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杰
摘 要:我國高等职业院校近年发展迅猛。这一切离不开国家强大的后盾支持。少年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少年强。感谢国家的强大给我们后代带来的福祉。但是我们在努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却没有从根本上提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这给我们的诸多努力不成正比。该文先从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高职院校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应有的学生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3(b)-0219-02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国家物资和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良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逐年上升,发展模式渐趋成熟,学生管理更加规范,发展潜力不可估量。高职院校的外部生存环境包括老师的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稳中有升的形势下,学生进入门槛也在不断降低,以山东省为例,2019年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为150分,这是山东省近10年来第3次下调专科分数线,也是近10年来的最低值。我们不能否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素养与他们逐年下降的入校分数成正比。而问题是,我们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我们所面对的生源,究竟应该从哪个方面提升他们的能力才能向社会输出更加合格的四化建设人才。
2018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820万人,再创近10年毕业生人数新高值。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706万人。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岗位被人工智能代替,例如财务、会计等一些高程序化的职位也被部分代替。就业大军不仅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 高职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
(1)技术掌握不扎实。
一是因为在校学习态度潦草,不端正。源于初高中阶段学习文化课知识时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能力和方法具有迁移的特点,好的习惯和能力会迁移,失败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同样会迁移(这一条是他们后续发展致命硬伤)。二是因为学校有些专业和技术与社会接轨不到位,学校大多一线的老师鲜有与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深入接触和探讨的机会和实训教学安排。
(2)缺乏感恩素养。
在校没有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素养,使其走向社就很难懂得去感激社会。一个人只有从别人那里获得让他生存的能力,才会去感恩。一个父母总是心甘情愿奉献,虽没有索取,也没培养他自力更生,独立人群,坚定自己尊严,他自然不会感激父母;一个学生没有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彻底掌握一项技能,并通过这项技能的掌握重新建立学习动力,重新建立学习自信。培养一个犹如白纸的儿童远比扭转和重树一个已经有太多学习失败经验的大学生要容易很多。所以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授方法和考评方法要更加适合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方法的重建上。
(3)学习风气懒散。
大一新生初入校,还稍微有点畏惧感,一旦与大二学生方方面面接触后,特别是参加了丰富的业余生活,各种各样文体活动,会让他们全然放松下来,对学习从不感兴趣到无需感兴趣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大三毕业。老师高强度的自我学习、科研、教授并不能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意愿。轻松的学习氛围、宽泛的考核制度无一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残酷和严谨。走出校门猛然发现企业用工条件苛刻,没有专业技术就没有选择权,没有在学校养成勤奋吃苦、尊敬师长的礼仪到单位就会得到教训,没有人会原谅,更可悲的是会失去很多机会。但这一切反省都为时已晚。所以我们高职学生进入社会首先要学做人,然后才会有人教他们做事。
(4)没有目标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确定的个人成长规划。我们上的个人规划课程感觉只是一门课,并不能给予一些实质的指导。实际上高职院校可以有专门的专业个人规划指导老师,专门为同学一对一地进行指导。高职学生只有2年的时间就要进入社会承担社会角色,接受社会历练。但是当你看到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懒散的生活方式,你会以为他们还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浪费。
(5)没有强有力榜样树立。
学生在学习阶段是要学习仿照别人的成功经验。如果名人太遥远,不够贴近他们生活,我们应该在这些孩子身边树造一些可以让他们仿照的对象,一定是真实且学习、品行兼优的学生,没有任何掺假,经得起考验的榜样。即使在大学阶段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好的学生干部一定应该是学习好、品行好、谦逊、工作效率高、公平公正的榜样,才能为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厚德载物的品德沿袭。
2 高职院校缺乏核心竞争力
(1)现实原因分析。
一是前些年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期,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二是原来对高职院校的生源有一定的偏见,没有意识到提高全民质量,高职院校的学生将是一支主力军。三是高职院校目前更加愿意客观事实地审视自己,学习国内外高职院校先进的管理模式,敢于深入剖析自己。
(2)经济原理分析。
如果把高职院校比作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产业,我们的生产能力正在努力提升,但是学生作为这个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原材料,我们还没有仔细研究或者说研究得还不够透彻。高职扩招的主要目的是缓解这部分学习能力不足的青年人直接进入社会的压力。但简单推迟他们进入社会的时间表,单纯地把他们留在学校轻松愉快地度过3年、3年又3年,三届学生就是我们一个10年发展规划。3年毕业之后他们长得最扎实的只有年龄,拿到的毕业证书学信网可查,但他们在校学到的本领经不起社会的检验。个人强则国家强,国家强则个人强。我们教育能力再强,没有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或者是更有具有生存能力的人,那么我们强大的教育资源就没有达到利益最大化。 3 高职院校应有的培养模式
(1)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再培养。
学生之前学业不甚理想,归根结底是学生学习能力不足,以致学习兴趣不高。虽然度过了一样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没有收到可以让其建立自信的成绩,导致学生很难有足够的兴趣支撑接下来的科目学习。所以先帮助其重新树立课程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照顾到每个学生,让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掌握知识的本源和结构,重新架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更正自己原来不够完善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先有学习成绩,然后强化自己的学习兴趣,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无论到什么时候,在什么环境下,碰到新知识都有了自己学习方法和学习驱动力。这应该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一个根本方向。
(2)社会责任感培养。
高职院校学生学制3年,在校2年,他们2年后就要进入社会,难有再留学校、推迟就业的机会。2年的懒散学习生活状态,并没有让他们学会担当的含义。所以,学生在校的2年,高职院校把握机会,应充分重视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该有的素养,让他们懂得一些社会规则,就像走路开车必须懂得交通规则一样。让我们的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学习爱的能力,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爱我们的社会。从身边一点一滴做起,懂得真诚、公平、公正的道理。认识到自我不断提升的紧迫感和必要性。走向社会做一个有爱心、有家庭责任感、能自食其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新时代四有青年。这也符合我们国家大力发展高职院校教育初衷。
(3)教授方法契合学生。
老師的教授应顾及更多的学生。他们现阶段没有升学压力,有时间用心学好一样东西。可是大学老师又因为他们的年龄把他们当作那种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好的学生,这样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需求的认知与学生本身实际情况就会有一定的偏差。高职院校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缺少交流,甚至顾及到只是较少的同学,那么大部分接受不好的同学就可能又一次被无声无息放弃了。事实上这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最后一次可以没有压力地进行学习这件事,只是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把握。这个过程需要每一位教授他们的老师做到一个不放弃,把学习方法融入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老师的教授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学习能力建立学习自信。
(4)树立强有力榜样。
作为学生,学习是主业。即使学习好坏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但是作为学生,学习是主业。那么高职院校在做学生干部的时候挑选的人选就应该首先以学习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综合测评加分项不应该成为班干部或学生会干部加分的灰色地带。学生会干部对学生有一定监督管理权,因此他们也是其他学生模仿或参照的标准。如果学生管理干部就没有把主业做好,那么对其他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学校的整体氛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所以建议高职院校在学校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自发的学习氛围有助于高职学校的长远发展。
(5)帮助学生规划人生方向。
帮助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学生在校时间很短,在他们对之前没有做好总结,对之后学习工作没有什么规划的时候,学校应该帮助他们做好这项工作,并让其深切了解这件事请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而且建议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规划指导老师,可以一对一地进行指导,对那些迷茫的学生能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
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需要全方位各行各业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成为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我们在学生培养方式上应该注重其品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其在走向社会以后有强劲的自我发展潜能,承担重任。
参考文献
[1] 郭峰.论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文化的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10(6):29-34.
[2] 陈锁庆.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J].教育探索,2010(1):100-101.
[3] 焦德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55-56.
[4]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5] 傅龙华.走向完整的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 白启华.关于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2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