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吉慧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价值功能和呈现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材编排体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教学方法的变化,本文探究了新课程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元素化合物 教学方法
  
  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于课程目标与旧课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具体的教学内容时,感到很难把握。对于必修模块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来说,在课程标准中和旧教材中的价值功能和呈现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势必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笔者先谈谈关于新课程下元素化合物部分的改变。
  1.原来一章的内容缩减为现在的一节,并且标题也发生了变化,体现出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的内容看似简单,只是点到为止,但实际上知识的覆盖面十分广泛,并且可扩展的空间很大。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选修中不再出现,因此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整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补充。例如教材在系统地讲解了氯气的性质、用途后在科学视野中介绍了卤族元素,这样我们就可以以点带面将卤族元素的知识带出来。
  2.在知识支持上也没有了原来的元素周期律知识的指导。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体系结构,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编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不刻意地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将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综合布局,将其放在最能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的地方,让学生学习这些内容而获得终身发展。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元素代表物以及具体的性质和用途的知识点,更加突出“元素中心”强调用分类的观点和转化的观点,整体性地认识和运用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进行了全新的阐述,转变了传统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单一性,使学习更加具有整和性和联系性,更加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与以前不同了。有侧重地选择有重要价值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学习、研究。如: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选和整合,有分有合,有纵有横。在前两节采取纵向写法,突出硅的材料特性;氯的典型非金属特征;在后两节中采取横向对比,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放在一节,突出环境问题、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又把氨、硫酸、硝酸放在一节,突出特点、重点,增加联系和比较。
  教材编排体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教学方法的变化,在运用新课程化学教材进行必修模块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时,与进行传统教材的教学相比,本人在教学中的教学的方式发生了如下的变化:
  1.新教材多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学方法上很灵活,不象以前多数是用传授式的教学。象金属钠的教学,它能过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了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又通过实验的方法让学生总结钠的化学性质,同时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钠与氧气的反应,条件不同,产物不同的结论。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了脑子,学起来也显得比较清松。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材上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资料卡片”、“科学探究”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栏目,以问题组织教学,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3.重视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知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帮助学生形成要领和理论,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化学规律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教学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改教学中,我们重视了化学实验,强调实验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把学习过程看作是一种科学的探究过程,不断获取知识,切身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条件,注意启发引导,做学生的引导者、鼓励着、支持者。
  面对新课改的挑战,面对新教材,我们能做什么?
  教师必须理解新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了解新教材编制的思路和特点,才能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和使用新教材。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的灌输者、指导者转变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参入者、合作者、组织者,在探究活动中和学生同学习、共成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
  1.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是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
  2.教师要学会倾听、赏识和激励。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STS的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不断充电,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及新的教学要求,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孙夕礼,马春生.新课标三种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分析[J].化学教育,2005,(07).
   [3]马春生.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理念[J].化学教学,2005,(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6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