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所谓人才,不仅具备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国学教育,将会让学生在做学问、强技能的过程中同步提升人文素养,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健全人格,砥砺美好品行。开展国学教育要注意知行合一,将国学知识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同时拓展国学教育的课外渠道,为国学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学教育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103-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为更好地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明确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了技能培养,而忽略了素质养成。中国国学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价值。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国学教育,将会更好地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养成健全人格,培养美好品德,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内涵
  “国学”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当时“国学”的意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含义相差甚远。自“东学西渐”之风后,为了与西学相区分和对峙,产生了“中国传统思想与学术”这个国学概念。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学,广义上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文学、书画、戏剧、医学、数术等[1]。从儒释道法到诗词歌赋,从天文地理到琴棋书画,都是国学涉及的范畴。这么博大的体系,一个人穷尽一生也很难完全学透。因此应根据高职院校的专业和学生特点,选择最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文化,易于健全高职学生人格和激发学生进取精神的内容进行授课。建议围绕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思想安排教学内容。作为国学主流精神的儒学,其重要思想核心是“仁”。“仁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儒家理想人格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后世修身立德、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国学首先教育我们如何“明明德”“止于至善”,倡导用“君子”的标准修养自身,教育大学生铸就厚德载物、崇德向善、自强不息、重义轻利的美好品质。
  2  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世界,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类心灵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国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家园[2]。国学中儒学文化蕴含的道德标准、行为习惯、高尚情怀,历经岁月检验,仍闪耀光芒。据报道,198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面向21世纪”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围绕着“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议题展开讨论,得出的重要结论之一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中国,去汲取孔子的智慧。[1]”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并践行古圣先贤的思想和道德标准,能更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大问题,成为有德行、有才能、有功绩的大丈夫,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抱负完成新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2.1 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好时代。如何让学生懂得珍惜历史机遇,能够胸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肩负接续奋斗的光荣使命,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历史责任。国学经典中处处闪耀着这样的思想。《诗经》中“夙夜在公”,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至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无不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公而忘私、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的“公忠”精神。为了国家和民族,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尽忠保国”,这些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通过这样的课堂引领与分享,能更好地帮助高职学生认识到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尽心尽力、勇于担责的历史使命,自觉树立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尽责集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
  2.2 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为人处世的方法
  国学经典注重对人的道德熏陶和人格培养。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文化价值的思想。如孔子主张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应当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并把这种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看作人生最大的快乐。通过学习《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以体会到孔颜之乐这样的观念[3],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意义尤为重要。告诉学生一个人只要有了这样的理想追求,就可以克服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仁爱”思想,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最高要求。他提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主张人应当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推己及人,不强求别人做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变强大,不仅是因为强大可以保护自己,更重要的是强大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这种古代最早的人道主义思想,成为千百年来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从“仁爱”原则出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和而不同”“人和”“以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对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学习和分享,可以帮助尚未完全进入社会的高职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自我和社会的关系,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开展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国学经典蕴藏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它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修养自身的重要源泉。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力,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缺乏自制力。因此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难度大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单凭学校纪律的管束,还不能真正使学生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自我管理。要从根本上改变高职学生存在的以上问题,就要立足于中华传统国学经典,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寻找良药,使学生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通过自觉的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改正个人言行举止的各种不良习惯,是重要的道德修养方式。《论语》中孔子的“三忘”——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孟子》中“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儒家道德实践的基本功夫。告诉我们事情做的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通过这样的学习,在学生心中种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追随古圣先贤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3  高职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有效形式
  国学教育是知识传授,更是养成教育。我们在实施国学教育中,特别要注意知行合一,将国学知识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4]。一个人仅仅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并不算有道德,只有身体力行道德规范,才算真正有道德。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喜欢在做中学,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将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紧密结合。中国传统道德中强调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反省检查,以求在道德上不断进步。《论语》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学》中说“君子必慎其独也”,在讲授“慎独”这种修身方法时,结合网络道德,一个人独处之境,无人监管,我们该怎样约束自己。让学生们分享不符合网络道德的事件,从而更好地践行“慎独”这种修身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内容,特别是“格物”不容易理解,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采用课堂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格物”,剖析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者就某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现场“格物”,使学生通过这样的分享讨论获得真知,更好地修为自己。孝也是国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我们适当介绍儒家相关经典和伦理原则,通过讨论等形式,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结合学生实际,分享自己和家人是如何践行孝道的。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孝,而且通过同学间的分享,对比自己找到不足,在生活中更加注重孝道的传承,养成习惯。总之,在国学教育实践中,给学生讲清其中的道理很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落实到行为习惯中,做到知行合一。
  除了課堂教学是国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之外,还应进一步拓展国学教育的课外渠道。比如,创建国学社团、开展国学知识竞赛、进行大型国学诵读活动等,为国学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结语
  总之,国学的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它如春风化雨、滴水穿石般逐渐熏陶浸润学生的身心,在理解感受经典的过程中,实现国学文化的传承,健全学生的品格。
  参考文献
  [1] 翟广瀛,吕桂兰.国学经典选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7:1-3.
  [2] 李金来,曾思明,张宝燕.人格修炼:国学教育与国学行动[J].焦作大学学报,2014(2):1-4.
  [3] 郭蔚.二程《论语》学思想初探[D].湖南大学,2013.
  [4] 霍彧,邓全明.对高职国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7(2):50-5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893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