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牡丹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牡丹真菌性病害的发生症状、病原、防控措施,同时阐述了地下害虫的危害及防控,以期指导生产,提高丹皮品质及牡丹籽油的产量。
  关键词    牡丹;病虫害;发生;危害;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4-008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植物[1],我国是牡丹组植物的起源和发展中心。牡丹的根(即丹皮)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一直以来在中医药上被广泛应用[2]。近年来,随着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获国家批准开发后,油用牡丹的种植面积与日俱增,多地开始引种推广,青海省多地区也开始推广种植。随着牡丹种植面积的扩展,生产上的病虫害问题开始显现,严重影响药用丹皮的品质及牡丹籽油的产量。牡丹病害主要包括早疫病、灰霉病、苗期猝倒病、根腐病等真菌性病害;虫害主要有蛴螬、地老虎、蝼蛄,以为害根部为主。本文对这些病虫害进行介绍,并提出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1    真菌性病害
  1.1   早疫病
  1.1.1    症状。又称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茎等部位。叶片受害,最初呈现深褐色或黑色圆形至椭圆形的小斑点,逐渐扩大后成为1~2 cm的病斑,病斑边缘深褐色,中央灰褐色,具有明显的同心轮纹,有的边缘可见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表面生有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的大病斑,病株叶片枯死、脱落。
  1.1.2    病原及侵染。病原链格孢(Alternaria spp),属于无性态真菌。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土壤、种子上越冬,种子内外均可带菌;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传播蔓延很快。
  1.1.3    防控措施。可选用药剂包括嘧菌酯+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异菌脲、代森锰锌、百菌清、咪鲜胺等。常发地区要注意提前预防,可选用嘧菌酯+百菌清进行第1次预防,施药7~10 d后选择苯醚甲环唑+咪鲜胺进行第2次防控,如果病害还有蔓延,可以选用苯醚甲环唑+嘧菌酯进行第3次防控。
  1.2    灰霉病
  1.2.1    症状。灰霉病属于低温高湿性病害,在牡丹茎、叶、花等部位均可感染。叶片染病多从叶尖及叶缘开始,初为水渍状,之后颜色变淡,呈淡褐色,稍有深浅相间的轮纹,叶片病斑多呈“V”形,扩大后呈不规则形,潮湿时病斑上有淡灰色稀疏霉层。叶柄染病,初生褐色、水渍状病斑,后病部溢缩、变细,叶柄折断。初花期即可发生灰霉病,病菌孢子多从花瓣或柱头处侵染,开始时花瓣上出现褐色小斑点,之后逐渐扩大到整个花瓣,可见淡灰褐色霉层,之后全花感染,通过花梗蔓延到与茎的连接处,并沿着茎部蔓延,潮湿时果面上有大量灰色霉层。
  1.2.2    病原及侵染。 病原为Botrytis cinerea,属丝孢纲丝孢目的一种真菌。以菌丝体或菌核潜伏于病部越冬,第2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侵入,或从表皮直接侵入危害。若凋谢的花和花梗不及时摘除,往往从此部位上先发病,然后再传到健康的花和花蕾上[3]。
  1.2.3    防控措施。及时清理发病植株和组织,清理时将发病植株或组织装入密封袋,避免孢子经过人为传播。可选用药剂包括啶酰菌胺、腐霉利、乙烯菌核利、嘧菌环胺、嘧霉胺、异菌脲、百菌清、代森联、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对前期发病较重的田块,可在孕蕾前期选用百菌清+苯醚甲环唑进行预防,在始花期用啶酰菌胺等进行防控,7~10 d后用嘧菌环胺等进行第2次防控。
  1.3    苗期猝倒病
  1.3.1    症状。苗期猝倒病是牡丹种子育苗、发芽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幼苗在出土前即可受害,造成胚轴和子叶腐烂。幼苗出土后受害,首先表现为幼苗茎基部受害,病部出现水渍状病斑,后很快变为淡褐色或黄褐色,绕茎扩展,病茎干枯溢缩为线状,幼苗自茎基部猝倒,伏于地面。严重时,种子没有萌发即可感病猝死,扒开土表,可以发现萌发腐烂的种子。
  1.3.2    病原及侵染。苗期猝倒病由腐霉属(Pythium spp)病原菌引起。腐霉菌为卵菌门霜霉目腐霉属真菌,菌丝丝状,无分隔,菌丝上产生不规则形、瓣状或卵圆形的孢子囊。孢子囊呈姜瓣状,生于菌丝顶端或中间。孢子囊萌发产生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猝倒病病菌以卵孢子或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活。通过土壤、种子、未腐熟的农家肥、雨水(或灌溉水)、农机具以及移栽传播,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幼苗。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以产生孢子囊,孢子囊萌发后产生10~30个游动孢子;有的孢子囊萌发后形成泡囊,泡囊内含有多个次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水中游动几分钟后,变成圆形休眠孢子,进入休眠阶段,然后再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组织。条件适宜时,病部菌丝可以不断形成孢子囊,并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有水膜的地方移动并寻找寄主,进行重复侵染[4]。菌丝体在寄主中不断扩展,最后在病组织内形成藏卵器和雄器,通过有性生殖形成卵孢子并休眠,以度過不良的环境。   1.3.3    防控措施。一是土壤处理。应选用无病新土,不用带菌的田块进行育苗。用甲霜灵、代森锰锌或咯菌腈拌土均匀撒在畦面上,用水将土壤浇透。二是种子处理。种子用50 ℃温水消毒20 min,之后用咯菌腈、精甲·咯菌腈、吡唑·代森联进行拌种或将药剂按一定倍数稀释后浸种10 min,阴干后待用。三是田间防控。选用烯酰吗啉、精甲霜灵、百菌清、精甲·百菌清、精甲·咯·嘧菌、精甲·咯菌腈、精甲霜·锰锌、双炔酰菌胺、吡唑·代森联、烯酰·代森锰锌、氟噻唑吡乙酮、霜霉威盐酸盐·氟吡菌胺等按照一定的稀释倍数进行灌根或喷雾。
  1.4    根腐病
  1.4.1    症状。根腐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感病初期,根皮产生黑斑,不规则或呈环形扩展,大部分根感染至黑时,根皮呈褐色状腐烂,接近腐烂的木质部呈现黄褐色。主根、支根均能被感染。地上叶色不正常,脉间失绿,长势衰弱,严重时导致萎蔫枯死。
  1.4.2    病原及侵染。病原主要为镰刀菌,也包括腐霉菌等其他病原菌。其中以镰刀菌(Fusarium spp)真菌为主,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种子及未腐熟的带菌粪肥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病菌的生活力极强,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厚垣孢子通过牲畜的消化道后仍能存活。种子带菌作为老病区的初侵染来源是次要的,但通过调种远距离传病的现象不可忽视。
  1.4.3    防控。一是避免连作,用恶霉灵、苯醚甲环唑、咯菌腈、代森锰锌拌土,均匀撒在畦面上,用水将土壤浇透。二是种根处理。选用无病的种根或种苗,种苗用苯醚·咯菌腈、精甲·咯菌腈、吡唑·代森联进行拌种或将药剂按一定倍数稀释后浸种10 min,阴干后待用。三是田间防控。选用苯醚甲环唑、氰烯菌酯、咯菌腈、嘧菌酯等按照一定的稀释倍数进行灌根或喷雾。
  2    地下害虫
  2.1    发生与危害
  牡丹的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地老虎、蝼蛄等,咬食根部,且幼虫取食量大,严重影响牡丹皮的质量和品質,同时容易产生根腐病。
  2.2    防控
  一是加强田园清理,破坏害虫栖息环境。二是消灭幼虫。冬春气候变暖,4—5月干旱无雨,有利于地下害虫的越冬和羽化,可以在春季幼虫盛孵期结合灌溉淹死幼虫。三是成虫诱杀。成虫的趋光性较强,可以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将50~100 cm长的新鲜榆树、杨树枝条插入75%辛硫磷乳油50倍液中浸泡,之后插入田间诱杀金龟子成虫;或用辛硫磷或吡虫啉、乐斯本拌细土沟施,或混拌炒香的麦麸、豆饼或米糠,制成毒饵进行诱杀;也可用辛硫磷缓释微胶囊剂进行灌根处理。
  3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2] 李卫文,程文军,赵伟,等.凤丹的生态习性及高效繁殖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65-68.
  [3] 孟庆华,王崇章.东北寒带地区牡丹病虫害的防治方法[J].吉林农业,2013(10):112-113.
  [4] 于梅娥,徐敬杰,吕金刚,等.牡丹病虫害种类的研究[J].检验检疫科学,2002(6):44-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885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