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公共课程,目的是培养计算机领域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而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缺口巨大。本文从程序设计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切入,就程序设计课程的现状着手分析,明确课程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等多角度出发,并依托保障机制,最终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我国计算机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程序设计课程;创新;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4-010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优质人才的缺口巨大。高校也看到这一人才的缺口,纷纷开设程序設计类课程,旨在培养出更多优质人才。但结合实践来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还面临困境,主要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并未得到全面展现。为此,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从多角度提出课程的创新与改革思路,推动程序设计类课程向着新的方向演进。
1 程序设计课程的现状分析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虽然该课程的开设,使得我国计算机优质人才得以培养,但由于课程本身的限制,在实践层面依旧面临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僵化、枯燥、吸引力不强。程序设计教学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前期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着极大的热情,但程序设计毕竟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随着教学内容的累积,内容僵化、枯燥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导致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严重影响课程教学有效性,限制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二,教学方法单一。程序设计类课程,由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两个大的模块构成。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层面,通常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为主,这就导致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且教学方法单一,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就是学生对这一课程失去信心,很难从中发现可吸引自己的点;其三,现代教学工具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传统的课堂教学,可利用的工具多是以教材、计算机为主,对于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使用十分有限。教学的创新性不足,限制了课程改革与创新[1]。可以说,程序设计课程的现状并不理想,需要以创新和实践去探索新出路,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解决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2 程序设计课程的创新与改革突破口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创新与改革的突破口,依旧是要回归到课程本身,优化教学环境,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2]。从课程的现状分析中发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则需要从这几个层面着手,提出可行性的教学方案,最终以课程为核心,培养更多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
2.1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从教学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看,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结合教材内容、学生需求后的教学内容,必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好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3]。传统的教学实践,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处于一种分离状态,两者的衔接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转化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内容的优化层面,要在配合教材的基础之上,增加更多趣味性的内容。如借助网络资源获取相关的教学实例,用以来补充教材教学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因材施教,针对教学,内容才能得到充分转化。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将一些可操作性的内容融入其中,拉近理论与实操内容之间的关系,势必发挥出良好的效果。以C语言教学为例,要整合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以及算法等内容的拓扑关系,找准教学主线,带来独特的课程教学模式。
2.2 教学方法的全面优化
教学方法是程序设计类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方法的有效性,关系到教学效果。为此,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优化,以启发式教学和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将带来教学方法的革新。在启发式教学方面,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启发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按照教师的启发去完成对问题的解决,了解和掌握教学重难点。如在选择结构的任何多条分支,在执行上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多条分支的选择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岔路口一样,如果想要达到目的地,则需要选择其中的一条路,因为你自身分身乏术。选择结构如此,你只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选择正确的一条。”启发式教学,既保留了学生的现象和创新能力,更能够在引导中为学生指明方向;项目驱动教学,作为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有效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在项目中使得学生养成对编程的热爱。如使用一些“贪吃蛇”“潜艇大战游戏”等教学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解析这些项目是如何编程实现的,学生对内容感兴趣,则能够激活学生的编程灵感,在项目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4]。
2.3 教学工具的合理选择
教学工具的选择对教学有效性能够起到直接作用,为此要做好教学工具的选择。ACM在线编程测试平台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该平台主要是以在线测试和竞赛为主,且其中的内容资源丰富,实例较多,满足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作为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其自身的资源可拓展性较强,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则可以借助平台之上的资源,选择可操作性的内容,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达到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展现出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在实践教学层面,确定编程主题之后,学生可将自己的编程代码通过该平台进行检验,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够及时定位问题的所在,并做出修改,直到最终通过[5]。这种教学工具的选择,解放了教师的教学压力,且内容的多元化、评价系统的智能化,都为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
3 程序设计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实践的保障机制
程序设计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实践,除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工具上的突破,还需要确立保障机制,确保程序设计课程的顺利执行,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保障机制层面,包括师资力量、教学比重以及考核方法等。 3.1 “应用型”师资力量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型”师资力量的支持。各高校应该意识到教师队伍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建立适合本学校发展的应用型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内外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为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内部层面,以内部培训为主,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传授相关的现代化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在外部层面,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进修和对口企业的实习机会,以此來锻炼教师的综合素养,为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外部引进应用型师资,补充校内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最终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在师资力量上做好工作。
3.2 协调好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
当前摆在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面前的一大难题则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重难题。由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内容较多,但课时数较少,大部分的教学都是以“灌输式”为主,为了追赶进度,理论教学内容占据较大比重,实践教学并不占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则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协调和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如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实践教学的内容,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内容的认知,也能够完成知识的有效转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内容。比例的协调,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双增强,为培养应用型优质人才提供保障[6]。
3.3 优化考核方式方法
考核方式,目的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将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理论知识和期末测试成绩上,对实操过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考评的侧重点不明确,比例划分也不够合理。为此,要优化考核方式方法,其中出勤占比10%,上机操作占比40%,期末考试占比30%,项目设计报告占比20%。这样的比例,考核与评价的侧重点明确,所占比例结构关系也较为清晰。
计算机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巨大缺口,需要依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优势去做好补充。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难点,涉及的内容较多,如何协调好这些内容,做好教学全过程和保障机制的优化,才能够发挥出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作用,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望本研究发挥出其指导作用,为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弥补人才缺口,提高我国的计算机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龚皓,朱奕奕.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7):227-228.
[2] 佘为,冯莉颖,周艾伶.探索过程性考核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影响——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9):136.
[3] 张淑荣,韦立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改革与探索[J].电脑与电信,2018(09):61-63.
[4] 宋琦,王冠宇,张力生.软件工程型人才培养体制下的《C++程序设计》课程“321”新模式[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8(01):51-54.
[5] 黄建灯,田娟.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07):201.
[6] 禤世丽,周国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2):134-138.
【通联编辑:梁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