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峰 卢 雯
摘 要: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文化信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一项研究课题。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语言表层,而应引导大学生去探求和理解相关的社会和文化深层含意,使学生具备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能力,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达到社会对外语能力要求的标准,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公民。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途径 方法
引言
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英语作为现今通用的国际语言,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跨文化交际的工具。一些教育专家也认识到“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因此,要培养出社会和国际形势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必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一、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文化与语言
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一个特定的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朱峰卢雯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信仰、文学艺术等等。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渗透融为一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保存、传播和继承文化;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又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
美国人类学家古迪纳夫(Goodenough)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学家弗里斯认为:“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反映文化并为文化服务,学语言也就是学文化;另一方面,文化无所不在,语言的正确使用要受文化的制约,语言的词汇无时无刻都负载着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包括两层含义:从狭义上讲,指操本族语者与操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从广义上讲,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过程。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语言交际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同样也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其根本目的,在于对不同文化出身的人们,培养他们的交流态度和技能,使其具备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最早在其《论交际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卡奈尔(M.Canale)和斯维恩(M.Swain)等人修改补充后,分为4个方面:(1)语言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 (3)语篇能力, (4)应对能力。著名交际学者Gudyburst曾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包括语用能力和情节能力。Ruben(197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具备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涉及语言表层知识的运用,而且更注重实践中的语用能力,重视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于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不能将视角局限在语言形式的框架内和语法知识的呆板传授上,而应转移到知识的实际应用上,考虑如何培养实际交际能力的问题。
(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增强,跨文化交际成为时代主流。人们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他对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或者说是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在教学中的分量很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加强跨文化能力培养迫在眉睫。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大学英语大都面临以下问题:
(1)教学硬件的超负荷运转及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外语教学的客观条件难以满足现状的需求。大学英语班级人数多,教学时间紧,大多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忽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自身也不注意语言水平的提高,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认识。
(2)传统教学法的桎梏。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考试作为最终目标,学生的动笔能力处于优势,口语能力与听力能力相对较弱,交际能力也相应处于弱势。学生即使掌握了完全无误的语法结构,发音标准,讲话流利,但却往往由于不了解英语文化而造成具体的交际失败。
(3)四级考试的枷锁。学位的授予往往与四级考试的通过与否相挂钩。这就迫使学生疲于做大量应试题目,只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根本无暇顾及语用层面。教学也不得不以考试为主导,不以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英汉语之间的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语是英语,我们有必要加强英汉的对比研究,通过比较它们的共性与个性,学生就能更好的理解语言背后衍生的意义,这无疑会加深他们的认知模式,不会产生定型(stereotype)。在对比自己的源语言后,对异域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会变得更加清晰,能从根本上达到换位思考,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交际障碍的产生。
在词汇教学中首先要对词汇意义尽量引申。例如:black adj黑色的;black horse黑马;black market黑市;black tea红茶;此外,在导入英语时,注意同自己的文化嫁接,更加突出实用性,全面“化”入本族文化。例如:mooncake月饼;chopstick筷子;tofu豆腐;running dog走狗;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
(二)汲取多种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的精髓,汇百家之长
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教师的思维不能禁锢在某一领域的主导理论和教学理念,眼光不能太狭窄,要充分拮取人类智慧的成果,作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理论指导教学。情景教学法和翻译教学法给教师在上课时间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测试当堂教学成绩、如何在课下丰富学生的生活,指引了方向。积极采纳新理论新方法,尽快的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实用性原则为指导,不去盲从新东西,批判性地探索与继承,才是理智之举。
(三)充分使用各种教学资源和传媒
21世纪是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教学中的教材、教具,必然体现时代特色。信息和网络技术等教学软件的应用和普及,使我们的教学目光可以扩展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使学生的信息输入不再局限在课本之内,而是在世界范围内畅游。因此,教学资源的概念应当放大。培养学生的具备世界公民的视角,一切要丛教学资源出发。
报纸、杂志、影视等传媒,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去涉猎。通过阅读这些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学生会了解到最生动最活泼,迥异于课本语言的现实语言,更好地体会语体和语用,对他们的学习起到辅助和促进的作用。比如在听力课上,可以加上几段电影对白,让学生体验语言在应用中的灵活性。
(四)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
四级考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教学的目标不能受其误导。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意味着要使学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能够将信息吸收理解,而且还能输出和表达。四级只考听与写,然而,在实际交际中,说和译与它们不能分割,都是交际能力的组成部分。教学中要力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以考试为指导进行应试教育。近年来,新版的大学英语教材也注意到这一点。
(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无庸质疑。教育大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人才的塑造。想要培养出合格跨文化交际人才,大学英语教师,要做到既深谙中华文化,又通晓西方文明,且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水平。
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法,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其实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三大举措。首先,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应试技能与交际能力的关系,高瞻远瞩巧妙设计,在授课时,一方面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另一方面,尽最大努力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改善教学法意味着教师在不同性质的课堂上,学会使用不同的方法,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其实就是提醒教师要终生学习,不能老滞留在当年的陈旧理论上,而要不断进修提高双语水平,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始终同时代需求相一致。
结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大学英语教学密不可分。所谓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式,本质上可以归纳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人员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大学英语的根本目标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在入世后,不断融入世界,在与其它成员的交流中,跨文化交际将大有可为。此形势下,从国家利益的层面上,大学英语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因此,我们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大学英语改革为本,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加深该领域的研究,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佳方式、方法,为祖国培养出更多的满足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Good Enough W.H Culture and Society[M].England: CUP, 1981,1.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