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平凉市崆峒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简述了平凉市崆峒区近20年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及农业灾害等的影响,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合理种植布局,为平凉市制定农业发展计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气候;农业生产;影响;对策;甘肃平凉;崆峒区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0-0154-01
平凉市崆峒区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带,六盘山东麓,属陇东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北部为干旱地区之一,西南部为黄土山区,东北为川原区,立体气候资源丰富。农业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为主,其次是糜谷、高粱和洋芋等杂粮,为两年三熟制;经济作物以胡麻、油菜为主,其次为蔬菜、药材、大麻、甜菜[1-2]。崆峒区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受气候影响明显,气候变化造成农产品产量、质量不稳定,因而研究气候及其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有特别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1981—2010年平凉市崆峒地面国家基本站逐年温度、降水、日照资料。农作物生育期资料来源于平凉市崆峒农气观测站1990—2010年实测值。
2 崆峒区气候特点及对农业影响
2.1 气候特征
平凉市崆峒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南湿降水量500~550 mm、北干降水量450~500 mm,东暖年平均气温>9 ℃、西凉年平均气温6~8 ℃,年均日照时数2 380.9 h,海拔高度每升高100 m,植物生长季缩短5 d、≥10 ℃积温减少107 ℃、无霜期减少3.1 d。春天多风少雨,旱象明显,夏季短无酷热,雷雨多,秋季阴雨多雾,光照不足,干旱明显,气象灾害多等。
2.2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2.1 降水。平凉市崆峒区是典型旱作物区,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半年,作物生长旺季4—9月降水量占全年80%以上,冬半年干燥少雨、雪;春季雨水与气温同步不一致,变化大,易春旱;夏季降水多,但降水年、月际变化大,伏旱发生率高,偏多年份又易发生洪涝;秋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28%左右,降水日数多,土壤含水率增加,大多年份满足作物需水量。
降水量是影响崆峒区粮食产量的主要农业气候因素,崆峒区80%降水保证率的年均降水量384 mm。夏作物6—9月生育期降水量221~276 mm,占年降水总量的57.3%,夏作物全生长期最少需要80%保证率降水量221 mm;秋作物4—9月生育期降水量326~408 mm,占年降水总量的84.8%,80%保证率降水量最少326.9 mm;复种作物降水量243~304 mm,占年降水总量的63.2%,作物生育期80%保证率降水量最少243.7 mm,满足一季作物全生育降水需求。秋季降水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夏季降水正常或偏少较多,复种作物全生育期降水量占年降水总量的63.2%,而崆峒区复种作物少,降水利用率不高。按照80%降水保证率统计,近20年11次干旱降水量均>384 mm,粮食均减产。
2.2.2 温度。温度是作物生育期重要的生态因子,作物生长取决于积温高低。崆峒区≥0 ℃积温3 237~3 897 ℃,≥0 ℃积温年变化与年平均温度演变趋势一致。据统计,春季温度从0 ℃升至15 ℃需80 d左右,平均5~6 d上升1 ℃;10 ℃升至15 ℃需29 d。春季0~15 ℃是冬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升温时间长利于小麦抽穗和开花,但春季易受寒潮影响,遭受晚霜冻。秋季从15 ℃降至0 ℃需73 d,降温快,缩短秋作物生长季,复种作物不能完全成熟。崆峒区大部分复种作物在7月1—15日进行,一般年份可成熟,若7月20日后复种,因前期升温快,复种后期降温也快,每隔10 d积温减少200 ℃,不易安全成熟,因而秋作物和复种作物应按时节播种。
3 气候变化对崆峒区农业的影响
3.1 发育期缩短
1981—2010年崆峒区平均气温持续上升,1981—2000年平均气温较1971—2010年升高0.5 ℃;降水量30年内趋于下降,1981—2000年降水量与1987—2010年相比,平均下降1.6 mm。气候变化后农作物生育期也发生变化,1991—2010年崆峒区小麦发育期冬前推迟,播种期每10年推迟2.2 d,越冬后发育期提前,乳熟期每10年变化较小,提前0.4 d,拔节期至成熟期每10年提前2~3 d,气候变暖使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2~3 d,播种期推后,返青期提前;玉米播种期、三叶期、乳熟期、成熟期推后,尤其是播种期推后较多为每10年推后7.7 d,拔节期、抽雄期、開花、吐丝提前较多为每10年提前2.4~5.3 d,玉米全生育期缩短,每10年缩短5.7 d。
3.2 自然灾害
3.2.1 干旱。1991—2010年干旱年份为14次,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995年出现近60年特大干旱,从1994年7月至1995年7月降水量为历史极小值,夏秋季作物均减产,小麦产量1 104.75 kg/hm2。1999年冬春连旱和伏秋连旱,冬春11月至2月降水量仅0.3 mm,为存在气象资料以来历史极值。2000年4月初至5月底近60 d无有效降水,7月>30 ℃以上高温连续达12 d,月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或次高值,使正处于抽雄、吐丝、孕穗期玉米植株高度比历年偏低20~50 cm,叶片干黄,部分濒临干枯死亡,造成粮食作物大量减产,小麦产量为1 303.5 kg/hm2、玉米产量为2 044.5 kg/hm2、复种作物产量为1 499.3 kg/hm2。 3.2.2 其他灾害。崆峒区冰雹频率及危害次于干旱,春、秋季多发,雹期达8个月;大暴雨历时较短,发生率不高;冻害发生在冬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期和大秋、油料夏杂作物播种与苗期,有时也发生在大秋与复种作物乳熟至成熟期,春季冻害大于秋季,均严重影响作物产量;连阴雨以秋季为主,光热不足影响秋作物成熟和秋播,春末夏初连阴雨影响冬小麦开花、灌浆、收获和晾晒[3]。
4 对策
4.1 因地制宜种植
根据崆峒区气候特点种植,温暖半湿润东、南面≥10 ℃积温在3 000 ℃以上,作物生长期降水量400~500 mm,干旱频率低,粮食产量相对稳定,适合种植冬小麦、玉米、高粱、油菜、瓜果、蔬菜等,并且光照条件好,可扩大复种植物种植。气候温凉、干旱少雨、冰雹次数多、作物易遭受晚霜冻危害,产量低而不稳的西、北面适宜种植冬小麦、洋芋、糜子、谷子、胡麻、葵花。阴湿山区种植树木、苜蓿,种草兴牧、植树造林缓解干旱。
4.2 加强种植技术研究
研究适宜综合栽培技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效应对严重旱灾,减轻旱災威胁,将马铃薯传统粗放式种植改为全膜垄侧栽培。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采用传统管理、栽培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气候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气象灾害的防御水平。
4.3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灌水条件好的种植区进行灌区农田节水,实施滴灌、渗灌、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加强作物生长与气象关系观测,及时掌握各种农作物新品种对气象条件的需求,预估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4]。
5 参考文献
[1] 杨小利,尹东. 近50年平凉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 气象,2001,27(5):16-18.
[2] 秦大河.气候变化与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 吕庆堂,王俊茹,郭迎伟.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5):344.
[4] 张昱,张鹏,李亮,等. 抚顺市2010年春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46-15747.
作者简介 杜丽红(1967-),女,安徽长丰人,工程师。研究方向:综合气象。
收稿日期 2019-01-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