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学会“诗意地生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武兰

   [摘要]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应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享受文字搭建的精神世界,汲取其间丰富的养料,让心灵得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教学设计 诗意
  
  文学作品,是通过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反映,来影响人的心灵世界,改变读者的精神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抚慰灵魂。
  笔者日前看到了两个教学设计,是关于这两篇课文的,看后,忧心忡忡。当鲜活的文字和其间的意蕴被忽略后,文学作品也就无法给学生精神的享受过程,其“诗意地熏陶”也失去了机会。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从文本提供的这个“间接的世界”中去获取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学会“诗意地生活”当是文学作品教学中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现将两节课的教学简案展示如下:
  《金色花》教学简案
  一、导入
  1.播放关于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从泰戈尔的国籍、成就方面介绍作者。
  二、释题
  三、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1.这篇散文诗写了哪些事?
  2.孩子为母亲做了哪些事?
  四、细读文章,感悟情怀
  1.文中的这个孩子的特点是什么?
  2.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五、拓展训练
  1.用“假如……我要……”的句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2.给妈妈写一张卡片,说出你最想给妈妈说的话。
  六、小结全文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简案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中国古代聪颖的少年。
  2.陈元方及《世说新语》。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正音、划分节奏。
  2.分小组疏通文意。
  3.讲解重点词句:“内集”“儿女”“俄而”“因”“未若”“即”“撒盐空中差可拟”
  三、学生复述故事
  四、品味语言
  1.争鸣:两个咏雪的比喻句,哪一个更新颖、准确?请说说你的理解。
  2.“公大笑乐”,这里笑什么?乐什么?
  3.以“雪像……”写一句话。
  五、以冰心的小诗“纸船”小结全文
  《金色花》的教学设计,以“母爱”为重点,以孩子为母亲做的事为突出重点的方式,整个设计,其意图是要学生“学会感恩”,故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假如……我要……”的说话活动,并以给母亲设计卡片作为“感恩”教育的手段。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作为教学设计者,首先应研究课文的文体特征,因为不同的文体,往往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散文诗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主观情绪抒发和美的幻想和想象,但内容上则保留了富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描写。这种文体特征,决定了《金色花》是以细节描写为特定意象来抒发情感,因其诗歌的特质,情感的抒发必定是含蓄蕴藉,富有诗意的。《金色花》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意象“金色花”,围绕着这个核心意象,有具体完整的情境:在宁静圣洁的气氛里,变成金色花的孩子与母亲亲昵地做着游戏。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情境描写,写的都是日常的事物――金色花、庭院、树下、花影、牛棚等;表现的都是日常的生活――沐浴、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拿灯去牛棚、讲故事等。这些日常的事物和日常的生活所形成的生活序列是很有特色的,它所体现出的是一个尊崇神的国度里充满诗意与神性的日常生活。之所以说神性的日常生活,这是因为作者给母亲的生活又特设了一个宗教生活场景――她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去牛棚。印度是一个尊崇神的国度。《罗摩衍那》在印度被看作是解决宗教、哲学和道德等问题争论的指南的圣典,牛在印度,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充满诗意与神性的日常生活发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种爱润泽而空灵,神秘、恬淡而悠远。在这个家庭里,孩子快乐、自由,无时无刻不在母亲身边,就像一个爱的精灵,始终活跃在母亲的周围,让自己的芬芳环绕着母亲。母亲沉静、安详而又美丽、慈爱,即使对孩子调皮的责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也有百般的疼爱。在这个家庭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自然、和谐,虽然这种生活本身浸透了宗教气息,但是这又何妨?因为这种充满诗意和神性的爱,让这个家庭以及这个家庭中成员的生命变得富足,这正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中,感情逐渐物化,信仰日益迷失的今天的人们最需要的,所以我们需要引领我们的学生去享受这种精神生活,让学生的心灵诗意地栖居。
  《金色花》的教学设计中,缺失的正是这种诗意。要使学生有诗意,教师先要有诗意。
  设计者因为对散文诗本质的理解不到位,忽视了泰戈尔对“爱”的诗化表达形式,致使整个设计“实”有余而“虚”不足,缺少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设计没有关注到文本中关于孩子和母亲的神圣的生活序列,而是将其简单化为叙事的散文,试图从文本所叙述的事情中,分析人物性格,进而达到对主旨的理解。这样的设计因缺少想象的空间,不能唤醒学生心灵的记忆,不能给学生诗意与浪漫,学生自然也就无法融入文本中诗意的家庭生活,享受这种美好的感情,让自己的心灵得以“诗意地栖居”。
  再来看看《世说新语•咏雪》的设计。设计者以语言的品味为重点,旨在训练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领悟、理解、运用。全然忽视了《世说新语•咏雪》之“境”――乱世中一个家庭的温暖。
  《世说新语》是展现魏晋文人风貌的故事集,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选自《世说新语》的《咏雪》正好给我们展现的是乱世中一个家庭的温暖,从这个温暖的家庭生活中可以窥见以王谢为代表的魏晋文人名士的时代风貌和精神追求――按照自己希望的那种境界生活,即“率性而为”。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可能不能完全领会这种时代的特色和士人的追求,但是,如果仅仅以文意的疏通和修辞手法的训练作为《咏雪》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设计,必然会远离文学作品阅读的本真,使学生失去审美的反思和领悟生活的经历。如果说设计者能够引领学生关注环境的描写“寒雪”、“雪骤”两词;关注与环境形成强烈反差的温暖、自由的人物活动“与儿女讲论文义”;从“欣然”、“大笑乐”的神态描写、“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语言描写中揣摩文中的三个人物,尤其是谢安、谢道韫的性格特点;关注“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一句,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中笔锋陡然一转的将王谢两家联系在一起的手法之妙等。学生必能感其思想、情感,悟其智慧、文化,享受愉快的精神之旅。
  文学作品的阅读,应是给学生诗意享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的精神生活以丰厚的底子,让学生学会“诗意地生活”。一个充满诗意的人,无论人生有多少苦难,他都能将对象点化为诗,使人生洋溢着温馨、宁静和安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6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