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时空分异演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经济转型、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山西省提出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战略,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通过基尼系数、绝对差异、相对差异、泰尔指数、水平梯度的测量和计算,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在时间上呈现出相对差异逐步缩小、总体旅游经济在空间上趋于分散的均衡发展趋势。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与旅游收入的相关性分析,新阶段山西旅游经济的发展应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以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战略为契机、以文旅融合为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协调,缩小区域差异,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山西省;旅游经济;时空分异
Abstract: A new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ree plates of Yellow River, Great Wall and Taihang Mountain was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Shanxi province in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It means that the tourism economy of Shanxi has entered a new stage.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ourism economy in Shanxi province diminished gradually, by observing some indicators, such as Gini coefficient, absolute deviation, relative deviation, Theil index and so on. On the basis of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ourism incom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tourism resource, tourism infrastructure and services, the government of Shanxi province should reduc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ourism economy by obeying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tourism, fulfilling the new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for three plates, and developing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Key words: Shanxi province; tourism economy;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一直以来,山西省致力于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成为山西经济转型的重要承载产业,在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即为重要目标之一[1]。在这样的背景下,山西省调整了旅游产业定位,提出了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战略,同时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互联网+”等因素的推动下,旅游业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但是,山西省各区域的旅游发展并不均衡,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是对旅游业非均衡发展的直观反映。源于不同区域的自身条件,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步入新时代,适应新常态,山西省旅游业的发展面临新任务,如何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山西省经济转型,都需要全面认识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对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的了解。
1 研究方法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源于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测度方法也主要借鉴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过程中常用的各种指数来测算和分析,如基尼系数、标准差、变差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熵指數以及泰尔系数等[2]。张凌云[3]、陆林等[4]、唐晓云[5]在研究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相关问题时,均采用对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数等指标的指数分析来判断旅游经济的差异情况。
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是旅游经济和旅游规划研究的重点问题,多位学者从全国范围、省际区域、省内区域等不同的空间尺度对其展开了研究[6-13],除了对区域旅游经济差异进行总体分析外,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增加了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引用了ESDA、QAP等空间分析方法[6-8],选取的指标也更为丰富。
地理学学者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较早,在借鉴其他区域和省份的旅游经济差异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指数分析、构建评价体系等方式,对前期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和空间格局进行了全面研究[14-19],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选取了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多项评测指标,综合考量山西省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收入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了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演进过程,探究了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原因,以期揭示新阶段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为山西省在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视角下,协调区域旅游发展,推动全域旅游建设提供参考。
1.1 差异情况研究
1.1.1 总体差异 基尼(Gini)系数常用于测量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在测度区域经济差异时也被广泛使用。它是一个介于0~1的比值,越接近0表明差异越小,反之,表示差异越大。本研究选取基尼系数作为测量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指标,用以观测山西省11个地级市旅游收入的差异。计算见式(1)。 式中,[wi]表示按升序排列,从第1个样本累计到第i个样本的旅游总收入占全部旅游总收入的百分比;n为观测样本数,即山西省地级市数目11。
在观测总体差异的同时,还将分解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两个组,以分别考察各个分组对山西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水平的影响程度。各组的差异贡献率见式(2)。
式中,[Pj]为第j组的差异贡献率,[Sj]为第j组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Gj]为第j组的旅游收入基尼系数。
1.1.2 差异的时间演化 为了更准确地测量山西省不同区域的旅游经济差异,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了考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是体现区域经济差异时间变化的主要指标,其中,绝对差异为差值,体现区域内不同经济体经济总量的差异;相对差异为比值,显示区域内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对绝对差异的测量,选用极差和标准差;对相对差异的测量,选用极比和变异系数来进行,计算见式(3)至式(6)。
1.1.3 差异的空间演进
1)泰尔指数。泰尔(Theil)指数,或称泰尔熵指数,与基尼系数一样,是衡量个人之间或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指标,可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是从空间角度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区域间经济的差异越大。
总体差异的泰尔指数T反映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总体差异情况,可分解为地区间([Tb])和地区内([Tw])差异,计算见式(7)。
2)水平梯度。在了解山西省内所划定区域之间和之内的旅游经济差异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梯度来详细了解11个地级市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用各市旅游经济收入[Yi]比山西省旅游经济平均收入[Y]得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D值来衡量,计算见式(10)。
1.2 差异原因分析
对于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多位学者进行了探究,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20-22],研究以此为基础,结合前期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原因探究的情况[15,16],將可能引起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分为三大类,通过十二个指标来评测,具体如表1所示。其中,旅游资源丰度指数的测算以A级景区数量为基础[23、24],计算见式(11)。
2 数据选取
2.1 区域概况
山西省位于太行山以西、吕梁山以东的黄河中游东岸,全境总面积为15.6万hm2,占全国总面积的1.6%,下辖11个地级市。综合考虑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地理空间特征、传统民俗文化和经济关联情况[25,26],将山西省划分为四大区域,由北往南分别为晋北地区(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晋中地区(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吕梁市)、晋南地区(临汾市、运城市)和晋东南地区(长治市、晋城市)。
2.2 数据来源
选取山西省11个地级市2001—2018年的旅游收入和总人口数的相关指标来观测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旅游收入具体为入境旅游收入(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两个指标,旅游总收入由当年平均汇率乘以入境旅游收入再加上国内旅游收入算得,总人口数为当年的常住人口数。
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原因的分析选取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公路网密度、四星级以上饭店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数、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数等观测指标。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02—2019年《山西省统计年鉴》,历年汇率数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公布的汇率数据整理而得。
机场年吞吐旅客人次数由山西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公布的生产统计数据整理得到。山西省各地市的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量由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布的信息整理而来。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体差异情况
通过式(1),利用Excel分别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2001—2018年的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进行测算,可以得到山西省2001—2018年每年的旅游总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再通过式(2),计算出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对整体旅游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的差异明显大于国内旅游市场的差异,总体旅游经济的差异主要受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接近国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从差异贡献率的情况可看到,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对旅游总收入的差异贡献率始终在93.9%以上,且近期有持续增大的趋势,可见,山西省各地市国内旅游市场的差异是影响总体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2001—2018年,山西省国内旅游市场差异呈现平稳下降的特征。分阶段看,2001—2004年为整体差异较大的阶段,基尼系数在0.4左右徘徊;2005—2011年为差异逐渐缩小的阶段,基尼系数从2005年的0.324 5缓慢降至2011年的0.214 8;2012—2018年,差异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18年首次降到了0.2以下,呈现继续缓慢下降的趋势。
山西省的入境旅游市场差异较大, 2001—2018年基尼系数一直在高位振荡,呈现出“三升两降一跳跃”的特征。2001—2003年,入境旅游市场的差异持续扩大,基尼系数从0.544 8升至0.579 7;2004—2007年,差异逐步缩小,基尼系数进入了一个下降的通道,最低降至了0.472 8;2008—2013年,差异波动不大,基尼系数有升有降,总体趋势平缓,均在0.5以下,2013年最低降至0.465 6;2014—2018年,差异出现了跳跃性上升,基尼系数由2013年的0.465 6跃升至2014年的0.613 5,并且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 总体上看,山西省旅游经济主要受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差异正逐步缩小,入境旅游市场的差异较大,且差异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3.2 差异的时间演进
根据式(3)、式(4)、式(5)、式(6),对2001—2018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的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见表3。从绝对差异看,山西省国内旅游收入的极差和标准差在2003年小幅回落,除此之外,总体上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旅游外汇收入的极差和标准差均在2003年和2014年出现了大幅回落,2003年的回落非常短暂,2004年又出现了大幅增长,但2014年的回落后,2015年的极差和标准差均未恢复到2013年的水平,而是进入到了一个稳步增长的新趋势,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18年。从相对差异看,山西省旅游外汇收入的极比数值较大且波动明显,2001—2004年极比快速上升,2005—2013年极比快速下降,并在低位小幅振荡,2014年极比突然跃升,进而呈现小幅下降的平稳趋势;同时,旅游外汇收入的变异系数也很高(0.92~1.42),反映山西省各市的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差异较大。国内旅游收入的极比和变异系数变化情况相对简单,2004年出现峰值,自此一路下滑,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反映山西省各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差异逐步缩小。
对2001—2018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进行排序结果见图1和图2。从图1可以看出,在山西省各市的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情况相同)排序中,长期占据第一位的是太原市,从2017年开始,太原市被晋中市超越;后三位也较为稳定,惟一的变化是阳泉市和吕梁市2011年交换了位次,吕梁市、阳泉市和朔州市形成了排在最后的一个梯队。变化主要集中在中间的第二至第八位,变化幅度较大,频次较多,表明这个位序区间的城市旅游总收入水平差距不大,其中晋中市由第五位,逐渐上升到第一的位置,上升幅度最大。
从图2可以看出,山西省各市的旅游外汇收入排序在经历了前期的波动后逐渐形成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晋中市、太原市、大同市和忻州市;第二梯队:临汾市、长治市、运城市和晋城市;第三梯队:朔州市、吕梁市和陽泉市。三大梯队的形成,尤其在2014年后,各市的排位顺序都不再变动,呈现非常稳定的局面,表明各市旅游外汇收入的差异较大。在单个城市位次的变化中,晋中市从第五的位置,逐步上升至第一,上升幅度最大。
3.3 差异的空间演变
在分析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总体位序变化的基础上,借助泰尔指数进一步分析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及内部差异。通过式(7)、式(8)、式(9),对山西省各市的旅游总收入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区域内的差异是影响整体差异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山西省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都在缩小。总体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在2001—2003年非常明显,但呈现出缩小的趋势,2004年差异出现了短暂的拉大,之后迅速恢复到之前的缩小态势中,这种缩小的趋势一直持续到2011年,之后差异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且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区域间差异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来看,2001—2011年,差异逐步缩小,在2010年降至较低水平后,差异开始以极小的幅度增加,2015年后,又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了更进一步揭示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通过式(10)对2001—2018年山西省各市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进行了D值测算,并运用ArcGIS软件生成了2001—2018年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图3)和入境旅游市场经济(图4)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从图3可以看出,趋势一:单核变双核。在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省会太原市的旅游经济一直优于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2014年以前,太原市牢牢占据着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2014年开始,太原市的这种优势逐渐下降,形成了太原市、晋中市双核领跑的局面。趋势二:南进北退。晋北地区三市中的忻州市和大同市,2012年以前旅游经济发展长期优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忻州市,优势在2001年和2002年还非常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逐步消失,从2012年到2017年,这三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再也没有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尤其是朔州市,自始至终都远低于平均水平;反观晋南地区和晋东南地区的四市,从2005年开始,运城市的旅游经济就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并且表现得非常稳健,一直领先,临汾市和长治市也多次超过平均水平。2018年,临汾市和大同市分别自2011年和2012年以来首次超出全省平均水平,成为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从图4可以看出,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往中部集中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就是晋中市的崛起和大同市的回落,入境旅游市场中心向太原市靠拢。2001—2008年,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很明显的形成了太原市和大同市双核发展的局面,这两座城市的入境旅游市场经济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城市,2008年以后,大同市的优势逐步消失,晋中市的优势逐步突显,2014年,晋中市和太原市的双核新局面正式形成,并保持稳定,有进一步向晋中市和太原市集中的趋势。
3.4 差异原因
囿于2018年相关指标数据的缺失,研究选取了2017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旅游总收入和12项影响指标的截面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5)。由表5可以看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两个指标与旅游总收入显著正相关,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旅游总收入相关性不强。表明较于经济规模,经济活力更能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加大资产投入、提升社会消费能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在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影响因素中,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历史文化名城数与旅游总收入显著正相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与旅游总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不显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与旅游总收入相关性不强。表明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加大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快旅游景区的建设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状况影响因素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数及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数与旅游总收入显著正相关;机场吞吐旅客人次数和四星级以上饭店数与旅游总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不显著;公路网密度与旅游总收入相关性不强。表明与硬件相比,旅游业的软件条件更能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在继续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加大人员的投入、提升服务质量将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相关指标的测算及分析可以看出,第一,国内旅游市场是构成山西省旅游经济的绝对主体,受各地市国内旅游市场的影响,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在时间上呈现出绝对差异逐步扩大而相对差异逐步缩小的状态,空间上表现出集中度逐步降低的趋势,各地市均衡协调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
第二,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区域差异较大,在时间上呈现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增加的趋势,空间上呈现出向中部集中的趋势,各地市非均衡发展的趋势明显。
第三,从区域上看,晋北地区、晋中地区、晋东南地区和晋南地区的发展相对均衡,区域内部城市之间旅游经济的差异远大于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内部的协调合作更能促进山西省整体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四,从单体城市看,晋中市的旅游经济发展表现最为抢眼,表现出了很强的活力;太原市旅游经济发展状况较为稳定,对全省的引领作用明显;而朔州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持续在末位,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和相关设施服务情况等条件的不同,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是一个长期客观存在的事实,最终体现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上。旅游活动在本质上是对空间的重构[27],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将为跨地域分布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客源的跨地区流动提供便利条件。缩小区域旅游经济的相对差异,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是旅游活动的本质需求。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以全域旅游理念[28]为指导,促进区域协作,为旅客全域旅游活动的展开提供全时空、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便利条件,构建全行业、全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全域旅游理念的实质是把旅游融入到旅游目的地的各行各业中,打破区域的限制,尊重旅游活动的本质需求,与当地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第二,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发展战略为契机,推动山西省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进一步均衡发展。山西省东倚太行山,西南以黄河为界,北控长城,黄河、长城、太行山恰好在山西的边缘围成了一个完整的圈,三大板块旅游发展刚好与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由以太原市为中心的绝对集中向周边扩散的发展趋势相符。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发挥晋中市和太原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分享旅游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强晋中市、太原市与三大板块相关区域的协作和互动;同时为三大板块主体区内的城市提供必要的引导政策和优惠条件,加大资产投入、加快旅游景区的建设、完善硬件设施、加大人员的投入、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态势。
第三,以文旅融合为方式,开发文化旅游資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山西省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尤以文化旅游资源为特色。山西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是中国少有的文化资源富集区。但文化资源的存量并没有成为旅游经济的显著影响因子,如运城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晋城市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数方面均在全省前列,可旅游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保持在相应的位置,入境旅游市场方面的表现更是如此。山西省应当把握文旅融合的大趋势,深挖文化旅游资源“金矿”,树立鲜明的文化旅游大省形象,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大国内外的宣传力度,提升国际知名度。各地市应利用多种手段、多种形式,促进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入境旅游市场占比,推动国内旅游市场和入境旅游市场协同发展,扭转发展失衡的趋势,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的均衡、协调、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Z]. 国发[2017]42号. 2017-09-11.
[2] 贺灿飞,梁进社.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全球化与城市化[J]. 管理世界,2004(8):8-17,155.
[3] 张凌云. 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 南开经济研究,1998(2):69-72.
[4] 陆 林,余凤龙. 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 经济地理,2005(3):406-410.
[5] 唐晓云. 生产要素视角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0(10):1741-1745,1751.
[6] 刘 佳,赵金金. 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10-116.
[7] 刘 佳,王 娟,陆 菊. 中国旅游经济增长综合测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19(3):54-63.
[8] 王 俊,夏杰长. 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QAP方法的考察[J]. 旅游学刊,2018,33(9):13-25.
[9] 赵俊远,苏朝阳,黄 宁. 西北5省(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变化——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3):214-217.
[10] 邓晨晖. 中国西部地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J]. 旅游论坛,2011,4(2):47-53.
[11] 吕君丽,陈恩虎. 华东地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时空特征研究[J]. 华东经济管理,2016,30(7):81-85. [12] 宓科娜,叶持跃,马仁锋,等.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经济时空分异演化[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4):85-90.
[13] 项宏建,李悦铮. 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及其预测[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27(5):35-42.
[14] 李元青. 山西旅游经济差异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15] 李龙梅. 山西省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16] 周 成,肖 雁,毕 剑. 山西省旅游经济区域时空差异研究[J]. 改革与战略,2014,30(1):115-119.
[17] 李青青,郑国璋. 山西省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分析[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2):99-104.
[18] 曹鸿魁,王国梁. 山西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 对外经贸,2017(6):61-63.
[19] 王 伟,王 萍,车云凤,等. 山西省旅游经济时空差异特征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5):61-64.
[20]韩志强. 福建旅游发展时空分异分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155-156,158.
[21] 庄汝龙,叶持跃,马仁锋,等. 旅游經济发展时空差异演进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27(4):71-77.
[22] 于秋阳,颜 鑫. 区域旅游经济的时空分异及收敛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华东经济管理,2019,33(1):11-18.
[23] 张祖群,蔡 红. 旅游供给的二维组合态势与创新开发模式——我国西部12省(区)案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6):86-90.
[24] 李连璞,曹明明,杨新军. “资源、规模和效益”同步错位关系及路径转化——31个省(区、直辖市)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 旅游学刊,2006(12):81-84.
[25] 刘 影. 晚清以来“山西文化”的逐渐形成——兼论行政层级与经济网络的双重规整[J]. 史林,2007(5):50-55,190.
[26] 张爱琴. 山西中小企业集群空间分布格局与发展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9):55-58.
[27] 乔花芳. 湖北省旅游业的时空分异及空间治理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8] 厉新建,张凌云,崔 莉. 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 人文地理,2013(3):130-1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285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