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生活 奏响数学有效教学新乐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彬
陶行知在《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中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过程,学习者只能基于他们“从前的经验”建构新知识。笔者以为,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链接”生活,着力探索和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新知,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在参与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序曲:紧扣生活背景引人入胜
教学的导入就像优美乐章的“序曲”,紧扣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导入新知的学习,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引人入胜、富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将抽象的、形式化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下。对数学习题中的具体情节和数据进行适当的调整、改编,引导学生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老师今天想跟同学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大家愿意吗?
生:(学生齐声回答)愿意!
师:哪个同学上来同老师先玩一局?
(老师指名一位学生上来。)
师:为了便于分出胜负,我为每个同学准备了一张记录单,请大家及时记录下教师和这位同学胜负的次数。
教学中笔者没有沿用教科书上的例题,而是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亲身经历过的“石头、剪刀、布”游戏带进了课堂,教师和学生在教室里一起玩。在游戏中让学生及时记录下教师和学生胜负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轻松地学会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述。
又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角?
生1:剪刀上有角。
生2:门上有角。
生3:小朋友做操时上肢组成一个角。(边说边做动作)
师: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也很完整。是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以小组为单位找角,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本课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出角,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一方面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参与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这样的“序曲”,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于丰富的生活情境中,拉近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揭开了数学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变陌生为亲切,学生不再是盲目地、被动地学习,而是在开展一种充满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所以,只要本着“数学生活化”的思想,把学生熟悉的环境和事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设计出许多可以借鉴的情境,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谱写出优美动听的课堂乐章。
二、主调:借助生活经验扣人心弦
新知的学习是一堂课的“主旋律”,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引向深入,奏响课堂“主旋律”。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些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的‘数学现实’,而且他们正是经过‘经验’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活动的过程”。从某种定义上来说,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他们对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解读。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生活经验,确定认知的起点,寻找解题的依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笔者把书本上的例题改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经验、体验建立了联系,搭起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4路公交车从车站出发原有20人,到达‘文峰’站上来10人,到‘市政府’站下车5人,这时车上还有多少人?”题目出示后,学生根据乘车经验,列出20+10-5、20-5+10、20+(10-5)等算式。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既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学会了计算方法,又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再如,教学“相遇问题”时,让学生分别表演“相对、相向、相背”而行的情况,以及“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景。通过表演,学生对相遇问题中“相对、相向、相背、同时、不同时、相距、相遇”等关键词语有了清晰的认识,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学会了“现实数学”,并从中感悟到数学的情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还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使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尾声:联系生活场景余音绕梁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最终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根据不同的需求解决生活问题,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让学生说说我们年级一共有几个班,我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我家有几口人;我有几枝铅笔……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学习“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后,让学生观察油桶、牙杯、油瓶、热水瓶等,思考:为什么这些容器都做成圆柱体?除了美观以外,是否有其他数学因素?让学生明白在同样容积的不同容器中,如果容器的高度和底面积一样,那么侧面积所需材料以圆柱状的为最省。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数学,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让学生设计“10包手帕纸”的包装方法,学生从美观、方便着手,把它设计成图1的包装形式;而在设计“10盒火柴”的包装形式时,他们又从实用、节材等方面考虑,把他们设计成图2的形式。
再如,数学活动课上,教师给每个小组一根100米长的绳子,要他们在地面围一个平面图形作为本小组的活动大本营。有的围成了正方形,有的围成了长方形,有的围成了三角形,还有的围成了圆形,通过讨论、比较、计算,得出:当周长一样时,围成的各平面图形以圆形面积为最大。
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用于生活,生活让数学富有灵性,数学因生活而精彩的目的,达到了课堂内外一线牵,数学生活情相连的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4998.htm