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归因论浅析家庭教育理念对学习行为的影响机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的归因论指出对于成功和失败不同的归因结果对孩子的后天成长有巨大的影响。该文基于归因论探究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行为、情绪的影响机制,浅析优等模范生毕业难,心理问题严重的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结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尊重差异、自主努力、合理归因,在保障学业的同时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教育理念  归因论  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c)-0249-02
  家庭是人(可上溯至胎儿期)接受教育最初的地方,也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其影响对人的学习及其发展最为深远。家庭教育的主体即为家长,家长输出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语言、行为和态度都取决于其采取的教育理念。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是由受过高等教育并因此奋发有为的知识分子组成,他们在感受着“知识就是力量”的同时,也深切期盼着后代能感受到并努力获得这种力量。这种意识的觉醒催生了大量的虎妈虎爸,引发了学前阶段至高中阶段的“推娃”热潮。虎妈的“高压”式教育让她两个女儿在学业、音乐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在当地被誉为音乐神童。虎妈的成功也让家长们看到要求孩子沿着父母为其选择的道路努力就能获得成功。越来越多的家长宁愿付出昂贵的费用也要让孩子在其“发展关键区”得到对应的“科学的培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只有爱拼才会赢”“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样的名言警句激励着家长坚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只有努力才能获得成功。虽然有很多学生在各种培训教育中成效凸显:获得高分,考进名校,但优等模范生在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表现出压力过大、抑郁焦虑,甚至轻生犯罪的社会现象也日渐显现。据数据统计,常春藤在校生中亚裔学生比例高达25%,但EIC教育报告显示:2013年只有75%的常春藤亚裔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这比常春藤的平均毕业率低了20%。并且这些学生不仅辍学率较高,心理问题也很严重。另一项针对清华、北师大、北邮、北航、中财等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一成至三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4%。探究家庭教育理念对孩子行为、情绪的影响机制,将能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些现象背后的成因,帮助家长找到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而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功。
  1  归因影响行为结果:努力成功背后的心理压力
  归因指的是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对上一次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将对下一次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行为后果与后继行为之间的中介认知过程,对行为后果所做的归因会影响到对下次结果的预期及情感反应,而预期及情感反应又成为后继行为的动机。韦纳将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归纳为6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以及其他因素,其中努力是指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表现为不稳定、内在、不可控的性质。他认为,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对于失败的结果,韦纳认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任务太难。这种失败时的外部归因其实反映着人们的一种自我防御倾向——将失败推诿于外部原因,从而摆脱了自己的干系,于是可以避免自卑、自责,减轻心理负担。这种自我防御倾向类似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但是家长在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往往认为是因为孩子不够努力造成的失败。这时已经付出全部努力仍然没有获得高分的孩子会因为父母专横的归因结论而推翻自我防御,被动接受是自己还不够努力才会失败的想法,自我保护本能被强制摧毁必将使得孩子丧失安全感,并产生内疚自责的情绪。
  其次,韦纳提出的归因因素包含多个方面,但是“爱拼才会赢”的理想信念使得家长坚持努力是成功唯一的捷径,失败肯定是还不够努力。韦纳认为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内在、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羞愧内疚甚至绝望的感觉。因此这种将努力作为失败的唯一归因會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强烈的心理负担。
  从以上分析看出忽略其他因素,将失败仅仅归因于努力会让努力之后仍然失败,孩子形成我尽力了,但下一次还是会失败的行为结果预期以及担心下一次失败后又要面对父母责备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这些预期和情绪又成为后继行为的动机,消极动机产生消极行为,消极行为指向失败,失败又引起消极动机,由此进入恶性循环,孩子内心所积累的负面情绪会不断增长,终将爆发,表现出叛逆甚至更加严重的侵害行为。
  其实韦纳的归因论并不是要否定努力的重要作用,相反韦纳认为,教育和培训将使人在成就方面发生激励变化并促进激励发展。培训的重点是教育人们相信努力与努力不大一样。因为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能够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动机。
  2  尊重差异 合理归因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只有爱拼才会赢”“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些名言警句当然绝非谬论,也不是完全不可取,因为努力确实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但不是唯一捷径。其次,对于成功的定义,家长多倾向于学业成功,因此成绩代表一切的教育理念也让归因变得片面化。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的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远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重要”。虽然这句话是他用来讽刺来对手特斯拉只知道努力,但是这百分之一的灵感和天注定的三分同样是成功的组成部分,只是往往被家长忽略。
  要想通过努力走向成功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高分人才,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是为了赋予我们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包含着天赋也包含靠努力获得的部分,但是首先必须承认天赋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8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但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如果忽略这些差异,用同样的标准定义成功必定会出现很多“失败者”,并且会让他们产生“我就是不如别人”的负面,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约有30%的大学生感觉压力很大,他们的压力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并非所爱,这使得他们长期处于内在冲突与痛苦之中。但家长的教育理然然执着于表现加强那些学科智能的培养,不仅忽略了部分智能的发展,甚至认为有些智能的表现对学习有阻碍作用,这样的理念不仅摧残了孩子对知识的渴求、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还可能让孩子的真正天赋被埋没。
  因此,家长应当在巩固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重视孩子的兴趣及“天赋”,让孩子能够自主选择为这百分之一的灵感拼搏努力,收获成就感和幸福感。尊重能力差异,对成功与失败进行客观合理的归因,正确的归因分析能帮助孩子有效疏解情绪,并找到改进和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在保障学业的同时更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也.北美亚裔“拼娃”: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大战[EB/OL].外滩教育,2019-09-06.
  [2] 伯纳德·韦纳.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M].林钟敏,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3] 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9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