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点滴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探究性实验即是教师在实验前不告诉学生实验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结论是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发现,获得新知识。它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探究性实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新课程实施后,不少初中生物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的生物教师感到对教材编排的诸多探究性实验(或活动)不适应,在实际教学中借口条件不具备、准备量太大等不按要求组织实验或不组织实验,导致课标要求的学生能力培养落不到实处。现就自己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谈谈体会,以供商榷。(所涉及举例为新世纪北师大版《生物学》)
  
  一、动手激趣,重视第一个探究性实验
  
  教材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是“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组织实验也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做。从实验设计本意理解,也并不是要求学生严格按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去一一完成,而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重点理解变量和初中阶段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只允许出现一个变量。个人认为,在实验中无论学生选择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中的哪一个因素进行探究都是可以的,设计的实验方案只要具有可操作性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不同的组探究不同的变量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这次活动需要近一个星期的观察时间,教师要有耐心,一定要再安排时间就实验现象和结论让学生交流。一则学生有成功感;二则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授人以渔,规范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
  
  无论学习什么,方法最重要,探究性实验亦如此。教材专门安排了《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节内容,编排了“实验法研究的示例:响尾蛇是如何追寻放走的猎物的?”并归纳出实验法研究的七个步骤。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注重了七个步骤的记忆,忽略了七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注重了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忽略了各步骤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让学生一下设计出完整的探究性实验,而应该重点结合已做过的探究性实验和教材示例让学生理解各步骤的意义和步骤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完整的探究思维顺序。要实现这一点,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某一步骤的强化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分散教学准点,而且可以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感觉到实验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所以不少教师在本节,乃至紧接其后的探究性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一直将实验设计作为重点,想一举突破难点。但我认为,实验设计与学生拥有的知识背景关系很大,在这里对实验设计的教学重点应该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计原理,即单因子实验。
  
  三、科学训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训练,就没有能力。尽管是在农村学校,教材编排的探究性实验绝大多数是完全有能力完成的。之所以许多探究性实验,还有其他类实验(如演示、验证性实验等)没有落到实处,其根源还是教师观念没有改变,畏难情绪严重,责任心不强。真正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要有科学的训练。一是完成教材安排的探究性实验,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改变实验材料或重新设计。如“解剖观察鸡翅”这一实验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组织构成了器官,我们可以将鸡翅换为柑橘,价廉物美,效果―样。又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步骤,假如改为“探究苹果果皮的作用”同样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二是以试题的形成对学生进行探究思维训练,从理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目前,围绕学生探究能力训练的试题不少,但还是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为背景的探究试题效果更好,学生兴趣浓些。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物学知识、事实和材料为背景编制训练题。如:探究种子胚的活性对其萌发的影响。
  要真正达到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要我们从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开始重视,以方法入手,多给学生动手机会,多创设探究思维训练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并不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3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