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的泥土》教学札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甜甜的泥土》这篇微型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讲述了一包奶糖融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诉人们。人间的至爱亲情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泥土,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朗读教学应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朗读第1节的环境描写,领会这清冷的景色描写,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为下文奶糖的融化作了伏笔。因为“立春”了,大地回暖,但“西北风呼啸着,残雪在马路上翻卷”,在春寒料峭之际。这种气候只是即将回暖中的一丝逆流,其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远吗?”朗读时在平缓的语调中蕴含些深沉。接下来4个小节的动作、神态等描写,写出了那位妈妈在等待孩子时的热切而又焦急、期待而又失望的情态。这一部分人物心理波澜跌宕。朗读有较高的要求,由等待的凝重,到希望在即的欣喜、激动,到热切地寻找,到期望破灭陷于失望、惆怅,而语音、语调则由平缓转为急促。
文章6―18节,主要刻画一位离异母亲的形象。中午放学了,一群又一群的孩子在说说笑笑中走出了校门,唯独她看不见自己的孩子。她为儿子才过八岁,中午放学了却没有回家吃饭而震惊,她是那样地焦虑、悲痛、无奈。这一情节中她情感表达不能自己,以致言语羞涩,答非所问,显得断断续续、急急巴巴。由于人物极度悲伤,朗读时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语调、语气,要把母亲痛苦后的木呆,掏糖时的悲咽,回话时的茫然这种复杂的感情表现出来,从中体会这位母亲对儿子的至爱之情。这里是朗读的重点和难点。
看门的老头是陪衬,却为人间之爱“无所不在,无所不有”作了注脚。他因身份的关系,说话的语气、语调、速度与小亮妈是不同的,朗读时也需要注意。
小亮的学校生活,朗读时要轻快些,以体现他和同学们一起分享甜蜜的快乐;他埋奶糖时很低沉,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欢快转入害怕,朗读时要注意表现出小亮生活在特殊环境中受压抑、痛苦、欲寻求解脱的心理特征,应低沉、慢些。
课文的最后3节,王小亮精心设计“埋”下的奶糖,却被“一夜之间地温回升,冰雪消融了”,他非常珍视过去的妈妈给他带来的幸福甜美,被一夜之间的寒冷化为乌有了,他“忍不住滚下泪来”,这种伤心、悲痛,着实令人同情、感动。这些内容在朗读时要求显得低沉些。然而小说出人意料地化悲为喜,从“一会儿”起到文章结束,从神态、动作、心理上表现王小亮豁然开朗,他用舔泥土的方式来再一次感受妈妈的爱,在晦涩中给读者以亮色,显示作品的意义,应读得轻快、高昂些。
有感情地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深情的朗读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人物的鲜明形象,领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领悟作品的深刻意义。
二、体会构思艺术,赏析重点句子
小说以“奶糖”为线索,从“送奶糖”发展到“分奶糖”,高潮是“埋奶糖”,前面显示的是悲剧。然而这“奶糖”经过小亮“放在舌尖上”的“舔”。主人公感觉到的是“甜”,是“笑”,这一细节完成了小说由悲剧到喜剧的过渡,我们可以把本小说当作正剧来处理。这体现了作家缜密的构思,它如同欧・亨利的作品一样,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最后一句――“他,又笑了:那泥土,甜甜的。”是全文最重要的句子。这十个字,独字句和短语句的综合运用,竟用了四处标点符号,在短促的语言里表达了主人公此时独特的感受。
如果把第一个逗号去掉,语法重音在“笑”上。加了逗号。一方面突出了小说的主人公“他”――王小亮;另一方面又显示他此时的神态――“笑”。其实,“他,又笑”这三个字,都应该读重音,因为“又”在这里是逻辑重音,强调再一次。这里的“又”,不仅是上面文章中出现“笑”的“重复与继续”。而是表示“转折”,“又”还应理解为“却”。因为它紧承上文“哭”,是在他“凝视”后,“抠起一点泥土放在舌尖上”时,此时此地他的真实表情的流露。冒号起提示、解释的作用。他为什么“又笑了”?,因、为此时的他只能通过舔泥土,才体验到母爱。“那泥土”,是苦涩的,然而在王小亮的感受中,却是“甜甜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说,母爱是博大的,她已感化了泥土,不是吗?这里既交代了笑的原因,又点明照应了题目。值得玩味的是,作者将“甜甜的”这一定语置于“泥土”之后,突出了泥土的无处不有,这种甜甜的感觉也应无处不在。
三、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品意义
学习本文,应认识母亲对孩子的拳拳之爱和深切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因此,“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应是文章的主题。原先的妈妈爱小亮,老师、同学爱他,门房的老头也爱他,为什么爸爸和后来的妈妈不怎么爱他呢?他们是小说悲剧的根源,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离异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是最需要人们关爱的弱体。这样的父母也应该爱他才对啊,我们都应该关爱像小亮这样的孩子。你看,小亮多么聪明、乖巧,他乐观、自立、懂道理,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天真地创造了凄美的“埋糖”,使读者震惊,又使情节悲喜交织,这里寄托了作家希望小亮们的生活能像糖一样甜的美好心愿,所以,教学中应强调“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乐观处事”,“在自立中求自强”。当然,八岁的小亮也许未必想到自立、自强之类,但对于我们的教学对象来说,其教育意义是显然的。为此,课堂上适时地进行献爱心活动。设计“我给王小亮献份礼物”,可以激发学生的送温暖、献爱心的热情。
处在变革时期的学生,对家庭的感情。对父母的情感有弱化的趋势。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安排学生“谈谈家中的喜怒哀乐”,要求学生用富有哲理、诗化的语句来表达,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又可以激发爱家的热忱,达到对课文意思的深入理解、学会生活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启东市汇龙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