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海波 刘志宏
摘要: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分析入手,以专业调研、论证为支撑,明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协调,做到“四明确”,即明确职业岗位,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设置,明确证书要求,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岗位;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海波(1968-),男,山东青岛人,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4-0019-03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开发质量直接制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质量,因此,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要以职业能力标准为基本依据进行课程改革,变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为以项目课程或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开发与构建具有职业岗位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从2000年开始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为载体,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比较成熟的“工学交替、‘一轮半’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一、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内涵
课程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中才能得到体现。为此,学院根据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依托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
(一)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
立足以就业为导向,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分析入手,以专业调研、专业论证为支撑,明确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建立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协调,做到“四明确”,即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职业岗位,明确证书要求,明确课程设置,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的程序
在“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的指导下,学院研究制定了基于职业岗位分析进行课程体系开发的程序,课程开发采用逆向分析法。即:①分析职业岗位(群)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标准;②确定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③确定核心技术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要求;④根据核心技术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按照“够用、实用”的原则整合与设置一组专业与专业基础课程;⑤将分析结果进行系统化设计,构建出岗位针对性强、能力主线清晰、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我院教学计划中课程体系在此开发程序指导下,基于职业岗位采用逆向分析法构建(图1)。
二、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特点
基于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有效实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构建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学习领域)及科目课程。具体特点如下:
(一)以校企合作共建为平台
基于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中,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从职业岗位分析到教学计划制定与论证,均为校企双方合作开展,校企共建贯穿始终。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在探索“工学交替、‘一轮半’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与71家种子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校企合作共建为平台,通过职业岗位工作调研与分析,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二)采用逆向分析法,瞄准岗位(群)建立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构建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源头问题。由于学科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学计划制定者往往在原有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其专业课内涵中找出对应的职业岗位。表面上看,课程体系具有岗位针对性,但由于因果关系的错位,使得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的对应性不明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性不明了。我院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借鉴国外成功的课程体系开发经验与国内先进的课程开发理论,立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行动领域”)分析,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出发,与企业行业合作,逆向构建出以符合实际工作任务的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使专业教学计划与职业岗位要求有机结合,实现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源头为职业岗位技术,即瞄准岗位设课程,使课程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纽带,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前提保证。
(三)把握了“两个关键”
我院在实施岗位分析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中,把握了两个关键点:一是专业调研。产业结构决定专业结构,技术水平与结构决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决定就业结构。为此,学院时刻关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就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态势,开展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工作,准确把握市场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学院每年都组织市场调研,组织或参与人才市场招聘会活动,并认真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二是专业论证。学院每个专业均建有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设置中,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每年一次的专家论证会,修正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使得课程体系的构建在立足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在专业调研与论证中不断修正,保障了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成效
(一)实现了“四明确”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明确界定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岗位知识要求及应取得的技术资格证书、学生毕业后可适应的工作范围等。我院在实施岗位分析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中,实现了课程体系“四明确”,即明确职业岗位,明确证书要求,明确人才规格要求,明确课程链路,使得课程体系设计较好地承载了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一是职业岗位明确。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由于是从岗位职业分析入手,首先明晰的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确立课程设置的源头。我院所有专业教学计划中的第一项内容就是职业岗位,实现了瞄准岗位设课程,使得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指向职业能力标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更加明确,对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更为清楚的界定。
二是人才规格要求明确。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分析职业岗位技术领域与工作任务,确定学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明确了人才规格要求,使得课程围绕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而设置。
三是证书要求明确。职业资格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所以“双证书”制度是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在明确职业岗位的基础上,分析专业核心技能,确定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与要求,确保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的岗位针对性,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之一,进一步增强了专业的职业岗位针对性,使得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转向社会评价。
四是课程设置明确。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分析职业岗位与证书要求设置专业技术核心课程,并以每门专业技术核心课程为源头设置内容相关的一组课程,使得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劳动过程为主线,每门课程的设置均有明确的指向性,使得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相辅相成,实现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工作有效设置课程。
(二)促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行
由于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职业岗位分析,人才培养紧紧围绕企业需要进行,创造了校企共赢的结合点,使得“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开展。
一是使校企合作成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顶岗实训课程是以生产实景设计的,既符合企业人力资源使用计划,又使学生有时间完成全部的工作环节,训练形成完整的知识经验,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由于课程体系与企业生产的一致性,使得我院学生校外顶岗实习顺利实施,高职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时间均在半年以上。
二是使工学结合成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以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设计的,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产任务相吻合,由此,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全真职业氛围,实现在干中学,学中干的工学结合,有效提高了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学院连续四年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位居自治区高校前列。
三是促进了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在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实施中,由于工作目标的一致性,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中,校企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教授互聘,相互兼职,实现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在此良性互动中,我院建设了较好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我院建立了一支由136名一线技术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主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四是促进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针对职业岗位设置课程体系使得我院推倒围墙开放办学,与企业合作的主动性显著增强,并通过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目前,我院在积极实施校企合作中,以共建课程体系为纽带,建立了214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力促进了我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四、问题与思考
(一)校企合作是关键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解决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开发中的课程岗位针对性不足问题,使得课程体系适合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而此项工作的关键是校企合作。只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基于职业岗位构建课程体系才能有效进行。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是前提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中,企业的参与度直接影响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因此,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共建机制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前提。
(三)系统化设计是基础
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其工作任务内涵是系统工程,各有特点。深入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把握其内在规律,进行系统化课程设计,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基础。
(四)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导向的单元课程开发是保障
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对其中的专业技术课程提出了明确以工作任务或项目为导向的教学要求,由此带动的是涉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单元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按照职业岗位的要求开发出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导向的单元课程,是基于职业岗位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顺利实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解放等.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
[3]高林等.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