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职高语文教学的兴趣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于晓芸

  摘要:职高语文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教学,倡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在愉悦中得到熏陶,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感到语文易学、好懂、实用、有趣,让学生感到真正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 易学 实用 提高能力 陶冶情操 好懂 有趣 以人为本
  据了解,职高有一半多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不重要,对语文课没兴趣。原因在于这些同学认为语文课学不到东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联系较少,教师所讲的内容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加上学习基础本来就差,有少数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逃学的行为。一方面学生感叹语文学不定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教师应用友善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仅做学生生活上的朋友而且到知识,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这点在招工面试的时候就可以体现出来:如从字迹来判断人的性格,看他(她)适宜什么岗位;从自我介绍中测试学生的表达能力、教育背景和吃苦精神(做事情的耐心),判断学生是否能适应企业的工作。许多学生因为字写不好、话讲不清、苦吃不了而失去很好的就业机会,实在令人惋惜!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感到语文易学、好懂、实用、有趣呢?这就要我们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快乐中接受知识,在愉悦中得到熏陶。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到呢?
  1、体现教师的关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需求,教师的关怀作用必不可少,教师的关怀要求教师以关怀者而不是以教育者身份出现。关怀凭借的是榜样作用,通过教师自身散发的关怀魅力使学生感到关怀的力量。职高学生对语文不可能天生自觉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欲望,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师生关系要做学生学习上的朋友,教学上老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述知识,做学生知识的领路人。
  2、采用互动式教学,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职高生由于基础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上课又一味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机械地记、背,缺少互动交流。我认为:降低教学重点,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把握教与学最佳结合点的关键。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比如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我们可以根据大部分职高生都有早恋的情况,知道很多学生对这个话题津津乐道,于是以早恋为话题,展开爱情、友情的讨论。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兴趣高涨地阅读欣赏了这首诗,也感受了柳永那份缠绵悱侧的情感。这正如《叶圣陶教育论集》中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绝熟之功弥深”。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并适时地予以引导,为他们创设这么一种快乐的氛围,学生自然而然也会动起来。
  3、创设生活场景,为口语训练提供空间
  用生活中真实的场景来模拟交流空间,让学生明白口语交际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它讲求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如果违反了这些语言基本准则,就会造成各种各样的交际失误,影响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在口语交际中,场合的不同,对象的不同,内容的不同,都会带来口语交际策略的变化。在家庭,面对的是亲友,交流的主要是生活;在学校,面对的是老师和同学,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学习;在商场,面对的是店员,交流的主要是买卖……这就要求学生有强烈的情境意识,还要求学生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另外,还要求学生有变通意识,在交流的过程中,能细心观看对方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式,不断转换交际策略。
  4、开展各项读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诗歌佳文欣赏教学方面,我们增设一些古诗词赏析和美文佳作欣赏,提升学生审美内涵,让学生在思考中情操得到陶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地让学生去听,去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从而乐于接受并喜欢上诗歌。
  我们也可以开展各项读书活动。如每天早自习语文老师在所教班级指导学生学诗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背诗歌竞赛,由于有全体同学参与,再加上那种你追我赶的氛围,学生学诗歌背诗歌的热情高涨,正是在这种快乐的氛围中许多学生培养了学诗歌的兴趣;还有班主任与语文老师合作,在课余模拟诗歌中所描述的场景,设计台词,进行表演,虽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但在这种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诗歌又多了一层理解;学校的广播室也在规定的时间内播放配乐诗朗诵,在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总之,研究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根据实践的需要来教学,实际上就切合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学生学习的动因,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的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15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