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与教学方法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安梦诗

  摘  要:在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崭新时代,取得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容易。但是,阅读一直都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吸收养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人类最具有持久性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0(b)-0100-02
  “‘语文’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钱梦龙教授曾说,“合称语文”。而学习者们学习语文的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者们与老师、与课本对话的过程。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的前言中写到“语文是工具,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①。”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而“阅读”是运用“语文”这一工具的基础。因为“阅读”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运用”的过程是输出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运用自如。
  1  阅读的重要性
  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云:“三日不读,面目可憎。”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是可以提高社会的文学素养的。阅读可以提升个人的鉴赏力、迁移力和创造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对文章字的理解,还要有对词语、对句子、对文章段落以及结构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要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所用到的语言表述的技能。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发展学习者们的思辨和批判的能力来达到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简单来说,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学会知识的迁移。我们在完成书本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来锻炼自己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閱读锻炼人的创造力的意思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推论或者借助工具书查询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是世界各个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项目,所以,注重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品读鉴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2  初中生阅读问题
  有关于“阅读”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不断思考,不断争论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成人”与“幼稚”的矛盾中,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也急于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甚至会变得十分敏感。但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他们的行为举止又会十分稚嫩。对于学习者们来说,许多优秀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都是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的。
  2.1 问题类型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最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的方法方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造成这一现象的大部分原因是受当前不完善的教育制度的震慑。教师们普遍的只重视自己的“教”,从而忽视了学习者们的“学”。忘了“教学”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边活动。初中的语文教师们普遍都重视教学的整个过程,却忽视了学习者们的“兴趣”。这也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效率不高,课堂质量不高的现象。只是传授者们在一味地“讲”,学习者们在一味地“听”。学习者们没有对这个问题深入思考的意识,老师们也不注重培养学习者们这种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习者们对于钻研语文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学习者们上课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课堂气氛过于沉闷,教师授课方式过于陈旧,学习语文的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考一个理想的学校等。并且在实际中,语文的阅读课堂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字、词语、句子的解释上,对于作者的生平、文章的写作背景等相关的问题没有深入研究,不感兴趣。这样就会导致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质量较差,也因此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学习者们对老师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不高,不想深入思考,导致老师对于学习者们引导的兴致不高,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于阅读课课前准备的兴趣,进而使语文阅读课变得不再有活力。
  其次,是学习者们的文学素养不够,文化积淀不够。学习者们意识不到阅读的重要性,反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做练习题上,当然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学习者们的课业压力太大造成的。没有人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引导他们培养好的阅读习惯,这也导致他们没有意识让自己停下来去读一读有意义的书。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一个人是不会凭空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的,也不会有深厚的文学积淀,更加不会让学习者们真正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2.2 出现的原因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其实在上文中已经有所涉及,在此也就不过多解释。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强了地区与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价值观思想的碰撞。但是对于十三四岁的学习者们来说,他们没有完全鉴别“糟粕”“精华”的能力,导致他们不能抵御外来思想的冲击,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受电子产品的诱惑。
  (2)教师们受应试考试的束缚太大,让他们对于课堂氛围的调动、课外知识的扩充、课前准备工作等束手束脚。也正因如此,语文课堂的质量和课堂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让学习者们逐步丧失对语文课堂的热情与期待。不生动、不活泼的语文课堂也会让学习者们的好奇心渐渐失去。
  (3)学习者们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每天除了要完成堆成山的练习册之外,还要参加形形色色的补习班、提升班、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兴趣班等,自己的时间被压榨得所剩无几。再加上初中生正处在一个“成人”与“幼稚”的成长矛盾中,特别容易对周围的人或者事物产生抵触的情绪。这个时候,其实更多的是需要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沟通。
  3  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阅读也是一个人的人生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种获取信息的方式。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能让学习者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如何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呢?关于这几个问题,笔者有以下的看法。   3.1 学校方面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地完善多媒体设备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除此之外还要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提升教师关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让教师们善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调动课堂的气氛,激发学习者们的学习兴趣。
  举个例子,比如在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篇文章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战争纪录片,可以让学习者们更加真切、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更加深刻地体味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
  3.2 教师方面
  教师要转变“学习为了考试”这一思想,要在课前做充足的准备,努力让阅读课堂变得活泼又生动。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学习者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合理设置相关的思考问题,要深入浅出,不要设置过于容易解决或者过于不易解决的问题,以至于让学习者们失去阅读的兴趣。比如《变色龙》这一课里,让大家分析、体会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已经形成各自性格原因的时候,可以让大家相互讨论和交流。一方面是可以促进学习者们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交流的过程里完善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
  3.3 学习者们自身方面
  对于学习者们自身来说,自己要对“阅读”引起重视,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自己喜欢读书,读经典的、有意义的书的好习惯;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要培养自己善于质疑的思想意识;要培养自己善于运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1)在我教育实习期间,有很多学习者们都反映,作文很难,没有话说。这是什么原因?究其根本是读书太少。写作就好像是“输出”,阅读就相当于“积累”,没有积累,自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输出,作文自然也想不出要写些什么。所以,要加大自身的阅读量。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同样重要,就是要读什么样的书。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绝对不是“开卷有益”。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文质兼美的书籍来阅读,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那些对自己成长没有意义的书籍,不读也罢。
  (2)《论语》中写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导我们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多动脑思考,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要产生自己的见解,可以采用“圈点法”②,在有自己见解的地方及时做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3)思维派教育学家宁鸿彬先生主张的三原则提到:学习者们不应迷信教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名人。学习者们自己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质疑能力,要在阅读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阅读。
  (4)善于运用工具书的意思是,在读书之前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作者写作的背景等相关知识。在读到自己不懂的地方,不能想当然地去理解,要有凭有据。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锻炼自己整理信息、组织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拓展自己的课外知识。
  4  结语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到,“阅读教学是学习者们、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由此可以得出,阅读可以使学习者们通过文学作品体会不同作者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技巧;体味不同作者所反映不同价值观,从而帮助学习者们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习者们的更加全面地成长。同时,阅读可以帮助学习者们积累文学作品中值得學习的词汇、精妙的修辞方式和文章独特的结构。在今后的写作中,可以不必为文章结构、用词、句子的表达方式而苦恼。更值得注意的是,要锻炼学习者们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把在书本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输送有创造力的、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陈建源.新课程语文课堂特征和教学策略[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3] 甘雨丝.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者们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4] 张亚伟.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解读[J].学习月刊,2012(11):10,20.
  [5] 刘诗伟.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 胡菊华,刘忠孝.和谐视域中高校德育发展的现实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07(4):58-59.
  [7] 刘孝华.小升初过渡期间情景变化及其教育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11.
  [8] 和学新,武博.教师教学智慧的养成[J].教师教育学报,2014,1(1):69-75.
  [9] 王丽娜.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5.
  [10] 陆琴琴.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品读课文[J].新课程,2011(9):72-73.
  注释
  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②“圈点法”是指在文中圈出精彩的地方并进行批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65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