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延梅
摘要:随着新课改,知识面越来越广,知识点较零碎,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小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只是蜻蜓点水,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很不牢固。小学生运算能力很差。本文围绕“怎样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展了一些研究,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小学生 计算能力 兴趣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克服困难,集中注意,活跃思维,促进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我们家长在激发、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多下工夫,是使孩子学得愉快、学有收获的重要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讲有趣的故事,激活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的导入环节,我们应当因势利导,创编一些卡通故事,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导课时,教师出示56.8和568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老师利用磁性黑板演示童话故事情节:由于568大,平时很神气,经常欺负比它小的56.8。有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很生气,就趁568睡觉时,小数点就悄悄地从8的右下角跑到5的右下角。同学们,你们说,第二天,568(5.68)还会神气吗?可见,小数点的本事真大,只要移动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这个数的大小发生变化。如此导课,把知识融入于童话形式之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富有人情味,更接近儿童生活,使学生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在实践中符合儿童的特点,有童趣,激发学习兴趣。
要善待学生的错误。面对学生解题中的错误,教师要巧妙地加以利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剖析错误的原因,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对待学生的思考、讨论,教师不轻易下结论,而是让他们把目光投向课堂。一节课就把学生的心吸引到数学上来,在轻松愉悦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改变单一的练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
提问营造气氛,使学生敢问。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有所疑,才会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有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帮助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敢问。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先分组讨论,再提问的形式,让每组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学生作答,最后比较哪组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高,哪组回答的好。学生的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好胜心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这种形式教学,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多思、多问的能力。
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善问。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但教会学生学习,还引导学生想问、敢问,让他们学会问。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考的价值,这个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提问,如教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提示课题后,我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争先恐后提出问题:“我想知道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我想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是不是也能拼成学过的图形?”这样,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驱动下,积极思考,不仅得到了渴望获得的知识,而且逐渐培养了学生善问的兴趣。
二、注重计算方法的指导
1.注重计算方法,思想的教学
有些计算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很简单,就算老师不教,大部分学生也会算。但是作为教师,决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算,而是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总结出法则,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102×24,从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过渡到三位数乘两位数,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的把102×24计算出来,并且学生在列竖式的时候习惯性的把102写在上面,把24写在102的下面,从表面看来,学生好像都会了,但如果老师对计算过程不多加解释,而突然把24写在上面,把102写在24的下面让学生们列竖式计算,学生就开始出错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计算道理。所以,一节计算课决不仅仅只停留于计算能力。要让学生参与到计算的过程,不但会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才是计算课应该达到的真正目的。
2.简便方法的灵活应用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
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如: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的列出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此外,在四则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
三、回归生活实践,培养计算技能
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仍以“连加、连减”为例,在学生理解了算式的意义以及运算过程的基础上,不应以反复操练来巩固计算,我们可以把这一知识运用到“超市购物”这个现实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加以计算。情境描述如下:姐姐和弟弟来到超市购买学习用品,尺2元、小刀4元、蜡笔5元、铅笔3元、文具盒6元、橡皮1元,姐姐想买尺、铅笔、橡皮,而弟弟想买小刀、蜡笔、橡皮,请大家帮他们算一下各需付多少钱?同样买三样学习用品,最少要用多少钱?如果两人一共只带了9元钱,可以买什么呢?这样的设计才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不知不觉地巩固了计算。再比如:学习了多位数加减法以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统计家里每月的开支情况,帮助父母理财等。
总之,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我们必须减少单纯的技能性的训练和机械、重复的强化练习,避免繁杂的运算,增加计算的应用。创设、提供一些常见的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所学的计算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标在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得到落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1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