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培养与发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培养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着重从探索人员选拔模式、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健全服务奖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为无偿献血进高校、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为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服务育人提供保障。
  【关键词】职业院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3-017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08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既是新时代高校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中服务育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既能帮助大学生深入社会、增长才干、锻炼自我,又能增强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 高职院校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阵地,有利于“三全育人”的落实
  近年来,大学生“第二课堂”深受高校重视,特别是共青团中央于2016年发布《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后,该《方案》首次提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2018年7月,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对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指导思想、目标及要求给予进一步明确。“第二课堂”也是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三全育人”理念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方面要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更是要求高校从根本上转变、完善教育理念体系,运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调动起学校各方面的力量,这对促进高校服务育人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是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阵地,培养和发展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有利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开展,有利于“三全育人”服务育人的落实,有利于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提升志愿服务质量。
  1.2 促进无偿献血走进校园,有利于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一方面,在高校通过开展宣传、培训,吸收一批热心无偿献血的大学生,成立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这是高校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大学生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在高校普及无偿献血知识,有利于提高师生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促进高校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鼓励身体条件许可师生积极参与无偿献血,科学献血,传递爱心,共享生命,有利于无偿献血进校园。另一方面,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通过开展专业培训、技能学习,组织无偿献血知识宣讲活动,对大学生无偿献血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后,能够提升其对无偿献血知识的认识,成为义务宣传员,可以有组织的在学校、社区、乡镇进行无偿献血知识宣讲,增强大家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促进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与传播。
  1.3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可以检验所学知识的转化,二是可以在活动中积累和拓展专业技能,三是可以提升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会不断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服务中观察、思考、记录、总结、完善,从而促进自我的认知。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志愿服务者通过接触群众,了解需求,有利于引导他们重新定位自己,服务社会,自我奉献,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他们在服务社会和提升自我的统一中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平台。当代著名政治学家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中指出,人们在参与公民组织活动的同时,培养了与人合作的技巧和共同分担责任的意识。通过开展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高职学生可以了解到社情民意,学会为人处世,提升服务社会、自我奉献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1.4 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助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
  高职院校普遍都实行顶岗实习制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以此提高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专业与市场实际需要之间的匹配度。当前,许多高职学生在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还会存在着沟通能力不强,合作共事的能力较弱,耐挫能力较差等问题,这些都可以在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从而有利于为顶岗实习以及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助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的开展。
  2 高职院校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
  2.1 认识存在偏差,服务意识淡薄
  调查发现,在一些高职院校中,部分无偿献血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精神认识存在偏差、功利性强、责任心不足。首先,“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刻诠释,正确认识和理解其内涵,关系到志愿者个人对自己行为意义、目标预期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认识.但根据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认识存在偏差,主观臆断的认为志愿服务仅仅是一种活动,并没有将其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还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志愿服务是义务的、利他的活动,更有部分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完全就是形式主义的活动,没有什么真正价值.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伍和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其次,在实际活动中,部分志愿者的功利心太重,他们看中的往往是活动后的成果和荣誉,忽略了服务过程的自我奉献和服务社会。这些志愿者参加服务活动并非“自愿”,而是为了“加分”,更有甚者是为了完成社团任务,为了获得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正因为他们太看重这些,以至于在活动过程中时常因活动组织有疏漏而产生不满情绪。当志愿服务活动掺杂有功利思想的时候,志愿者就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当同学们只是把志愿服务队当成能够“加分”的平台,对其宗旨、章程知之甚少,没有主人翁心态,就会缺乏责任心,活动积极性不高,热情度不够,从而影响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2.2 专业知识欠缺,服务能力不强
  要想把志愿者服务活动做大做细做强,使其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就要求志愿服务队员拥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由于涉及到医学,与一般的志愿服务活动相比,对于相关专业医学知识要求更高。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虽然高职院校无偿献血志愿者们饱含热情参与到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中,但大家并非专业出身,且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理论基础知识较薄弱,知识面也比较窄,对献血知识了解并不多。加之队员在招募进来后,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化培训,缺乏相应的业务理论知识、必要的工作技巧、沟通和组织能力等,尚未充分掌握和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就急于上岗,在服务过程中没有反馈,交流甚少,导致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低下。如无偿献血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由于不具备相关的献血知识,只能做些简单的填表工作,服务能力极低,对于献血者的许多问题和疑问无法直接解答,每碰到一个问题都得跑去问医生,而随车采血医生人员本来就少,每个人的问题都一一解答的话,无形中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2.3 人才储备不足,服务活力缺乏
  高职院校中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导致了人才储备不足,服务活力缺乏,主要原因一是团队缺乏凝聚力、留不住人;二是高職院校学生在校时间大都是2.5年,每年高年级同学退出、低年级同学加入,流动性约90%。同时,这些队伍的活动形式单一,也是团队服务活力低下的重要表现,如仅限于偶尔开展无偿献血活动,难以形成志愿服务文化、树立品牌活动、缺乏吸引力。同时,随着校园活动商业化与日俱增,无偿献血活动缺乏创新,难以竞争,导致服务活力缺乏。
  2.4 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完善,服务积极性不高
  高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人员不稳定、服务质量低、参与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志愿服务评价和奖励机制。首先,很多活动中,高职院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组织往往在活动开展前和开展中对活动的内容宣传力度较大,但对志愿服务活动成效及志愿者的工作情况鲜有系统评价和考核。这样难免会使志愿者们误认为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一个样,随着入校时间的推移,志愿者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反而下降了。
  其次,管理者往往只重视活动成效,为了达到活动目的,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志愿者参与,而忽视了志愿者本身的精神培养,以及志愿服务过程中对志愿者服务的评价和考核,并给予与其付出相对应的激励,如在其评奖评优、入党、就业提供优惠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志愿者往往感到自我价值没有实现,严重抑制了大学生志愿者继续参与服务的愿望。
  3 高职院校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思考
  3.1 加强志愿精神培养,增强志愿服务意识
  志愿服务精神是志愿服务工作的核心所在,如何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增强志愿服务意识,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让志愿服务精神在高职院校得到传播与弘扬,实现志愿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志愿精神的培养。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求高校应将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志愿服务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去。学校是传播观念,开拓思想的殿堂,培育学生的志愿精神,传递好志愿精神,有利于学生们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3.2 探索人员选拔模式,加强组织建设
  人员构建是队伍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组建团队之初,可以先组织宣传,让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感兴趣的同学报名,然后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从感兴趣到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紧接着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体验活动,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检验他们的兴趣能否落地,通过自我评估、学员互评、组织鉴定等方式对他们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结论。
  3.3 加强专业知识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加强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服务活动能力和质量,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要想提升自愿服务队伍的服务能力,就必须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是经验积累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不仅能激发志愿者的潜能,让他们掌握相关技能和知识,从而充实自己,提升服务能力。第一阶段由市级以上无偿献血机构指导学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专业化培训组织工作,并设置专业、规范、系统的培训内容,志愿服务团队编写志愿服务工作手册发放给每一个志愿者。第二阶段由行业专家或专业教师对志愿者开展专题辅导通过培训,并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给予现场指导。第三阶段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开展内部交流活动,总结经验,加强沟通交流,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3.4 健全服务评价和奖励机制,提高服务积极性
  建立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励机制有利于维护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的组织建设,同时也是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是对志愿者表示尊重和认同,一方面也可以激励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稳定人员结构,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精神激励。对志愿者的努力付出给予认可,这种认可往往比物资奖励要有效果,也能激励他们再次参加志愿服务,保持他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对组织机构招募志愿者来说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是组织机构人文关怀的表现。加大宣传力度也是对志愿者精神激励的重要手段,如志愿者风采展;大型活动全程跟踪报道,重点介绍志愿者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以此提升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同时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二是评价体系。完善评价体系,通过志愿者本身、服务对象、组织者的满意度来评估志愿者的留住率以及评价志愿者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为总结、综合评价提供数据依据,并开展表彰,奖励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奖品,以此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促进无偿献血服务优质化。
  三是积分奖励。随着“第二课堂”在高校的实施,志愿服务也愈加受到重视,将其列为必修课,实行积分制,并依托第二课堂成绩单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进行鉴定,极大增强了同学们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
  四是物资保障。志愿服务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全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体现,学校应一定程度上给予志愿服务活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的经费、物资、场地等给予协调或支持。
  【参考文献】
  [1]蔡琼.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探析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6(4).
  [2]林佳.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实现路径初探[J].《价值工程》,2017,11,28.
  [3]吴爱华.大学生民防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9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