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历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在此,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1 讲究开头。激发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有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第一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后认为;这一课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我这样开头: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开始议论。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哪个时期,板书第1课课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人物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讲好插图,引发兴趣。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讲好《商鞅舌战图》,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的理解水平。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住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3 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先提问:“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继而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 “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紧接着我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改进。”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4 创设情境,以情求趣。在教学中,我坚持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第18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汉朝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兴趣等。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9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