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议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必修2课程内容的编排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罗 宇

   [摘要] 新课标教材内容编排严格遵循一条时间线,各模块内容联系更为紧密。但是,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些地方的确考虑不足,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新课标内容编排 时间线 内容联系
  
  大部分中学使用新课标教材已经2年有余。两年来,广大高中生物老师对新课标教材意见纷纷。不少老师认为,新课标教材知识体系一片混乱,各模块之间的内容衔接非常生硬,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完全不能跟以往的大纲版相提并论。总而言之,在许多生物一线老师的眼里,新课标改革毫无可取之处,反而打乱了以往大纲版的条理性,给现在的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实际上,新课标教材并非像大多数老师所认为的一无是处,这些老师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惯性思维的存在。这点对一些老教师来说显得尤其严重。这么多年来一直用的是同一本教材,即使变了几次,也都是大同小异,换几个概念而已。这次新课标改革突然换了新教材,而且教材编排跟老教材全不相同,广大教师都有个适应的过程。其实,只要深入钻研教材,多跟老教材进行横向比较,就会发现新课标教材的编排并不像许多老师认为的那样一文不值,相反,它有着比以往更严谨,更科学的编排体系。下面,笔者来说说新课标必修2的内容编排的一些特点。
  一、新课标生物必修2严格遵循一条时间线
  跟大纲版相比,新课标版必修2各知识点间的联系突出地表现在时间线上。教材就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一代代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最终的奥秘。
  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提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在那个年代里,什么“基因”,什么“染色体”都还是前所未闻的名词。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一方面,孟德尔在等待被肯定的时光中慢慢老去;另一方面,生物学科技却在飞跃地向前迈进。
  19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用显微镜证实了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它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两者都是在生物体内在对成在,两者都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时候分配到不同的配子当中。萨顿通过类比推论的方法,推断出遗传因子就在染色体上。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起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也就是从这年开始,美国生物学学摩尔根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直到这时,教材才推出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孟德尔所说的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就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这跟大纲版的编排完全不相同,这样的编排更科学地反映了科学探索的实际过程,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生物科学史,对无数科学家探究过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
  二、新课标生物必修2各模块内容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新教材通过第1章和第2章的介绍,让学生知道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那么,在这二种物质中,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呢?就这样,教材很自然地在第3章开始主要遗传物质DNA的介绍,然后是第4章的基因表达,第5章的变异,跟遗传变异直接相关的生物进化放在随后的第7章,一切依次展开,衔接自然,水到渠成。另外,新教材特意把以各种变异做为其原理的育种方法放在在变异之后,并单独成章。一方面,便于学生比较学习;另一方面,也落实了考纲中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跟大纲版相比,新课标必修2内容的编排跟科学家们探索遗传奥秘的过程同步,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会觉得自己正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并且在不断的探索中一步步获得知识,渐渐地接近遗传的真谛。这样的内容安排,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复杂的遗传定律及其实质,理解生物进化过程及其实质。但不可否认,新课标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些地方的确考虑不足。
  1.因为教材努力按时间线排列,导致有些概念的介绍出现了问题。讲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时,其实是介绍表现型、基因型、等位基因等概念的最好机会,但因为当时这些名词还没出现,只能错过这个好时机,不得不在后面进行补充。像等位基因这个极重要的概念,教材直到第2章第2节介绍萨顿实验时用这样的一句话推出:“他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这句话极容易被广大学生所忽视,这直接导致后来在学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现代解释以及再往后的伴性遗传时,学生对这个陌生概念的“突然”频繁出现而集体茫然。另外,萨顿假说时,“基因”这个词并未面世,但教材当中却大肆加以使用,这也算是一直强调时间线的新教材的一个小小的疏乎吧。
  2.在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当中,用到了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知识,虽然教材有小段的关于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简单介绍,但对之前没有任何有关这方面的知识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的出现,让摩尔根的实验成为了一个难以克服的超级难点。而且,即使是后面的第3节伴性遗传,因为之前缺少足够有关性染色体、常染色体和染色体组型等知识的辅垫,学生学起来很是突兀。
  3.第6章的设置也有不合理之处。既然把育种方法独立成章,既然讲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甚至还讲到了古老的选择育种,为何不干脆地把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也放进去呢?
  新课标实验版的这些特点,广大一线老师还没能很好地适应。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再把时间浪费在给新教材挑刺上,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钻研考纲,吃透教材,不断地与大纲版教材横向比较,找出课程改革的精髓和实质所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7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