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科技竞争力、R&D投入与政策支持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政府支持R&D投入与科技创新战略目标实现、科技创新提升生产率的边际贡献下降、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等密切相关。纵横向分析表明,尽管我国R&D投入稳步上升,但有碍于科技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制约因素仍存在。为此,需要政府对研发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突出市场导向下的企业主体地位,推动管产学研深度融合。
  关键词
  R&D;科技竞争力;政策支持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7.095
  科技创新能力及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政府政策支持,其中确保R&D经费的持续投入就是重要抓手。政府资金对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可以弥补R&D投入所存在的短板效应,并能够在提升科技竞争力方面发挥重要能动作用。
  1 科技创新竞争力提升离不开R&D投入的持续稳定增加
  1998年以来,源于顶层设计与政策正确引导,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科技推动导致的新动能不断崛起,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驱动。2018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5%,但与国外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差距。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处于三跑并存阶段。这不仅能够有效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而且凭借这些新动力源,可以快速重塑这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同时又兼具深刻改变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的作用。为实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需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注重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尤其是研发投入支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提高研发经费投入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和协同性,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竞争力。
  2 中国R&D投入总量及结构特征分析:经费来源视角
  2.1 我国研发投入经费总量规模与增速不小,但强度有待提高
  1988年以来,我国R&D经费投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2018年为19657亿元,三十年期间增长了218倍,R&D投入总量与美国等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从2011到2018年,我國R&D经费投入强度从1.84%增加到2.15%。但我国R&D投入强度也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2 企业成R&D经费来源主渠道,民间组织和个人的研发投入比重偏低,结构不尽合理
  一般而言,政府、企业、民间其他组织和个人以及国外是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私营非营利机构、慈善基金、信托基金等渠道。从中国研发资金的来源看,来自企业的资金所占份额较多,相比之下,来自政府的资金所占份额相对偏低,信托基金以及个人捐款则相对缺乏,私营非营利机构与慈善基金等投入的研发资金占全国研发经费的份额仅为3. 3%,来源偏少。
  2.3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总量不足和投入结构单一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基础研究关乎国家创新的未来,也关乎企业构建新的竞争力,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来源情况又如何呢?从各国2007-2016年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年均增速来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速达到16.8%,远高于第二位韩国的7.9%,其他发达国家也只有2%~4%的增速。2但是,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与国外一些创新型国家相比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2017年基础研究5.54%的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
  2.4 我国基础研究呈现市场需求导向的时代新特征
  从供需角度看,创新的供给侧在于基础研究,而创新本身又是创新驱动的供给侧,创新驱动则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给侧。我国基础研究从自由探索为主向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转变,基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优化科技研发资源配置。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基础研究将助力中国实现“弯道超车”。
  3 中国R&D投入总量及结构特征分析:经费执行视角
  3.1 民企重视研发,民办研究机构成为研发新生力量
  从企业这个执行主体来看,重视研发投入对企业发展重要作用的往往是行业领先企业,信息、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呈现高研发投入与高产出相关之特点。从民办研究机构这一经费执行主体来看,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我国开展研发活动的新生力量。民办研发机构之所以研发动力强、转化效率高,既与其管理运行机制比较灵活有关,也与其明确的产品需求和定位出发有关,故能催生新成果不断产生和转化,通过孵化新企业作用于后端创新。
  3.2 企业基础研究激励不足和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地位上升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执行结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等部门经费分布)与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失衡,对高等院校和政府研究机构等公共部门的依赖性较严重。同时,由于基础研究的商业价值短期内很难实现,而其研究的结果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在企业内部缺乏基础研究的足够激励,导致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中企业的占比处于偏低水平。
  3.3 执行战略性基础研究的力量不强
  由于战略性基础研究相对较弱,存在易被别人“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究其根源,乃在于基础研究方面根底浅、根基不牢,源头活水缺乏。当然,关键核心技术这种被“卡脖子”状况,也能倒逼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中通过自主创新奋起直追,下功夫打牢根基、解决源头问题,鼓励高校院所以及企业等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
  3.4 企业R&D投入强度以及行业分布方面存在战略隐忧   从企业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的占比来看,美国的这一比例是4.4%,日本是6.8%,韩国是13.1%,而我国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占企业研发总支出的比重只有0.2%。即便是应用研究经费占企业研发经费总支出的比例,我国企业也只有3%,同样远低于美、英、法、日、韩、俄罗斯等国家11%~42%的水平。此外,从行业分布看,企业研发投入也不尽合理,例如,非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仅为14.9%,而美国这一比例为33.1%。
  4 促进全社会R&D投入持续增加的政府政策措施
  4.1 发挥政府在重大技术领域R&D投入实体的作用
  实践表明,国家是唯一能够支持重大技术改变所需的R&D投入的实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不是一两天的事,需要真金白银,更需投入的持续增加,只有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攻关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政府对重大科技领域R&D投入的选择有如政府所射出的“矢”。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创新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同时要通过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使研发经费投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提升。
  4.2 通过财税政策效应和金融政策补位来提高企業R&D投入
  考虑到R&D投资的高风险与沉没成本特性,需要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刺激企业的R&D 投资活动以达到理想目标和水平方面,政府可以运用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工具包括R&D 投资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等。通过完善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研发投入活动。通过税收补贴减免等鼓励社会资本以科研基金、捐赠等方式支持企业从事R&D活动。通过对企业R&D产生预期效应、光环效应和溢出效应达到R&D投入增量间接上升之功效。而政府对企业的R&D直接补贴资助对企业自身R&D 投入产生杠杆效应,且该效应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不断增强,较好实现激励企业增加R&D 投入之目的。
  4.3 先行先试,完善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元化政策支持体系
  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围绕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建立支持基础研究专项经费稳定增加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可考虑以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科技投入较多的省份为试点,先行先试出经验。鼓励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等研发活动主体进一步做好基础研究的战略规划与定位,引导全社会关心和重视基础研究的氛围。
  4.4 以科学考核评价机制为R&D投入提供保障
  完善考核机制,加快全面推行科研分类评价改革。科学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立足转化转移,突破“产学研”脱节瓶颈,探索建立以成果原始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鼓励科研人员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R&D,切实提高R&D投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058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