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微课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教学规范化,提高教学效果,减轻教师教学压力,实行分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为人性化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集体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8-011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52
微课(micro-lecture)是一种微型教学视频,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迅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研究热点,内容聚焦于知识讲解,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完成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巩固,如实验操作过程演示等,是在传统课堂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1]。“翻转课堂”是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手段重新规划课前、课上、课后的教学安排,通过知识传递、知识内化、知识巩固的颠倒安排实现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的翻转[2],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近几年来,微课程在我国大有蓬勃发展之势,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对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了一定的进展。梁江等认为精彩的微课,用于快速阐明难点重点,成为临床教学的强力助手[3];赵荷艳等把微课及翻转教学在人体解剖学中进行了应用[4],微课及翻转课堂在影像学教学中也得到了应用[5],总之,微课及翻转课堂在医学教育领域的探索和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认为利用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可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积极性。然而,目前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则少见报道。
1 把“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的意义
《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医学应用科学,它所涉及的实验操作是每位从事检验医学事业的人员的入门基础,也是进行其他临床医学检验的必要基础[6]。基于上述特点,本专业将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配比为1:1,旨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论,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最终达到能够使学生熟练操作并准确分析检测结果的学习目标。由此带来的实际困难首先为,实验教学课程量大,操作要求高,理论知识点多,要求记忆和理解的内容枯燥,有限的学时及对实验操作的高要求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而学生又是初次接触与临床有关的实验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操作注意事项繁多,难学、难记、易忘,实际动手时慌乱无章法,难达到熟练操作的要求。其次,逐年增长的学生数量与师资力量之间也存在矛盾,带教老师在进行示教时,为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够看清实验操作步骤,必须相应增加演示次数,造成教学效率降低,影响教学效果。此外,传统的实验教学由于受到一些实验条件和特殊标本(如精液、脑脊液等)难以采集和保存的限制,造成活体标本的形态及手工操作细节无法在课堂清晰演示,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针对以上问题和矛盾,采取“微课”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及探索具有现实意义。
2 “微课”和“翻转课堂”应用于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的具体实施方案
微课由于其具有短小,灵活,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和教学需求来制作,但大体说来都应该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服务于自主学习,兼顾移动学习需求;第二,针对某一知识点,主题突出、设计合理;第三,以教学视频为主,包含其他学习资源;第四,学习时间不宜过长[7,8]。根据以上特点,我们设计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2.1 课前教学准备阶段
1)根据课程需要确定微课内容,制作微课:将实验课的重要理论知识以简明扼要的视频资料进行讲解,实验操作重点步骤录制短小视频资料,同时加入操作关键点、注意事项的语音提示,控制视频时间在10分钟以内。
2)将制作好的微课上传网络平台。
3)根据实验课要求掌握的重點内容设计两组问题并提前布置给学生,一组为课外学习微课后必须完成的考核性问题,另一组为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课外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最终通过实验课内解决问题。
2.2 课中教学安排
1)采用翻转课堂结合多种教学方式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如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使学生能把所学习的知识连贯起来,并能灵活的运用;如结合实际病例,针对如何保证临床检测结果质量进行讨论,带动学生通过课前的微课学习,主动进行理论学习,能积极思考并寻求答案。
2)注重实验考核,巩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全体小组成员均参与考核并记分,但最终只对集体总成绩进行考核和奖励,以此激励学生共同协作共同学习。
4)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安排适当课时进行实验设计课教学,如肾脏疾病的实验室诊断,通过完整的实验设计,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
2.3 课后巩固阶段
将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实验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再次强调,制作微课发布网络,供学生课后复习。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前瞻性内容发布网络,拓宽学生知识面。
3 通过采用“微课”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拟达到的目标
1)实现教学规范化,提高教学效果,减轻教师教学压力
将本门课程众多实验的重要操作步骤,难以获取的特殊标本的形态制作成“小而精”的视频资料即“微课”给学生,既可以解决标本保存难、教师频繁示教导致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又可以实现教学规范化,提高教学效果,减轻教师教学压力。 2)“微课”有利于分层教学,可以为能力不同的学生创造更为公平的学习机会,使教学过程更为人性化 [7,9],可使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利用好时间学习更多更广的知识,也使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通过多次反复观看视频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微课”的应用提供了学生能够反复进行复习演练的教学平台。学生的学习可以不再局限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课下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反复进行观摩,使达到眼熟手熟的目的。
4)“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郑君芳,贺俊崎等人认为“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课下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积极思考,才能回答教师任务单上的问题,同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讨论,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分析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
4 小结
总之,“微课”具有短小精悍、可重复获取的特点,使之在网络信息时代必然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并且将会蓬勃发展。如王竹立[11]认为微课、慕课、公开课等在未来五十年里将代替传统的理论教学。张晓玲[12]认为微课对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挑战,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终身学习的目的,同时催生了评价体系改革。笔者认为,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课中采用“微课”的教学手段,使标准化教学具有真正的可行性,可以解决教师同一课时多次示教耽误教学进度的问题,使教师减轻教学压力,能够将精力更关注于同学的实践操作,提高教学质量。“微课”能使学习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时间,反复观看,反复演练,达到熟悉知识的目的;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手段,可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到课堂,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讨论交流,答疑解惑,提高课堂效率,能促使学生课后复习、独立思考,达到互动教学的目的,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会贯通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集体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海荣,陈云虹,“微课程”在军事医学教学中的选择性应用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03):209-211.
[2]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71-73. [3]梁江,马武开,安阳等.风湿免疫科临床医学微课制作心得[J].中医教育,2015,(01):42~44.
[4]赵荷艳,薛建华.基于微课件的师生换位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中國医药指南,2014,(31):367-367.
[5]何炜,罗声娟,彭松等.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9):3020-3021.
[6]马莉,杨丽,胡黎娅.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学园,2015,04:13-14.
[7]刘锐,王海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26-32.
[8]汪晓东.“翻转课堂”的实践困惑如何应对[N].中国教育报,2014-04-24(6).
[9]曾东霞.惯习与场域: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素-以中南大学为例的实证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128-137.
[10]郑君芳,贺俊崎.微课”与“翻转课堂”应用于生物化学教学的初步探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11):71-73.
[11]王竹立.微课:课堂,还是网络?[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16-18.
[12]张晓玲,王娇,穆剑玲,等.微课、慕课在医学影像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6):129-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