服务,发挥农口部门支撑作用
  3.2.1  創新集成配套技术  紧紧围绕水稻持续稳产的要求,加快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认真组织实施稻田综合种养的公益性科研攻关和推广专项,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重点对配套的田间工程、水稻种植、水产养殖、茬口衔接、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控、捕捞加工、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
  3.2.2  创新服务组织体系  要做大做强稻田综合种养,必须建立稻田综合种养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关技术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精心编制技术操作规程,在田间工程、种苗选择、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为农户做好指导服务。在种养模式、标准规范、良种繁育等方面切实做好基础工作,遴选出一批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种养品种,培训一批既懂种植又懂养殖的乡、村农技人员,提升技术水平,积极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
  3.2.3  创新标准监管体制  稻田综合种养必须坚持走种养平衡、生态循环之路。组织研究制定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与之相关的标准[8],明确各类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稳粮、增效、提质、生态等方面的技术性能指标,明确技术性能维护要求和技术评价方法,逐步形成示范推广的标准体系,确保技术推广不走样。
  3.3  加快示范推广,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3.3.1  着力培育新型产业经营主体  强化产业化发展导向,探索有效联结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经营模式,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强强联合,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科研院所和推广单位协同支撑下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三级联动的发展模式。通过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进一步提高稻田综合种养组织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完善产业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成“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实现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
  3.3.2  着力加强品牌培育宣传  要大力挖掘稻田综合种养生态价值,积极推进各地按无公害、有机、绿色食品的要求组织稻田产品的生产,主打生态健康品牌,进行系列化开发,建立专业化种养、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操作、产业化运作、品牌化销售的运行机制,提升稻田产品的竞争力和价值,用效益引导农民参与稻田综合种养。
  3.3.3  着力加快产业融合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注重农耕和休闲的融合发展,注重产业发展与乡村建设的和谐共生。发展稻田高效种养的同时,充分利用城郊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元素,不断拓展休闲功能,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如:增设稻田抓鸭、捉鱼、钓虾、捕蟹、割稻等丰富多彩的休闲体验活动,举办插秧节、龙虾节、捕鱼节等各种文化节庆活动,通过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力争形成地方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1] 姚  义,谢成林,陆佩玲,等.扬州市稻田高效种养模式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稻米,2017,23(5):28-31.
  [2] 刘  欣,王强盛,许国春,等.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90-96.
  [3] 张家宏,王桂良,黄维勤,等.江苏里下河地区稻田生态种养创新模式及关键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7(3):77-80.
  [4] 朱永猛,施继标,蔡孝洲.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探析——以江苏省泗洪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1):56-58.
  [5] 刘恒斌,吴华兵,黄少华.“稻鸭渠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研究[J].农技服务,2016,15(33):47.
  [6] 石永忠,彭英海,何  斌.稻田综合种养在湘西州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建议[J].湖南畜牧兽医,2016(6):31-33.
  [7] 肖经鸿,姜  婷.新化县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技推广,2017(4):17-19.
  [8] 陈生斗.适应形势创新思路深入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技推广,2016,32(9):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89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