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高职教育回归“职业+素质”的目标定位,渗透素质教育的高职教育作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不断被提及。研究表明,公共基础课是促进高职教育和素质教育融合的媒介,基于素质教育开展公共基础课程实践研究有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从大学英语课程的视角出发,从顶层设计、实现模式、基础条件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实践改革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以期为素质教育融入公共基础课程搭建平台,为高职院校推行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2-0143-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2.066
  An Analysis on the Practices of General Courses for Fundamental Purpose Bases on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College English as an Example
  LI Li
  (Wu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Wuxi 214028, China)
  【Abstract】Aiming to cultivate all-round professional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fueled with more energy in approaching its target recently. With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plac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drawn more attention these days. Research shows that general courses for fundamental purpose has bridge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at case, it pays to research into general courses for fundamental purpose with respect to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so as to help cultivate vocational talents. The thesis, taking College English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ossible ways to reform the course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op level design, approaches and prerequisite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into general courses for fundamental purpos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 the way to cultivate all-round professionals.
  【Key words】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lleges; College English; General Courses for Fundamental Purpose
  近几年,高职教育“职业”本位到“职业+素质”本位的转变在人才需求的变化中间接得到了应证,而国家文件的颁布,则为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转向释放了更明确的信号。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发[2017]4号),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高职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由于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转向时被放在了突出位置。
  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基本技能,搭建英语语言、语法知识框架,以衔接专业英语学习、服务基本素质养成;二是拓展学生基于工作情境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沟通表达技巧,强化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匹配未来职场需求、实现岗位素养养成;三是提升学生职业态度、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以推动人才的终身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促成職业素质养成。为了实现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融合,更好地发挥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本文拟从大学英语课程的视角出发,探讨素质教育融入公共基础课程的有效途径。
  1 强调顶层设计,服务专业育人
  1.1 整合教学内容,解构课程体系   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和文化素养,旨在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然而现实中,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不兼容、课程衔接不顺畅的情况依然存在,导致素质养成和专业培养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违背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初衷。为了破解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两张皮”的难题,解构现有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即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大学英语课程纳入整体框架[1],将大学英语素质课程和实践活动植入到教学计划中,从整体上协调素质教育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高职院校可以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为切入点,将大学英语选修课、英语社会实践和素质文化活动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并单列为人才评估要求,推行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学分制度,结合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2],从而加强素质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渗透。例如,引导学生从事国际性赛事、海外交流项目和社区涉外服务、学业结对帮扶的志愿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社团和学习小组为载体,参与英文诗歌朗诵、英语戏剧汇演、英文书写展示、英语散文征选、英语沙龙和讲座等校园文化活动,以“三课堂”联动[3]充实素质教育内容,丰富人才培养内涵。
  1.2 划分教学模块,重组教学流程
  高职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往往是独立运作,与专业教学实施并行不悖,却也无法与专业教学产生交集,导致学生大学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钩,基础教育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教学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开展“菜单式”教学,能较好地解决大学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脱钩和教学同质化的问题。“菜单式”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利用现有教材资源、基于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情境,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重组,凝练教学主题,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必选模块和可选模块,其中,必选模块占比较少,可选模块比重居多,同时,可选模块可以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做相应调整。例如,必修模块为涉及岗位技能的求职面试、方位指引、电话接拨、设施使用等内容,选修模块则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定制出信函写作、产品展示、营销宣传、接洽宴请等内容。除了必选模块,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学习兴趣选择模块组合,同时,学习水平接近、学习兴趣相仿的学生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以合作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必修模块+选修模块的教学安排,可以突破行政班级的限制,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维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形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共同体,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
  2 推进模式革新,实施智慧育人
  2.1 倡导混合式学习,辅助个性化学习
  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服务于全校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不尽相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更是存在个体差异。在大班授课的常态下,大学英语教学无法全面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特长,也无从考量学生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满足、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统筹学习进度、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混合式学习能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因为这种学习模式不但具备线下教学的属性,还兼容了线上自学的优势,尤其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将学习目标拆解成子目标,并相应设置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任务,便于学生根据自身英语水平选择任务单、开展自主学习,在实现了翻转课堂和分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求,切实增强学生学习大学英语的获得感。其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则可以拓展高职大学英语的物理空间,通过论坛交流、弹幕互动、投票选择、答题反馈等手段,以实时、密集的师生和生生互动弥补传统课堂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培养学习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将课堂学习主体的地位还给学生。
  2.2 开发数字化教材,拓展人文素质
  高职大学英语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学科的既定逻辑和教师的知识框架设计和实施教学。由于教材的出版和资源的甄选之间存在时间差,这种相对滞后性影响了传统教材的使用友好性。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材仅仅被用于传递观点、手段和结论等内容[4],在学习策略上无法给予点拨,在文化背景上无法予以拓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可持续发展诉求。数字化教材的资源具有无限拓展和实时更新的特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接地气”、更贴合现实,也更趋于灵活。空间上的特性使资源可以衍生出无数的知识节点,如在阅读材料中发现某个实义动词,通过扫描二维码图像,可以超链接到该动词的情态动词用法说明,进一步可以查询其他兼作实义动词和情态动词的词语及其用法等。当独立的知识点之间普遍建立了链接,以点带面、由此及彼,知识点就扩展成了密切关联的结构网,便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时间上实时更新指的是教材扩展资源中相关学习策略的指导和文化背景的介绍,如在关于邀请函写作的材料中补充西方宴请礼仪和餐桌礼仪,从而帮助学生熟悉西方思维习惯和交际模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得体的行为举止。数字化资源提取、存储、更新和发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保证了学习内容的人文性始终具有时效性,使学生可以领略跨文化交际的真髓、规避文化冲撞的风险。
  3 夯实教学基础,践行“三全育人”
  3.1 重塑“双师”队伍,推动全员育人
  不可否认,目前,任课教师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中掌握着话语权,教学考核“一张面孔”、“一人负责”的评价模式在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反映出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维度单一的现实,侧面说明了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在教学评价中单极的主体地位。单个任课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评价话语权的垄断,违反了多元智能理论倡导下的评价原则,导致大学英语教学成效评价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失真、失实。施行多元导师评价机制,能较好地克服大学英语教学评价现行模式的短板。多元导师评价机制,顾名思义,即大学英语教师根据角色分工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可分为学科导师、竞技导师、实践导师、创新导师四类,其中,学科导师主要面向大学英语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培养需要,实践导师旨在培养学生在英语技能赛项中综合运用语言技能、展示自我综合素质的能力,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参与文化活动,为学生适应对口岗位要求搭建平台,创新导师致力于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使学生为规划职业生涯、实现终身发展做好前瞻准备。为了充分发挥多元导師在导学、导能、导用、导业方面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启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5],一方面聘请国外企业家或涉外部门专家开坛宣讲,另一方面选派任课教师赴政府涉外部门或外资企业挂职,参与涉外人才需求或国际合作项目调研,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客观、全面地衡量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成效、推进高职素质教育提供支持。   3.2 完善评价机制,助力全程育人
  重结果、轻过程,重成绩、轻技能的传统思维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导着高职大学英语考核和评价的结果,导致终结性评价一度成为检验大学英语学习成效的主流。在加快推进高职大学英语改革的前提下,传统考核模式虽然已经弱化为教学定势,但是对大学英语考核和评价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为了实施素质教育,高职大学英语迫切需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即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本人、小组成员、任课教师等,通过开展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提高判断能力、建立良好心态、形成竞争意识;二是评价方式多元化,即评价结果参考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结果,同时,将学习目标划分为阶段性目标,突出平时考核、增加过程评价占比,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统一;三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如考核形式可采取小组作业、汇报展示、辩论比赛、演讲口试等,侧重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等。[6]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考核的对象从一个侧面转移到多个層面,从单向维度拓展为多维空间,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挖掘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3.3 开展实践教学,实现全方位育人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阅读向来是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几乎贯穿了所有的教学环节。诚然,输入量和输出量在很大程度上呈正比关系,即没有阅读的先行输入就没有后续翻译、写作、口语的输出。但是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上,对阅读的侧重挤占了其他教学环节的实施空间,输出流于形式,使得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成效打折。实施改革后,英语实践教学的引入可以平衡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践教学涉及英语竞赛、英语论文、英语课题、英语项目、涉外企业调研等,需要学生使用英文进行演讲,游说公众支持、传播一种观念;或是用英文进行写作,建立运算模型、发布设计成果;或是参与国际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展示产品性能、吸引品牌注资;又或是与外企人员合作研发,攻克技术难关、服务技术进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高职大学英语课程将实践植入课堂,职业场景真实,素质培养针对性强,学生可以拥有沉浸式体验,学习获得感强,职业角色代入感好,融教、学、作为一体,实践学习成为促成手段,素质养成融入日常培养。
  当前,“十三五”规划步入攻坚之年,高职院校在素质教育融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以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为媒介、融入素质教育的改革举措也正大刀阔斧地推行,成效可谓显著。但是,上述改革也面临着一些阻力,如公共基础课课时压缩、素质教育统筹管理缺失、多元机制落地细节尚待明确。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学者持续、深入地开展后续研究。在更大层面上,如何以大学英语及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为媒介、实现高职教育和素质教育相向而行、同频共振,进而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交出满意的答卷,这个问题同样值得学者深思和探讨。
  【参考文献】
  [1][2]马洪波.谈以高职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改革为切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以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08.
  [3][6]潘亚儿.基于素质教育的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1,(24):6.
  [4]曲烁.素质教育视角下的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刍议[J].文教资料,2010,(11):199.
  [5]张黎明.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与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18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3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