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联合基地的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为满足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新工科”建设思路,旨在加快推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步伐。在新工科建设的过程中,校企联合战略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以及“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工科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之处,然后从校企深度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和双导师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校企联合;“新工科”;高等教育;工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3-0087-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038
  0 引言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文件中,明确强调了工程教育改革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性,对“新工科”学科领域中的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近年来,在我国推行的 “一带一路”、“互联网 +”、“中国制造 2025”等一系列政策背景下,以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質量、新体系为代表的新经济政策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传统工科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革及创新[2]。
  为了进一步落实工程教育改革、推动“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高校不仅应该在校内对学生所学专业中的工程教育问题进行反思与改进,同时应该加强学科间、高校间以及高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样既满足了国家对相关工程教育建设的要求,又促进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在“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的工程教育应与社会对工科人才的实际需求相接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具备知识能力和学术能力的同时兼顾技术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实现综合、全面发展[3]。
  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工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创新性、教师能力相对单一等问题,分别提出了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以及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等解决方案,针对各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文章做出简要总结。
  1 “新工科”背景下校企联合基地的必要性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在高等工科教育系统中注册的学生人数已超过500万,占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的32%[4]。但我国传统的工程教学理念过于保守,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缺少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工程创新意识,从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对企业中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适应性较差,而这些现象均与我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初衷与目的背道而驰。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重要方向之一。国内外学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与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对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更关系着我国未来工程教育体系发展的整体水平[5]。对此一定要明确并解决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能遇到的阻碍。企业是学生毕业后的下一站,也是检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因此,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手段。
  2 传统工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2.1 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教学模式下,各高校工科课程的设定通常重理论轻实践,这违背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核心思想[6]。各高校工科专业的课时分配普遍存在理论课时远大于实践课时的问题,且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也是以理论考试为主,由下至上的应试教育体系使学生们十分擅长应对各种考试,而在工程实践方面的表现并不出色。学生们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与社会中各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进而出现学生就业困难、企业人才匮乏等现社会现象。
  2.2 教学内容陈旧,缺少创新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设置的实践课程普遍存在内容陈旧问题,这与当前新工科发展理念脱节严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工程行业发展迅速,而很多高校工科专业的课本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微乎其微甚至一成不变。陈旧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一方面会使学生很难接触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沿知识,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够很好地与工作岗位接轨。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很多学生无法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工作岗位中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3 教师能力相对单一
  很多教师更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一些院校对于教师的招聘以及考核标准也更注重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与企业中的工程人员相比,高校教师普遍缺少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很多情况下,老师的素质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所培养出学生的素质水平。因此,对于学生的培养应该联合高校与企业,发挥其各自的特长去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
  3 解决途径
  3.1 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内外“双创实践基地”
  在工科人才教育培养的环节中,工程实践教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实践基地则是保障和落实工程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很多学校起步相对较晚以及资金缺乏等因素,校内实验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尚未健全,这会使大量工科生缺少工程实践以及实习项目的经验。而大多数企业也很难承担大规模学生的实习与实践任务,,企业在实践基地中得到的利益较少,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太大的人力与财力,这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难以得到校企联合的预期结果。因此,为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学校要了解每一个企业的真实需求,优化教学与实践内容,减少企业成本,加强合作力度,互惠互利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新工科”人才。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需求,借助企业在技术与设备方面的优势建立校内外“双创实践基地”。校内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完成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实践教学任务。低年级的同学基础课程较多,学业相对繁忙,可以安排低年级同学在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学习。校外实践基地主要用于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和毕业设计,实习任务可以由校内老师和企业中的工程师综合考虑企业的真实需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共同布置。学生已经拥有两年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践经验,对企业中一些简单的工作内容和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校外实践基地中的实践任务,从而提升个人实践能力。   顺应该理念,我校也与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2018年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与我校共同设立了“智慧物联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学生提供校内外实践机会。
  3.2 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创新为民族之魂、 国家之根、 发展之本,只有不断地创新我们的国家才能够强大,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国教育部也先后颁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最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高校应鼓励在校学生自主创业。为此,各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在创新方面的潜力,争取达到创新创业带动高校学生的就业的目的。
  创新创业是实践教学的关键内容,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应该重视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性,把创新作为工程实践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高校与企业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尽可能地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高校应建立创新的学术氛围,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类创新项目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企业为学生提供参加研发项目、定岗实习的机会,使学生了解相关学科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并且参与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同时,高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的创新理念落地,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
  3.3 注重全面培养,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校内、校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的一些課设实验和毕业实习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包含理论方法在内学术指导,而校外指导教师即实习单位中的相关工程师则强调实践能力的指导,包括实践流程的讲解以相关工程设备的使用。
  为进一步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校内外两位老师必须选择一个兼顾技术含量与专业性的课题作为工程实践的载体。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重视实际应用,而学校教师侧重理论研究。为了使两者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选题中既要避免学生陷于一般性的日常事务之中,又要防止学生的实践内容过于理论化。
  针对“双导师制”的特点,对学生实习成果的评估也要从实习单位的实效以及学生的业务水平两方面来进行评价。学生业务水平的衡量标准主要通过学生论文的完成质量来判断。而给企业单位带来的实效,主要由学生所承担的业务来评估,主要体现在项目完成的质量及给公司带来的经济效益等方面。
  4 总结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工课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启动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这标志着我国新工科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 高校应该主动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建立校内外“双创实践基地”、鼓励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等途径解决传统工科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创新性、教师能力单一等问题,旨在让学生可以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企业的工程实践中,把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融合,综合培养创新及实践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明学,熊光耀等.校企联合构建新工科背景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4):7-9.
  [2]孙同福,袁许瑞波等.基于新工科建设的野产教学融合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8(5):122-126.
  [3]王晓艳,徐高魁.“新工科”人才培养校企联合、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研究——以西南林业大学校企联合基地建设为例[J].中国培训,2019(5):12-13.
  [4]叶福兰.新工科背景下的“六面一体”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管专业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3):1-3+18.
  [5]黄琳.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财会专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23):78-79.
  [6]王海东,袁关昶等.“新工科“形势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探索[J].轻工科技,2018(12):123-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9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