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学会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转变教育观念 培养主动学习意识 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思考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一定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法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习智力的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智力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他们不会学习,不会独立去获得知识,这是我们当前课堂中存在的一大顽症。事实表明,学生不会学习,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自信心的重要原因,这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妨碍学生个性发展的与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控制学习进程,它的心理教育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会了学习,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胜任感、操纵感,产生一种我能学好的自我效能感,这种情感体验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自信正是健康心理与个性的基本特征。
  2、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更能体会到学习的欢乐,他们有更强的学习兴趣,更丰富的认知上的理智感。这种自主学习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好心情、好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学生学会学习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思考者和真理的探索者。学生在“亲自”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产生自我效能感和胜任感,这种心理感受是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成功者,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走上了心理健康之路。关心他们的学习本领,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就是从深层次上抓好了心理教育。
  作为教师来说,让学生学会学习应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
  不要认为只有优秀学生,只有重点学校的学生才能学会学习,似乎其他学生跟得上学习进程就不错了,谈不上学会学习。事实上,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学习。事实上,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学习,都能不同程度地在不同层次上成为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学习,是教会全体学生学习,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都能体会到不同程度的操纵感和自我胜任感,从而促进他们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2、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
  只有参与,才能学会。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包办,往往把知识点嚼得细了又细地喂给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他们只好中着老师的思路走,逐渐地习惯了依赖,习惯了被动,习惯了学习上的“无助感”,这种状况必然阻碍学生心理与个性的健全发展。
  3、加强认识方法的教学。
  重知识讲述,轻方法传述,是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就要加强方法论的教学。教师不能只传授知识,还应结合自己的教学把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程序、思考问题的策略也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通过教学获得知识,也获得认识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布鲁纳提出要“教会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的观点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其实质主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学会思考。尽管人们在教学中不必都采用“发现法”,但让学生掌握认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从深层上学会学习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对学生学习的个别指导。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但我们的教学却太整齐划一,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答案。这难免成为无视学生个别差异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模式。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天赋、自己的个性特点把自身的学习潜力发挥出来,在学习中有所作为,这样的教学才能成为促进学生心理与个性品质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
  我们应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1、满足学生思维自由与创新的需要
  思维自由与追求创新原本就是人类的本性之一,这也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不同的人,由于经历和思维方式或思维角度上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创新的角度也会有差异甚至完全是一种新的境界。然而,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的往往归结到能否给出标准的所谓完美的标准答案上。这里,我们无意否定诸多问题答案的唯一性,但是渗透在教材编写中的凡问题都要有标准答案才有学习价值的观念以及考试命题中为了便于评价而只能选取有确定答案的试题的做法,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于一些可以背诵或有利于“公平考查”的完全确定的知识或规律上。其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不但是师生所做的一切探索或创新并不能得到考查或不能得到评价主体的认可,而且,自由思维或探究创新的做法反而会受到某些势力的讥讽甚至打击。于是,无论老师学生都不得不死记硬背那些现成的规律或内容,至于是否真正理解或者探索或创新一下则往往无暇顾及或不得不放弃。由于学生表达自己想法或想要创新的内在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只是死记硬背别人强加给自己的内容,所以,不但学生自身知识的建构缺乏支撑点,学习效果也不十分理想,而且师生思考与探索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地挫伤,学习的主动性从何而来呢?
  2、创设情景,学以致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改编成小短剧或者是英语会话,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多交流。一旦发现能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互动交流之后就会有更多的意愿去学习英语,这样,被动学习的局面就会好转,学习的动力也比原来大了。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心理需要,期望自己在学习上有进步、获得成功,尤其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学生的要求普遍比较高,学生的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积极稳定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对学习充满信心。学习的成功需要有强有弱,在对待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环境,甚至在不同时间里,这种需要的强度都不一样,所以有赖于老师的激发。在课堂内,要增加学生动手动口动手的机会,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开展问题讨论、探究性学习演讲、板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增加表现机会,尝试成功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课堂外,要设计一定的可比性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谁也有一定的成功体验,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心理需求,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刚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时,学生需要了解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内容,需要感知,需要形成基本的观点或看法,教师就要针对学生这样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学形式。在章节复习时,学生会产生一些较高层次的学习需要,例如,需要将所学知识归纳提升,需要能解决一些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这时,教师组织教学内容或选用教学形式时应与分节学习时有所差别,否则,将不符合学生新的需求。当然,老师教学所针对的学生的知识需求起点也不能过低,应始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心理需求的层次,也符合认识事物一般规律,学生易学懂,积极性自然高。
  以人为本,就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符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以经济、社会或科学本身的知识体系为本。在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发展。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力图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所以,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483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