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默读教学”新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昌仁

  默读即不出声地读书。默读具有调节功能;解悟功能;提速功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新课程十分关注默读教学,根据教学实践体会,本文摭谈一点“默读教学”的新思考。
  一、默读教学三层次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二、三个学段默读教学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第一层次:默读初学“两不”。“课标”第一学段提出:“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默读”概念首次出现在《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8课),本册一共安排了7次默读训练。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概念,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学习默读?默读是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提高阅读速度、锻炼思维能力。学习默读有什么好处?默读是一种科学应用视力和脑力的方法,可以达到轻松阅读的目的。怎样初学默读?告知要领,掌握方法,做到“两不”。
  “不出声”。默读为什么“不出声”?默读是自己读给自己听的过程,“不出声”是其基本特征。怎样做到“不出声”?用眼读,不用口读,在阅读时将所看到的文字直接在大脑中唤起意识。眼睛始终处于运动和停顿的交替过程中,眼停(指眼睛在每个注视点上停留的时间)时感知的文字量越大,眼停的次数越少,默读的速度就越快。开始默读,学生可能出现不易察觉的唇动、舌动等潜在发声现象,教师要立即纠正,不能迁就默读的不良习惯。
  “不指读”。“不指读”是默读的行为特点。要求学生改变逐字逐句阅读、靠听觉来确认语言文字意义的朗读习惯,使视觉的功能不再受单个音节组成的音声化现象的束缚和干扰,让大脑的视觉中枢功能在彻底解放中获得明显的发展,唤醒大脑卓越的潜在功能。可以先让学生以一个词(词组)、一句话为注视单位默读第一遍,尽量减少回视(指眼跳经过某一注视点后又重新返回),再让学生以一个自然段为注视单位默读第二遍,最后让学生以整页为注视单位,带着问题“说说课文哪些地方写得有趣”默读课文第三遍。
  第二层次:学会默读提问。能对默读材料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第二层次默读教学的核心,是检验学生是否“初步学会默读”的标尺。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的过程是由两个心智操作系统共同完成的,一个是阅读认知过程,另一个则是自我监控过程。
  1?郾默读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对于当前的认知活动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默读《蜜蜂》(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当学生默读到“蜜蜂”这个词语时,会把它视为原有语言环境认知结构中的思维组块,浮想起曾经看到过的蜜蜂正在油菜花心上蠕动采蜜的倩影,好像听到蜜蜂欢快地飞回家时“嗡嗡”的歌声……学生凭借“蜜蜂”这个词语与上下文中的词、句进行逻辑联系,就比较容易地推知默读到的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意思:法布尔试验证实“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如果学生在这个默读认知过程中还存在不懂的词、句,他们就可以“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比如学生提出:“法布尔带出去的是20只蜜蜂,但是只飞回来17只,还有3只哪儿去了?他作出的‘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的结论科学吗?”这种具有创新意识和挑战性的疑问,就是出自学生心底的、真实的、高质量的提问。什么叫问题?新世纪对问题的界定是:对未知的、想解决而又未解决的事物才称之为问题。
  2?郾默读的“自我监控过程”。康德的主体伦理学最高主题是使人成为自我立法、自我规范、自我服从的真实主体,并将自由规定为自律(自由即自律)。著名教育家巴斯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默读是一种宽松自由的然而又是高度自律的氛围中的个性化阅读,默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自我监控过程”。默读时,要求学生做到高度自觉、专心致志,有极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古人曰:“人之于学,不专则不能。”在默读过程中走神的学生,就不会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第三层次:关注默读“速度”。默读是有意义的快速阅读实践,总是速度与质量相伴。“课标”在第三学段提出:“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为此,可采用计时速读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速度意识和效果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比如默读《白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可以限定学生在2分钟内默读完(全文572字),采用提问抢答的方式检验默读效果:(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坚强不屈。)(2)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希望孩子们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希望孩子们也能和父辈一样建设边疆、扎根边疆。)(3)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面上写白杨,实际是托物言志,写边疆建设者。)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又快又准地回答上来,就说明他们已经学会默读。
  “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必须进行视幅(指一次定睛所接收的视觉信息的范围)训练。比如做游戏:(1)比一比,谁每一眼看清的字数最多;(2)比一比,谁定睛的时间最短;(3)比一比,谁看一段文字定睛的次数最少。因为视幅从以上三个方面决定着默读速度的快慢。
  二、默读教学两分野
  默读教学分为慢速默读教学和快速默读教学两个范畴。
  1?郾慢速默读教学。慢速默读教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细嚼慢咽,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叶圣陶说:“我们读一篇东西,无论诗歌词曲,总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把它的滋味辨出来。”默读《草船借箭》,我让学生仔细咀嚼课文,看看用哪些词语可以替换“借”。学生通过嚼读,认为用“骗”太庸俗了,用“搬”太沉重了,用“取”太轻松了,用“运”太容易了,用“偷”太下作了,用“接”太虚了,用“受”太实了,只有用“借”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因为他用“借”来的箭最后又“还”给了曹操。慢速默读教学通常用于精读、通读、摘读、寻读、思读、品读等理解、感悟类阅读。
  2?郾快速默读教学。快速默读教学,属于速读或称“快速阅读”、“全脑速读”教学范畴。快速默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是一种“眼脑直映”的科学运用视力和脑力的高效读书方法。《金色的鱼钩》“链接语”就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教学时,应充分开发学生扩大视觉感知能力和左右脑协调快速处理视觉信息的巨大潜能,让学生以眼脑直映的信息全新处理方式取代传统阅读经由大脑的视觉中枢、语言中枢、听觉中枢对文字信息处理的环节,直接达到眼看脑记、眼脑同步的快速默读。快速默读教学通常用于略读、浏览、扫读、跳读等阅读。
  三、默读教学四法式
  练拳有套路,默读教学也有一定的方式方法。这里举四种常用方法。
  1?郾心读。心读是指引导学生默读抒情类课文时,每个字的声音都不通过发音器官发出,而是通过内部语言将文字清晰地呈现在大脑中,心随文本的情节起伏跌宕。所谓用心读书即是如此。用心去读往往能给学生一种自慰的心理满足,能使学生心领神会,达到独立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不把心融进去,就算目光穿透纸张,也不能真正领略文本中饱含的况味。”(叶圣陶语)
  2?郾意境之读。古诗类作品往往由丰富的意象构成。默读的“意境之读”,一是引领学生与诗歌的作者对话,走进诗歌作者的内心;二是意象的拓展,诗歌是流动的意象,让学生在流动的意象中发现、体验情感;三是回归文本,让学生在默读中细细含英咀华,领会诗歌的精神,让心灵丰满,精神愉悦。
  3?郾字面读。学生默读叙事类课文,用眼扫视文本,粗知大意即可。默读《金色的鱼钩》,可指导学生将语言文字以句,或以行,或以自然段为单位进行大小不一的整体视读。当学生默读扫视到“快四十岁、挺高、四方脸、高颧骨、布满皱纹、两鬓斑白”这些文字时,就可以了解“字面义”,如同图像一样见到了“老班长”;当学生默课思考到“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硬咽下去”时,就很自然地理解“字中义”:“老班长”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当学生默读体验到“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就能感悟“字外义”,如同见到了一位忠于党、忠于革命的“老班长”;当学生默读体会到“看着我们吃完”、“露出了一丝笑意”和“奄奄一息”时,犹如听到“弦外音”:这个鱼钩挽救了三个年轻战士的生命,为党保存了革命力量,而老班长却为此壮烈牺牲,也就不难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的意思了。字面默读,这些文字信息如同图像,两者“并行”进入儿童的大脑中枢,以与大脑思维速度相匹配的速度编译信息,使眼脑工作协调,趋于同步,达到略读的教学目标。
  4?郾参考读。学生默读议论文、浅显文言文,需要使用一些参考手段才能进行,比如见生字需要停顿下来查字典,弄清字义;遇到不懂的新词,需要翻词典,联系上下文琢磨词语的具体意思;遇到不懂的问题,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对照阅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默读不等于默读教学。默读是个人的主动阅读过程,它拒绝外界的干预、支配。默读教学则是师生共同和谐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进行默读教学设计,驾驭默读教学课堂,即驾驭学生在默读时的思维动态,驾驭“学情”(学生在默读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况);引领默读过程;指导默读方法;评价默读效果;教会学生默读并帮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等。
  作者单位
  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磨溪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9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