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谈班级组织活动的开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首先要组建好班委会,接下来便是开展各项组织活动。班级的组织活动主要包括组建班级领导核心,整合和优化班级学生群体,建设班级文化等。
  
  一、组建班级领导核心
  
  班干部是班委会的领导核心,其影响力直接关系到班风的正气与否、舆论的正确与否、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否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选拔和培养一支精干的班干队伍,使其能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带头作用,是优秀班集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1 班干部的选用要符合管理学原理
  能职相称,量才使用;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人尽其才,在使用中培养――这是管理学原理中的用人原则,也是班干部的选用原则。
  所谓能职相称,量才使用,是指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人才,对岗位也有不同的适应性。量才用人,简单地说就是岗位要求与人才的能力要相称。
  所谓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是指在选拔班级干部时不能求全责备。首先要看他能干什么,在发挥他长处的同时,帮助他克服短处。
  所谓人尽其才,就是使班级干部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在使用中培养,因为真正的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光使用,不培养,人的聪明才智是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的。
  2 班干部的培养要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
  (1)使用和提高相结合。班主任既然选择了某位学生做班干部就要充分使用,放手让他工作,并允许他在工作中犯错误,在犯了错误以后改正,这是提高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2)具体指导和放手工作相结合。班干部毕竟还是中学生,对于管理班级来说还是缺乏经验和方法的,有时难免会走弯路,所以,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
  (3)实行集体监督和自我约束相结合。在班干部的使用和培养过程中,要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监督机制,把班干部的所作所为置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下,这样才能切实提高班级管理的公正性和时效性。另外,班干部要管好班级,自身素质要高,要经常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树立长久的威信。
  
  二、整合和优化班级学生群体
  
  班级组织通常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在一定原则指导下,由学校和班主任等“官方”规划设计而形成的,它有明确的管理目的和组织规律,有结构层次和任务分工,有比较正式和确定的成员关系。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和组织起来的群体,它的产生多基于共同的志趣、爱好和需求。整合和优化班级学生群体对提高班级管理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正式群体的整合和优化
  班级管理的手段是充分利用班级中正式群体的力量来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准,树立良好的班风、班貌。整合和优化正式群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班级正式群体的群体效应。所谓群体效应,是指群体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正式群体是由若干个个体有机构成的,它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和同化力,产生引导、约束、激励等作用。作为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班级正式群体的特点和作用,并善于利用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使班级成员获得归属感、安全感,从而产生义务感、荣誉感,增强个人自信心。
  (2)挖掘凝聚源,形成凝聚力。如果一个班级具有高度的凝聚力,那么班级成员在目标、志趣和情感等方面会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他们的归属感会得到充分满足,班级的集体活动会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3)充分利用群体的规范性。班级正式群体有很强的群体规范性。群体规范性有维持和巩固群体、树立评价标准、群体动力、行为导向等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必须要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班级规范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条例,通过师生共同制定相关规范标准来约束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养,创建文明的班风。
  (4)发挥规范的同化作用。班级集体能通过无形的群体压力使班级成员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使集体的期望、信念、规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班级成员的人格结构,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产生同化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模仿、暗示、从众等心理的积极作用,促进集体的团结,树立良好的班风。
  2 非正式群体的整合和优化
  如前所述,在班级组织中除正式群体之外,还存在着由学生自发组成、自由结合的非正式群体。为了小群体的利益,他们往往游离于集体之外。班主任要努力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引导教育工作。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其功能具有两重性:正面的和负面的。具有正面效应的非正式群体往往很自然地和正式群体融为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学生相互间的社会心理气氛,以及班级目标的实现。但是,非正式群体也有负面影响。第一,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相对局限于自己的圈子内,与他人、其他群体之间交际相对较少。特别是那些具有消极倾向的小群体,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严重。如果班主任不积极引导、予以疏散,长此下去,必然会削弱整体――班集体的力量。第二,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不一致时,就容易产生冲突,导致班级成员之间不团结,整个班级则可能被瓜分为几个孤立的部落,彼此之间互不往来,各自为阵,造成班级硬伤。因此,班主任必须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并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客观规律性,使班级内各种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发展协调一致。
  (2)因材施教、有意转化。对于积极向上的非正式群体应以鼓励为主,促使其不断进步。对于消极负面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创造条件,花大力气给予指导、疏通,防止或制止违背集体利益的行为,使其目标与班级目标保持一致。要做好转化工作,重要的一环是争取其“领袖”的协作,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这些“领袖”,带领一大批同学融入到班集体中来,朝着整个班级的目标共同前进。
  
  三、建设班级文化
  
  建设班级文化也是一项重要的组织活动。所谓班级文化是指存在于班级组织内部的一种机制、关系、环境、氛围和精神。一般而言,班级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级文化是各种文化要素相互整合的产物,是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班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班级文化如何建设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1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是一个班级得以建立和存在的实物支撑,通常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建设和谐的班级环境。班级环境建设主要是做好教室的布置工作。教室布置是一项非常具体、非常繁杂的工作,需要遵循教育性、针对性、艺术性等原则。二是要建设个性化的班级标识。班级标识是体现班级文化个性化的标志,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第一,班级名称、班训、班歌、班徽等班级精神标志物;第二,班服、班旗等物质形态的标志。班级标识的建设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需要班主任有较高的文化和审美素养。
  2 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如何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一是用人文理念建设班级人文制度。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一切依靠学生,为了学生。二是抓好班级制度的宣传和落实。宣传工作要多渠道进行,可抓住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阵地,还可以结合班、团、队活动以及各科教学进行宣传。班级制度的落实可结合各种集体活动进行,如主题班会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评比和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促使学生自觉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包括所有思想意识领域的内容,如班级氛围、班级风气、班级精神、班级共同的价值观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目标建设。作为班主任,应当引导班级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目标,然后依据总目标,制定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形成目标体系。二是营造正确的班级舆论。班级集体舆论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直面错误、惩恶扬善的勇气。三是追求教育公平。要求班主任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价值,用平等的眼光和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使他们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使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潜能都能得到最好的发挥。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3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