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扎根理论的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军玲 王彤

  摘 要 基于对H大学大一经济学课堂学生的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提炼出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模型,结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释高质量课堂教学效果的产出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教学因素、教师因素、个人因素、小组学习、课程因素、学习环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这六种因素的正向发挥可以对教学过程施加正影响,提高教学过程的知识输出作用,实现高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 扎根理论 教学效果 影响因素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2.053
  Research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Economics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XU Junling, WANG Tong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view data of the freshmen in economics class of H Universit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grounded theory, this paper abstract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conomics basic class and constructs the model, and explains the output path of high 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behaviorism learning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aching factors, teachers' factors, personal factors, group learning, curriculum factors, learning environment affec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the positive play of these six factors can exert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 the knowledge output rol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achieve high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grounded theory; teaching effect; influencing factors; mechanism
  1 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要求高校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个硬性工作标准,严抓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国内关于高校教学效果的研究,基本遵循以下三种思路: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如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1]学生的主观认识和自身水平。[2]二是从教师角度出发探究教学效果的影響因素,如教师的授课水平。[3]三是从其他因素分析教学效果的影响,如学校的政策支持、[4]课程实用性和教材质量、[5]课堂氛围。[6]这些研究构成了本文论证的基础。但是仅仅从成绩来刻画教学效果有一定局限性,教育的目的应着眼于培养学科思维,“成功的教育就在于让学生们学会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7]同时,以扎根理论探讨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尚未出现,本文正是做这样的尝试,并设立学生认同与反馈度量。
  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由克拉泽和施特劳斯提出的一种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特殊方法论,是通过审查解释资料来发现意义、获得理解以及发展经验知识。[8]陈向明教授明确指出扎根理论不仅能够在资料和理论间搭起桥梁,还能够提供有新意的、促进人们理解的甚至能够促使人们改进现状的解释。[9]
  2.2 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受访对象主要是H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基础课堂的大一新生。访谈对象的选取原则是在研究对象自愿的情况下,采用随机抽样法,尽可能选择可以提供最多信息的被试。在本研究中,一共有八名被试,由于课堂女生人数比重大,因此,选取两名男生、六名女生。研究者将被试用代码表示,代码分为两部分,英文字母F代表女生,M代表男生,序号代表第几位受访者。
  2.3 研究实施
  本研究主要采取一对一的深度访谈,进行深度访谈的方式为QQ线上聊天,通过对线上的聊天记录进行整理从而形成样本资料。另外,在进行深度访谈前,研究者还制定了一份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从教材与课程性质、教学方式、学习环境、个人因素、教师因素、家庭因素六个维度对教学效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做了初步调研。   访谈内容围绕课堂氛围、教师讲解、小组学习等方面展开。每人每次访谈时间在一个半小时左右,访谈结束即对文字资料进行整理,整理文字约两万字,并对文本资料进行整体检验,确保反映真实情况。研究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步骤和方法,对文本资料进行编码整理,整理过程中注意是否已达到理论饱和。同时结合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对提炼的概念进行修订,尽可能减少研究者的主观偏见,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3 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模型建构及解释
  3.1 模型建构
  经过整理分析,一共得到83个反映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初始概念,最终抽象出21个主要概念,完成初始编码。[10]对初始编码进行维度划分,发展并检验各个维度间的关系,提炼出新的主概念:课程因素、教学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个人因素、小组学习因素这六个因素。
  严格依据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我们得到六个基本概念:课程因素、教学因素、环境因素、教师因素、个人因素、小组学习以及两个核心概念: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在梳理基本概念与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构建出一个新的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及机制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核心概念外部因素包括教学因素与教师因素,核心概念内部因素包括个人因素与小组学习,中介因素是教学过程因素,教师和学生都是通过教学过程的参与互动才最终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环境因素和课程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影响教学效果的产出。具体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本研究计划采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解释。
  3.2 模型解释
  良好教学效果产生的第一条路径是“外部因素—中介因素—学习效果”,即教学因素、教师因素发挥正向作用越大,教学过程产生的知识输出作用越强,教学效果越好。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是消化传授的知识。[11]学生们通过接受“现成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初级积累。在本路径中,教师占据主要地位,通过对整个课堂的合理安排来实现学生高的学习效果。教学因素方面,利用普遍性高且逻辑主线清晰的PPT讲解,能让学生们快速把握知识框架,理论结合实例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深刻体悟,提高教学效果,这从受访者的表述中总结而来;教师因素方面,平易近人、榜样示范,会潜移默化地发挥正向作用,增强学习效果。“如果是太严厉或者太死板的老师可能会让我对学习有畏惧心理”(来自M1的访谈资料)。
  良好教学效果产生的第二条路径是“内部因素—中介因素—学习效果”,即个人因素和小组学习因素正向发挥,提高知识接受率,提高教学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取决于自身经验的建构,它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提倡合作学习。此路径,学生们自身的行动和态度决定教学过程输出作用的高低,进而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洛克和休斯认为,目标能使人按一定方向努力。个人目标明确可以增强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主动性,针对学习目标的学习行动让他们更有收获“学习目标激励我去好好看书复习,把它们尽量都能学通。”(来自F3的访谈资料);预习回顾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受访者表示复习对知识记忆更深;好的理解能力和行为态度的积极性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F6在访谈中讲到“在解决了不懂的问题之后会感觉比之前收获更多”。建构主义提出交流是学习者学习知识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小组学习中,积极参与知识的交流互动可以很好地增加看待问题的视角和理解,“可以一起解决问题还可以提出不一样的想法”(来自F5的访谈资料);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和组员行为也可以通过带动作用激发学习者对本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良好教学效果产生的第三条路径是“调节因素一对中介因素和教学效果之间的正向调节”,即好的课堂环境对教学效果发挥正向作用。课堂互动频繁、讨论氛围热烈会给学生们更多的参与感,增加学习意愿,带来教学过程中知识输出作用的强化,提高教学效果。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和适当的课堂节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12]“老师结合视频仔细给我们讲述通货膨胀让我有好的课堂体验”(来自F1的访谈资料)。同伴是课堂环境的一部分,同伴积极参与课堂,(下转第123页)(上接第112页)会正向影响学习效果,受访者承认同伴对自身的影响说明了这一点。
  良好教学效果产生的第四条路径是“调节因素二对中介因素和教学效果之间的正向调节”,即课程内容的新颖及生活化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课程重要且具有实用性可以将注意力与知识输出的持续性相联系,课程越重要越实用,学生们的注意力越集中,知識的输出作用越强,教学效果越好。F1反复强调课程有趣和F4反复强调课程学分比重说明了这一条路径的重要性。
  由上述路径可知,教学效果受多种因素作用,它们汇集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知识输出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教学效果与外部因素(教学因素、教师因素),内部因素(个人因素、小组学习)和学习环境以及课程因素密切相关。从外部因素而言,积极的教学因素以及优秀的教师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从内部因素而言,积极的个人因素和小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另外,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趣味重要的课程也可提高教学效果。
  4.2 现实建议
  其一,综合利用各类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与课堂理论相关的经济类视频的播放与评析,经济热点的课堂讨论比重,在实际中渗透理论。应用型学科应更加走向“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变理论讲授为实践体验,鼓励学生们参加课题调研等活动。
  其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学生要能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学习目标并积极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另一方面,教师应增加小组学习机会并进行调节优化。如控制小组人数、增加小组辩论等。在课内外采取小组活动是实现应用型学科教学目标的一个有益途径。
  其三,采取多形式互动。在课堂互动方面,教师可以让同学们对某一经济热点发表看法或者放开“讲授权”,把简单的内容交给学生讲并之以分数激励等形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力度。“学生主导,教师引导”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趋势,让学生在“做中学”,可彰显应用型学科的特征。
  其四,优化课程制度设计。不仅应适当增加经济学课程的学分比重,更重要的是从课程的生活性入手,通过实例、情景剧等让学生们感受到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力。应用型学科要从“软吸引”和“硬制度”入手,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赵新华.大学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青岛科技大学的实证调研[J].大学教育,2016(12).
  [2] 梁美健,吴慧香.高校会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8(12).
  [3] 廖明,姜峰,朱蕾,郭燕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生教学质量观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6).
  [4] 张皞,赵宏革.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
  [5] 廖明,姜峰,朱蕾,郭燕锋.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基于学生教学质量观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12.24(06).
  [6] 徐礼红,徐玉生,陈志宏.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影响因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9).
  [7] 蓝宝江.学科思维训练与大学生专业情绪化解[J].重庆高教研究,2014.2(02).
  [8] 段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及其影响因素[D].华中师范大学,2018.
  [9] 陈向明.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13(01).
  [10] 李燕萍,陈武,陈建安.创客导向型平台组织的生态网络要素及能力生成研究[J].经济管理,2017.39(06).
  [11] 李文光,荣芳,王宪功.教育技术学学习理论的哲学方法论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1999(01).
  [12] 李志晓.大学舞蹈教学中课堂氛围的作用和创建策略探讨[J].艺术研究,2016(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68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